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龙泉明教授的《中国新诗流变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的出版,引发 了学术界对中国新诗史整体研究的关注。本编辑部从陆续收到的众多热心读者的来稿中,选 发三篇既有总体意义上对中国新诗史、论研究的观照,又有对《中国新诗流变论》一书的细 读与评价的文章,辑为一组,以期推动中国新诗史、论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2.
龙泉明教授的《中国新诗流变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的出版,引发 了学术界对中国新诗史整体研究的关注。本编辑部从陆续收到的众多热心读者的来稿中,选 发三篇既有总体意义上对中国新诗史、论研究的观照,又有对《中国新诗流变论》一书的细 读与评价的文章,辑为一组,以期推动中国新诗史、论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3.
方长安 《学术月刊》2022,(10):134-143+155
百年新诗创作史与百年新诗传播接受史始终缠绕在一起,这是新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说没有新诗的传播接受,就不可能有新诗创作的不断突围与发展。但是既有的文学史、新诗史著作所建构的新诗史,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包括新诗传播接受内容。基于这一状况,以传播接受为视角,重构新诗历史,或能尽可能地还原新诗史的真实地貌,揭示其内在生态特征与动力机制。重构将以新诗创作发展史为基点、主轴与目的诉求,以传播接受事实为视野与依据,透视、解读创作演变史,传播接受构成创作演变史的有机部分,使新诗史不只是创作事实的呈现史,而是一部从传播接受维度揭示新诗之中国诗意、诗性的生成演变史,一部敞开新诗现代性书写、传播与意义增值的新诗史。  相似文献   

4.
新诗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其发生、建构与中西传统诗歌的内在联系,它在20世纪中国特定的政治、文化语境中如何向内、外拓展,其诗性特征,及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是非功过与历史地位等等,已被众多的研究者深入研究,新诗研究本身已构成一道迷人的思想、文化景观。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新诗中许多被研究者所遮蔽的问题不断显露出来,对新诗研究本身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我们特邀请五位博士,就新诗史研究有关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进新诗史研究。  相似文献   

5.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本厚实的书:潘颂德著《中国现代诗论四十家》.继《中国现代乡土诗史略》一书之后,作者又完成这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第一次较完整的研究新诗理论的著作.捧读之后,我感觉到了它的沉甸甸的分量.《四十家》对我国现代诗论作了认真的系统的梳理,清晰地揭示了中国现代诗论的发展脉络.作者以其新颖的理论视角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出中国现代诗歌理论发生与流变的清晰图象.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一书以新诗研究中少见的问题意识,从现代汉语、现代语境与诗歌文类三者的互动相生关系出发,探究百年中国诗歌演变的本体问题,打破了以往新诗研究的主导性范式和写作模式,实践了诗歌史写作在问题意识和本体指向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节奏是中国新诗诗体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质性诗学元素。王雪松教授的专著《节奏与中国现代诗歌》经由概念论、历史论和比较论三条路径全面考察了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机制、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该论著在概念上扩大了新诗节奏的外延并适当调整了节奏理论系统的内部结构,使之适应多变的新诗文本现象;从语言本质、传播接受和传统影响三个方面描述了新诗节奏形态与功能的现代性特征;通过新诗史上几种代表性节奏观的梳理,打开了新诗发展不同阶段的节奏美学空间。王雪松的研究尝试建构一个新诗节奏理论体系和阐释平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近年来新诗本体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年届古稀的吴开晋先生的诗论集《新诗的裂变与聚变—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他几十年研究新诗结出的硕果。这个集子收入了一百三十篇诗学论文,这里面既有高瞻远瞩的长篇宏论,也有短小精辟的佳作细品,集中展示了一个著名学者的博大襟怀和评论家的敏锐眼光。第一编诗论选篇,是作者从以前的新诗论著《现代诗歌与欣赏》和《当代新诗论》中选出的。是对中国诗坛的宏观扫描,也是对现代著名诗人的论析。在《新诗潮的涌动与走向》一文中,开晋先生指出了二十世纪中国诗坛的两次大的浪峰。他着重分析了新时期这第二次浪潮的新特点,并预测新诗潮的…  相似文献   

9.
罗振亚的近作《中国新诗的历史与文化透视》和《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无论是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方面,还是在学术主张、理论观点方面,都较同类作品有所突破和创新,是两部具有重要学术理论价值的力作。《中国新诗的历史与文化透视》是罗振亚的一部诗歌批评自选文集,可以说是作者从事诗歌批评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的一次集中展示。全书分为三部分,即诗学篇、诗派篇、诗人篇。分别从诗歌现象、诗歌流派和创作主体的角度对中国新诗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审视。作者对中国新诗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得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和启迪性的见解,敏…  相似文献   

10.
从《尚书》到《人间词话》 ,中国诗歌理论经历了上千年历史淘洗 ;新诗在中西两种不同诗歌理念的冲撞与交融中也差不多走过了一个世纪。面对中西这样两套极为丰富的文化系统 ,中国新诗非但没有建立起应有的理论秩序和准则 ,甚至对所发生过的诗歌现象也没有做出系统的、具有说服力的总结 ,致使中国新诗(理论与创作 )一直游离在两栖边缘的缝隙里 ,没有自身的基点与坐标。中国现代诗学必须在中西文化交流冲撞的激流中确立并建构其价值体系 ,这是自五四以来新诗理论界共同达成的文化理念。流行已久的“嫁接论”和“移植论”这两种建构论观点均有缺陷。基于西方当代文学思想的复杂性和国内目前诗学的研究现状 ,不妨从本体论角度找出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戏剧史”成为文学研究中的一门新的学科,先后出版了《新中国话剧文学概观》(张炯主编)、《中国当代戏剧文学史》(高文升主编)、《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研究》(高文升著)等专著。这些专著,为中国当代戏剧史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最近出版的《中国当代话剧论稿)}(倪宗武著,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论稿》),是这一研究的又一新成果。《论稿》分上、下两编。上编重点探讨当代话剧发展的轨迹及特定阶段、特定题材的话剧创作;下编侧重研究建国以来重要作家作品及有争议的戏剧现象。它…  相似文献   

12.
潘颂德同志的专著《中国现代诗论40家》(重庆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是中国现代新诗理论研究的硕果,受到学界同好和广大诗歌爱好者的欢迎和好评。它材料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诗研究的佳音也频频传来,不时有新老专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奉献给读者.青年学者李怡的《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以其最接近新诗本体,最具理论色彩的独特风格,填补了中国现代诗论的空白.“走向……本体”,“回到……本身”,曾经是八十年代包括新诗在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口号,许多至力于新诗研究的学者都为此付出了他们的努力与艰辛,也取得了某些方面的成果.但真正走向本体、回到本身又绝非一蹴而就的易事,它不仅需要排除文学以外种种因素的干扰,更要耐心地去梳理纷云复杂的新诗本身.面对这些艰难而又棘手的问题,李怡既没有退怯,也没有绕过.他在著作的“导言”部分就明确宣布,“我们须得擦净现代诗歌概念中的那些西方文化痕迹,又得拨开中国诗人种种的‘误读’、‘反读’所带来的种种歧意”,要“清除  相似文献   

14.
鲁涛 《云梦学刊》2013,(1):157-157
何新文、苏瑞隆、彭安湘三位学者合著的《中国赋论史》一书已于2012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赋论史研究”(07JA751034)的结题成果,共56万字。该书作为第一部系统的赋论史专著,以断代分章的形式,纵向描述了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及近代、现当代凡六个时期赋论的基本状貌、历史特点及其承先启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陈文新 《江汉论坛》2006,1(2):141-142
我手头的这部三十余万字的论著,既不以“中国文学论稿”为名,也不以“中国文学批评论稿”为名,而以“中国文学观念论稿”为名。王齐洲教授的这一选择,颇有深意。20世纪30年代初,郭绍虞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学术名著《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册,其自序谈到他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动机时说:“我屡次想尝试编著一部中国文学史,……终于没有更大的勇气以从事于这巨大的工作。……所以缩小范围,权且写这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我只想从文学批评史以印证文学史,以解决文学史上的许多问题。”这里,郭绍虞先生是把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以下简称《百年文论史》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对"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作整体研究的空白。第一,《百年文论史》体现了首创性与当代性。著者认为,近百年中国文论过程是一条前后相属、上下衔接、流变不息的长河。如果将渊源深远的古代文论看作其发生发展的前结构,黄曼君先生形象准确地称之为"预制",那么它依次经历了近代的艰难过渡、五四时期的蓬勃兴盛、30年代及以后长时间的定形改塑,在新时期迎来了多元繁荣。在文学史研究中,文论史向来少人问津,甚至可以说,在成绩巨大的新文学研究中,文论史尚未受到…  相似文献   

17.
十多年前,刊于《待探索》上孙玉石的《新诗流派发展的历史启示──〈中国现代诗歌流派〉导论》,第一次对现代诗歌思潮、派别进行宏观扫描,梳理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也称现代主义)三大思潮和十几个派别,可说是中国新诗流派史的一个预设框架,但因是论文,未能充分展开。去年,柯文博的《中国新诗流派史》(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2月版)和游友基的《中国现代诗潮与诗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版)两书相继出版,从思潮、流派观角系统全面地研究现代诗歌发展史。前者属线性结构,以流派纵向发展为线索,融入三大思潮…  相似文献   

18.
谈到中国新诗的发展,不能不提到诗人康白情。康白情,字洪章,四川安岳人。当年,这位新潮社、少年中国学会的健将,才华横溢,曾以《论中国之民族气质》、《难“思想律”》、《论团结》等政治、历史、哲学论文,受到重视和赞誉。然而,使他名声大噪,人们难以忘却的,却是他的新诗。  相似文献   

19.
三卷本的《新桂系史》终于出齐了!翻阅由程思远先生题签,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仍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新书,屈指算来,此书从策划到出齐已整整十年了,正应了所谓“十年一剑”的俗语.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深入发展,学术研究的开放度也越来越加大,在中国现代史研究中素为难点的新桂系史研究,遂成为热点,电影《血战台儿庄》的放映更是把人们对新桂系研究的兴趣从学者的书斋中引向了社会.所以1990年当《新桂系史》第一卷出版之后,人们就翘首以待二、三两卷的出版.今天,这套洋洋90万余言的巨著终于出齐了.拜读之后,为全书详尽的资料,严谨的立论所折服,深感十年磨成的这一“剑”——《新桂系史》,确实是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收获.新收获之一,是《新桂系史》填补了中国现代史研究的一个学术空白.一部中国现代史从其基本内容来说,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斗争;再合作,再斗争,直至全国解放,蒋介石败逃台湾的历史.相当长的时间以来,我们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偏重与对中国共产党,以及国共两党合作和斗争历史的研究,对国民党的研究一向较薄弱,而对国民党内部派系之间斗争的研究则更是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20.
最近重庆出版社出版了江地教授的《清史与近代史论稿》。五十年代初,江地对捻军史领域的拓荒研究,引起中外史学界的重视.连年耕播,已出版有关专著四部.《论稿》则结集了作者明清史、太平天国史、捻军史、农民战争史和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论文。在选题上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其中或注重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的问题,或发掘向为研究者忽视的问题,是《论稿》的一个特色。《论太平天国时期的北方农民起义》首次把其中规模较大、影响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