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资本主义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半途夭折”和“寿终正寝”两种形式,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通过资本主义的“半途夭折”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生产力的起点和饱和点形成了生产关系的区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区间是前后交错在一起的;在这个交错区内社会现象极其复杂,只有根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用联系的观点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从宏观历史高度,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方面的发展事实进行理性思考,才能科学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个科学的有机整体,是人民立场、唯物辩证的科学观点与方法的辩证统一,其“理论与现实双向趋同”的整体性逻辑构成“两个结合”的深层本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源于青年马克思对“理论与现实”矛盾的解决,开启于对“物质利益”问题的深层剖析,以哲学立足现实,创立唯物主义大历史观。在这一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剖析,让现实印证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由此,社会主义学说被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为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奠定了科学前提。“两个结合”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双向趋同,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对于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存在着“补充论”、“修正论”、“取代论”的不同观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科学论断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体现,二者是内在的高度统一的理论。就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而言,“两个决不会”具有相对性,是“两个必然”的内在要求,“两个必然”理论中包含着“两个决不会”思想,是“两个决不会”运动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当今时代,各国在谋求自我发展的改革尝试中所进行的“第三条道路”探索,就其实质,仍然是“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这一科学社会主义核心理论体现,没有跳出两个主义、两种制度并存和斗争的历史与现实,其结果也只能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力量的此消彼长.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这再次印证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难以根除自身固有的基本矛盾的论断。根据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重新审视"两个决不会"思想,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认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念。  相似文献   

6.
从“两个务必”的话语论断到“三个务必”的经典论断,二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变”与“不变”的统一。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变”,是依据我们党执政所处时代、执政面临形势、执政回答“考题”等不同问题的创新性发展;“不变”的是二者都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不动摇、更好地保持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本色。全面把握“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及其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对于我们党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也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这一科学理论传入中国以来,以中国化时代化的形态指引着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铸就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深刻改变中国,就在于它所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定执着地追求真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立足国情,紧扣时代主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时代的发展进步与思想的赓续共荣中不断实现重大创新。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必须善于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与能量,把“中国化时代化”与“丰富马克思主义”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推进实现“两个结合”,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双向互动中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的“两个不能否定”与邓小平的“不争论”就其理论品质而言,都是对实践的尊重,这两个论断的目的都是要求我们尊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尊重不同历史时期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实践,要辩证看待实践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因为问题的存在就否认实践本身.从“不争论”到“两个不能否定”的理论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高度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续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原理与历史批判方法,在“用”和“体”的层面推动了关于孔子思想的哲学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辨识、批判、重释、改造儒学的重要论断和哲学成果。毛泽东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做出的历史处置和辩证思考,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结合”在辩证生成、曲折发展中发挥科学理论与文化传统双重效用的内在逻辑,为新时代纵深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率先夺取政权并不违背历史辩证法;但是,由于过渡的起点发生了改变,因此,落后国家就不能简单照搬马克思的直接过渡理论,而必须寻找一条新的过渡道路。列宁所推行的新经济政策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即利用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质上是承认落后国家不具备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条件;但新经济政策不是对十月革命的否定。“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率先夺取政权与迂回过渡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统一的基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向世界宣布“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在经过150多年后的今天,面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出现的新情况,怎样认识现实社会条件下两大社会制度、两大对立阶级的历史命运,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给予理论上论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现实情况作出与理论一致的解释,把资本主义的“新情况”和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放到历史的长河中,用历史的眼光,用百年的尺度去阐释,从而标显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命运的预言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不否认价值主体性的一面,但反对把价值看作纯粹主观自生的独立存在,认为价值是由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伦理社会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其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伦理社会主义的核心精神是否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而共产党则坚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则具有超阶级性和人性化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人民性的特点,而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则具有公民性的特点。两种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突出表现为制度"优越性"的较量与竞争。资本主义的"累积优势"和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的"后发优势"在较量与竞争中得以呈现。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实际,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等一切文明的先进成果,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较之传统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等"他者"彰显了"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以"后发优势"逐渐消解资本主义的"累积优势"。  相似文献   

14.
在阐述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文化条件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前提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衰落、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与文化启蒙、社会变革和传统理想嬗变、对资本主义的判断分析与西方社会主义的共鸣,共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深刻理解这一问题,对于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可能性,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考察、论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这是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如何认识"的重要课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必然存在着对立和斗争,其结果是形成两大制度长期并存.在这种态势中,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间进行着广泛的交流、合作和竞争.竞争的基本趋势和最终结果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16.
由于长期以来没有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置于与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背景下来加以认识 ,所以其对当代人的积极意义一直未被揭示出来。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抗衡根源于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都源于对现代性理念和现代化运动的负面效应的愤然不满和激情批判 ,但这是沿着两种不同的路向所展开的激情批判 ,从而在激情批判中所建立的也是两种大相径庭的理论体系。“西方马克思主义”把对现代性和现代化运动负面效应的批判变成了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追求的必然性的论证 ,这种积极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有机马克思主义着力揭示生态危机的实质,赞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批判资本主义和现代性,并试图从理论上融通“中”“西”“马”哲学思想,从实践上寻找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这是其出场语境。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其理论存在背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批判不彻底等根本缺陷,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也是粗浅甚至错误的。因此,有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成为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尽管如此,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概念,我们应在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上,批判有机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吸收、借鉴其有益因素,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东方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对东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展了新的探索。其贡献在于:提出了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理论依据;回答了东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阶段问题;解决了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途径问题;找到了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如何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与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难点问题。通过对两者的比较,我们认为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是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有关理论、观点充分借鉴与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两者是根本不同的两种思潮。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来说,打破旧有的东西是主要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是对资本主义矛盾理解片面化的产物,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矛盾是生态的危机,因此建立一个生态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他们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