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门二益是因明学的总纲,其内容在陈那的(一说为大域龙所作)《因明正理门论》(简称《门论》)中虽已有所论述,但首次把八门二益作为因明总纲加以标举的是商羯罗主的(一说为陈那所作)《因明入正理论》(简称《入论》)。在《入论》中商羯罗主开宗明义地用醒目的初颂形式提了出来。初颂是: 相似文献
2.
3.
4.
5.
《离骚》不仅以深沉炽烈的诗情、奇特丰富的想象、瑰丽清新的辞藻,开拓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发展的道路,而且以其执著于理想的高洁人格、深沉的忧患意识,在我国星汉灿烂的古文苑里闪耀着不灭的光辉。《离骚》作为屈原最成熟的代表作,正是从诗人特定的生活角度,真实地反... 相似文献
6.
7.
建国以来第一部系统研究因明学的学术著作——《因明学研究》已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因明,这门古老的学问,在几成绝学的境地中,终于又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这是令人欣慰的。 相似文献
8.
9.
10.
有体与无体的问题在因明学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因明的许多过失和为避免过失而形成的简别方法都与它有直接的联系。因明的有体与无体充分体现了因明学适应论辩需要的特点,也是传统逻辑所未曾接触到的。遗憾的是过去国内外一些研究因明的学者或以其不见专章而疏忽,或以其难解而回避,鲜有深入论述者。笔者不揣鄙陋,试为之作专题的释论,以呈教于专家。在因明学上,宗、因、喻都有有体和无体的分别。什么是有体、无体?陈那师弟未曾论及,唐代诸疏也没有作专章的释论,而后世解者又众说纷纭,令人颇难索解。细读散见于《大琉》(唐代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的简称,下同)各卷关于有 相似文献
11.
12.
《南亚研究》2000,(1)
奘译 :现量与比量 及似唯自悟藏要夹注 :同上按 :按照梵文原文 ,此句汉译应为 :如有成立 ,声常或无常。奘译将“声常”删略。藏要中没有注出奘译与梵本的这个差异。(6 )奘译 :一者同法 ,二者异法藏要夹注 :梵文此句第三转声 ,云由同法 ,次句云由异法 ,下释文也同。梵本 :sādharmyena vaidharmyena ca (No.1 6 )按 :此处藏要夹注是对的。但在《因明入正理论讲解》中说到 :“‘同法’、‘异法’,梵本仅有相同、相异之义 ,这里的法并无意义 ,也可以叫‘同喻’、‘异喻’。”其实 ,sādharmya和 vaidharmya是由 sadharma和 vidharma变化而… 相似文献
13.
玄奘大师于公元647年和649年,先后译出商羯罗主(音译商羯罗塞缚弥,Sahkarasvamin)的《因明入正理论》和陈那(Dignaga)的《因明正理门论》,印度佛教逻辑学由此传入中国。其中,《因明入正理论》(Nyayapravesa)还保存有梵文原文。现有两种梵文校刊本:(1)达鲁瓦(A,B.Dhruva)校刊本,1930,收入《Gaekwad东方丛书》中。(2)米洛诺夫(N.D.Mironov)校刊本,1931,发表在法国《通报》第28卷中。吕澂先生曾经参照梵文本和藏文本对玄类译《因明人正… 相似文献
14.
发散酒味的醉语 在《水浒》中,说到酒、饮酒、醉酒的有一百一十二回,占总回数的96%。正面展开醉态描写的就有27次之多,醉语就是这诸多醉态描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醉语,就是人因喝酒过多,造成“酒恶”、“酒困”以致神态不清状态所说的话语。《水浒》的醉语刻画活泼多姿、富有神致,既反映了醉语本身的特点,也体现了运用语言艺术的规律性。 首先,《水浒》的醉语描写,扣合了人醉时的生理、心理特征。大凡喝酒致醉者,生理上都有程度不同的神志麻痹,在心理上,则多直现浅露。而酒醉又呈千般样:有略带三分醉意、神志尚还清醒的微醉;有神志朦胧、似… 相似文献
16.
朱国平 《贡嘎山·西部观察》2021,(2):22-26
亲家王尚贵老汉坐在屋门口的一把躺椅上,面向着院门,长长的旱烟袋拿在手里,惬意地吞云吐雾,烟锅里不时闪烁红光。儿子牵着一头大牯牛回来了,正走进院门。这是暮春的一个落夜时分,天色朦朦胧胧。王老汉虽说年近六十,但视力非常好。王老汉瞟了一眼走在牛前头的儿子,又瞧了瞧大牯牛,待儿子将牛牵进屋后的牛圈里,他反手在石沿上磕掉还红亮着的烟锅灰,不慌不忙地站起身,高声对老伴、儿媳吩咐说,快去把腊肉、香肠煮起,好好炒几样下酒菜,今晚家里来贵客了。 相似文献
17.
知识分子温柔敦厚、谦和秀雅的君子风度已淡化,粗俗、圆滑的市井气息得到张扬。科举制度的堕落、拜金主义的冲击,使知识分子对功名富贵的看法和传统知识分子迥然不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被弃学经商的现实所嘲弄 相似文献
19.
美的概念有两种:一为表现对象美,一为表现目的美。就来源讲,艺术美绝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美一方面,生活中丑的现象也可作为艺术美表现的对象。创造美的艺术作品的决定性条件不在表现对象的美,而在于是否具有正确的社会的审美的理想,以美作为表现目的。艺术作为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表现了作家的审美理想,对美在本质、成分或内容上的现实,赋予了恰当的形式,使之适合人们观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