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伯颜作为元代早期学习汉字进行创作的诗人,原系成吉思汗近亲家族人,一生于军旅中,其汉文诗歌主要描写自已的亲身经历.他以得天独厚的军旅统帅生活为基础,创造了<奉使收江南>,<鞭>等不少内容充实,气势雄浑的诗歌与散曲作品.他的诗歌与散曲风格雄健,情调高昂,阔大豪放,气势雄浑,粗犷豪爽,他是元代蒙汉诗歌交流的先河者.  相似文献   

2.
元代蒙古族汉文诗所取得的成就 ,不仅表现在汉语言造诣深、写作技巧圆熟方面 ,而且包含着丰富的神话内容。借助这些神话内容 ,反映现实 ,体现传统文化特点 ,表现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洋溢着浓郁的浪漫气息  相似文献   

3.
元代是蒙汉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蒙古族汉文创作群体。他们的作品都是用汉文创作,描绘的多为汉地生活,但由于作者的民族身份,使得作品中流露出了明显的蒙古民族文化情结,即刚健豪迈的审美情结、英雄主义情结、民族地域情结、佛释情结。这些作品以民族气质的眼睛观察审视社会人生,实为蒙汉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择偶是人类重要的心理、社会及文化现象,择偶的标准是不同时代人们价值取向的反映。作为12世纪末13世纪初崛起漠北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凭借武力建立起驰骋世界的大元帝国,在其经济和政治以及社会习俗等因素的驱动下,元代蒙古族的择偶标准以最初的男看家道,女重颜色的择偶观,逐渐发展为政治属性渐趋强化以及门第观念较强的择偶观,同时在收继婚俗的影响下,其择偶观又转变为以经济利益为主。  相似文献   

5.
清代蒙古族汉文创作是清代社会、历史、文化大背景下产生的蒙古族运用汉语创作的作品,是蒙古族文学特殊的存在形式,也是清代各民族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交融的产物。本文中从三个方面具体解析了清代蒙古族汉文创作中马意象的体现方式,从而肯定了马意象在蒙古族汉文创作中的文学功能,比较分析了汉族和蒙古族文学中马意象的不同文化精神,论证了清代蒙古族汉文创作中亦存在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6.
古代蒙古族汉文创作是蒙古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蒙汉文学交流的产物,搜集、整理和研究古代蒙古族汉文作家作品对探究蒙古族古代文学发展规律,洞悉蒙古文学本身的演进过程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对于蒙古族汉文作家作品的研究陆续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对古代蒙古族汉文创作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概括的同时,也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重估了研究方法,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元代蒙古族哲学思想,在蒙古族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蒙古族哲学思想上,成吉思汗首先提出了“五色”和“麻哈布德”等概念。本文将元代蒙古族宇宙观总括为四方面:一是地理天文,元代科学家创用地理经度的概念——里差,并绘制中国地图和地球仪;我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到元代达到了它的高峰,这些都与蒙古人对天文地理的认识分不开。二是时空间,蒙古人对时空概念认识的系统化是在元代;成吉思汗提出了:“永恒”和“天”为一体,“永恒天”与“气力”相统一的哲学思想。三是宇宙演化,宇宙万物是自然演化生成的,其中地球上万物也在不断地演化。四是宇宙本源,蒙古族哲学家保八认为,“太极动而生阳生阴”,“天地开辟,未有文籍之先已有此易”;阴阳是气,易是与物质分不开的运动之规律。  相似文献   

8.
元代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时期,元代文学具有多元共生的鲜明特征,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很多少数民族诗人精通汉语,并直接用汉文创作,汉文诗创作异军突起,成绩斐然。元代蒙古族汉文诗创作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对伯颜和泰不华的汉文诗比较,可以发现前期和中后期创作的明显变化,这种变化与元代多元文化共生尤其是蒙汉文化的交融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9.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就注重文化建设,创立了蒙古文字,产生了《蒙古秘史》这样的巨著。忽必烈更是标榜文治,注意学习高度发达的汉族文化。他选拔和重用汉族及其它各民族人才,建立学校,开科取士。科举考试主要用汉语。这些都在客观上促进了蒙汉文化的交流。特别是一些蒙古上层统治者要想统治高  相似文献   

10.
道教史籍之编纂由来已久,考察发展大势,其芸芸大者当在宋元,尤其以元代最为典型。从内容和形式、数量和质量等多角度来看,元代道教史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说元代是道教史籍发展的成熟期,当不为过。  相似文献   

11.
诗学著作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元代诗学领域以诗法著作为主体.形成了不容忽视的诗学现象。《诗法源流》在宗宋、尊唐和复古、尚今等诗歌主张方面中允、辩证.可以视为元人诗法洪流中既有总结意味、又具创新精神的代表性作品。《诗法源流》在诗歌理论与诗歌批评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元代掀起第一次蒙汉文化交流高潮,文学交流亦广泛展开。其中反映蒙古生活的汉族诗人及其诗作是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诗作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对蒙汉文学关系以及元代诗歌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中的蒙古语词是元代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要印记。蒙汉语言的互相渗透与影响是元代社会语言的重要特征。元杂剧中出现的蒙古语词汇共有一百多个,通过分类分析这些蒙古语词可以发现:元杂剧中的蒙古语作为一种外来语,具有其鲜明的草原游牧文化特征,一方面反映了蒙古游牧文化对中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两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语言词汇体系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人物形象本来是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但元代爱情题材方面的散曲中也凸现出了不少鲜明活泼的女性形象,大体而言可将其分为情深意重、活泼机智和粗俗泼悍三种类型。这些女子与传统文学作品的女性形象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构成了元代散曲中的一道特殊风景。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袁可嘉把他在40年代关于中国新诗现代化的一系列诗论文章结集出版,命名为《论新诗现代化》,这本曾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学思想影响,同时又结合了40年代中国新诗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九叶诗人创作实践而形成的诗学理论,在90年代被认为是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理论的重大突破。袁可嘉本人则称之为"中国式现代主义",并从思想倾向和诗艺两方面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一突破为我们寻找到一个研究的出发点,即袁可嘉的诗学理论借鉴了哪些西方话语,同时又进行了哪些中国化的探索,进而形成了中国式现代主义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土官是世袭其职的少数民族首领。本文简要地叙述了西北地区土官设置的历史过程,并着重分析了土官的历史作用。其主要历史作用是西征东伐, 为蒙古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平定叛乱, 维护统一; 屯田垦种, 赈饥扶贫, 为恢复和发展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作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由于成吉思汗的西征及其民族迁徙政策,导致了元代中国穆斯林队伍的迅速壮大。而穆斯林善于经商的特点以及迁徙过来的穆斯林所生活的军事战略要地,使得元代穆斯林的社会地位异常重要,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视,其经济和政治地位较唐宋时期均有明确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元代伊斯兰文化的独立性通过清真寺的大量建造而体现出来。与此同时,儒家文化的强大及其与封建社会相协调的特点又使得元代伊斯兰文化不得不与儒家文化相妥协,其结果就是伊斯兰文化的进一步中国化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中使用了不少蒙古语词。本文对元杂剧中蒙古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与归纳:将两个蒙古语词对举使用;将蒙汉双语中的等价同义词对比使用,相互解释、相互说明;将一个蒙古语词的一半翻译成汉语,另一半保留蒙古语;将两个蒙古语词组合成短语使用;在汉语的动词后加上蒙古语的后缀;在句首用蒙古语的语气词或叹词。  相似文献   

19.
蒙古原是金朝属部,成吉思汗受金官封“属部统领”,乘金朝衰败,称帝建国,接着出兵攻金,逐鹿中原。其继承者先后灭金、灭南宋,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其国号本为“大蒙古国”(在中原汉地称“大朝”),第五代大汗忽必烈建新国号“大元”以示承继中原历朝统绪,同时保留原国号,遂称“大元大蒙古国”。元人以太祖成吉思皇帝为本朝开国君主,明初所修《元史》同此。所以元朝起始年代应为成吉思汗建国的1206年。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征服了直到小亚、东欧的西域许多国家,实行皇族领地分封,形成西北四个汗国,称“宗藩之国”。元朝皇帝是大蒙古国大汗,各宗藩奉为宗主,名义上统有包括各宗藩国的辽阔版图,实际上各宗藩国均自主统治本国;被宗藩称为“大汗之国”的元朝廷直接管辖之地为中书省和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十行省,以及吐蕃三道(算一个行省),这就是元朝的疆域。  相似文献   

20.
航海是带有极大冒险性的事业,在难以抗拒的大自然力量面前和科学技术不够昌明的年代,人们只能把身家性命的平安寄托于神明的保佑.传说有个天妃能够拯救航海者于狂风怒涛之中,增强他们从事海上航行的勇气,这个神话是促使妈祖由一个普通民女演变为天妃、天后神的原因.对妈祖的信仰和崇拜,到元代臻于极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