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守约”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概念,“守约”就是“守心”。和孔子的“心性”之学相比,“守约”过分地强调了“仁”,而忽视了“礼”,有“重内轻外”的特点。孟子认为,只要能“守约”、“发明本心”,就有了成圣成贤的可能性,“守约”开启了“心学”传统。在宋明理学中,朱、陆在解释“守约”时产生了分歧,反映了理学与心学在经典诠释上的差异,陆象山还把“守约”发展成“易简之学”。阳明心学也继承了“守约”,但其“致良知”学说,更加丰富完善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2.
元儒程端学除了对《春秋》“大义”进行了详尽的阐发之外,还提出了“小义”与“余义”的概念,他认为《春秋》“大义”可以兼说“小义”,“正义”兼说“余义”,而“小义”与“余义”则不可兼说“大义”与“正义”,另外,他还提出了处理“大义”与“小义”的态度。这就丰富了《春秋》之“义”的概念与内涵,在《春秋》学领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从晚唐五代到元末明初时期,近代汉语中的事态助词“来”、“去”、“了”语法特征尤其是语用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在三个时段的三部代表性著作《祖堂集》、《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水浒传》中得到了充分反应.《祖堂集》中的事态助词有“来”、“去”、“了”三种,“去”与“来”和“了”使用频率相当且分工明确:“去”修饰于“表将来发生的事件”之后,“来”和“了”只能用于“已发生的事件”;《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去”已仅见3例,“来”和“了”的功能扩张,填补了“去”的空白;至《水浒传》,事态助词“去”已销声匿迹,而“了”则取得了表示事态的决定性优势.  相似文献   

4.
人们通常以为佛教的“出世”即意味着“出家”,这是始于原始佛教时代的一种误会,将“在家”与“出家”,“社会生活”与“山林古寺”对立起来。小乘佛教的“出世”精神打破了这种二元对立,即“出世”并非一种空间转移和身份转换的问题,却视“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等为对立的二元。大乘佛教进一步打破了这种妄执,以体用不二的逻辑,从根本上实现了“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自度”与“度他”等的不二一如。在大乘佛教,“出世”是“入世”的本性,“入世”是“出世”的相用;可以说,“出世”即“入世”,“入世”即“出世”。  相似文献   

5.
唐律的孝德培养机制体现为“家国分工,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的特点.首先,是由“国法”为“家庭”规定了“服从”的价值导向以及“同居共财”的“大家庭”的生活环境;其次,是“家庭功能”的发挥;在“服从”的价值导向以及传统“礼俗”文化的双重作用下,通过“大家庭”特有的生活环境机制实现对“顺从”习惯的养成;最后,当父祖离世时,“国法”再次介入“家庭”,为子孙规定了“过渡期”的家庭生活环境及相应的行为原则.唐律以“同居共财”的“大家庭”为基础,以“服从”为价值导向,围绕“大家庭”这个媒介为子孙的成长设置了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生活环境条件,最终实现了以“顺德”为核心的“孝德”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西村茂树在推动日本道德运动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日本国民“公德”状况的改观,提出了关于日本近代“公德”建设的独特见解。西村茂树对“公德心”之培养的论述,不是按照常用的理论推导,也不是高谈阔论,而是结合明治初期日本“公德”的状况,将“公德”分为“消极公德”与“积极公德”,列举出现实社会中“公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弊端,称之为“消极公德”;在此基础上,又列举了理想的、积极的、高水平的社会“公德”应该有的状态,称之为“积极公德”,这为人们的“公德”行为设定了理想的目标。西村茂树“公德论”的理论贡献是:“公德论”勾勒了关于高水平社会“公德”的国民思想像,描绘了社会“公德”的理想状态,为社会“公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公德”建设强调“借政府的力量是必要的”,对政府推动“公德”快速提升给予了很大的影响。当时作为日本弘道会的会长的西村茂树将“道德论”与弘道会结合,使弘道会成员以身作则,做“公德”的示范,然后向民众阐述,从而推动了社会“公德”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诗经》等古代文献中存在大量与先秦婚制婚俗相关的称谓语与特定词,其结构和意义展示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汉字与制度及民俗的密切关系。其中,“父”“叔”“伯”“家”“室”“嫡”“小”“娣”分别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群婚制、伙婚制、对偶婚制和专偶婚制;“妻”“娶”“婚”“薪”“父母”“兄弟”“媒”“归妻”分别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抢婚习俗、包办婚俗与赘婿婚俗。  相似文献   

8.
台湾的执政当局十分偏爱“十大建设”。蒋经国时代搞了“十大建设”,李登辉时代搞了“十大建设”,而陈水扁政府不久前又推出“新十大建设”。蒋氏的“十大”带动了台湾经济的起飞,而陈水扁政府编制的“五年5000亿”的“新十大”,一出炉就不顺利。“新十大”中打头阵的是苏花高速公路建设,刚起动即“卡壳”。为“苏花高速”,“立院”与“政院”、“监院”与“政院”大打口水战;地方与“中央”相互较劲,喊建喊停,闹得沸沸扬扬进退两难。进,反对声浪太大;退,一些先期工程已决标开工,已花去了88.3亿元。当局怕冲击选情,“行政院长”游锡堃只好宣布;三个月后再说。“苏花高速”进退失据,“新十大”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相似文献   

9.
卞之琳“信、似、译”三原则是对翻译原则中的“信、达、雅”,“形似与神似”,“直译与意译”的传承和超越.卞之琳的“信”继承了严复“信”对原作对译作诚信的要求,但所指范围比后者广,尊重原作的程度比后者高;卞之琳的“似”继承了“形似与神似”对维系译文与原文的适当关联性的强调,但破除了“形似”与“神似”之间的无谓争论,为译者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更好的理论支持,同时对译者创造性的发挥在范围上作了限定;卞之琳的“译”继承了“直译”和“意译”对翻译与创作关系的定位,但破除了“直译”、“意译”理论的二元对立,为译者的实践操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许抗生认为,《淮南子》十分重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无为”进行了界定,明确区分了“无为”与“有为”,发展了先秦道家的“无为”学说。刘康德认为,《淮南子》的治国理论强调天、人、器物三要素的作用,只有做到顺应自然、因循法度、发扬人的优良品性,才能治理好国家。金春峰认为,《淮南子.主术训》吸收了韩非的“法”、“术”、“势”的思想,发挥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继承。陈广忠认为,《淮南子》阐述了纳“异”而国治、谀“同”而败亡的道理,提出了“同”、“异”互补的治国思想,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适应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中国本科生的教育方式,对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分析了国内外的教学形式与方法,研究了现代教学模式,探讨了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教学模式的改进和课堂授课方式的多样化。通过教学实践,验证了改革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论师生互动型教学的基本特征与实现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生互动型教学是相对于授受型教学而言的 ,它指师生在一定的教学目标下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协同发生教学行为 ,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它具有平等民主性、活动协同性、学生学习的责任与权利统一性的特点。课堂教学从授受型向互动型转化依赖于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调整和评价标准的变化等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3.
《国际结算》课堂教学方法改进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国际结算》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技术性和实用性,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应注意案例教学,推广双语教学,以惯例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国际标准意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相似文献   

14.
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根据教学实践和经验,以提高会计课程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提高会计课程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要适应现代化的教学,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文章结合华东地质学院的多媒体建设与应用情况,从实验教学、地质类课程教学及交互式教学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多媒体在辅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部进行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确保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文章以广州大学为个案,探讨了新合并组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全面提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实践与成效。  相似文献   

17.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我院的办学实际,探讨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及其构成,提出了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规律,即始终突出教育教学观念的先导作用;在学院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学的各项工作既要协调发展,又要突出重点;把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性质,处理好规模发展与质量保证的关系、教学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教学管理规范化与教学改革的关系、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关系,从教学基本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全面地总结了我院为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所做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大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保证和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本文指出了以评促教、促学、促改和教师评教主体等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提出了建立健全各级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和监控机制、高校领导听课评教、教学督导等各项课堂教学评价的举措和制度,探讨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目的、课堂教学行为、方法和效果等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讨论了听课评教、学生评教、研讨式评教、公开评教结果等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误差理论和数据处理》课程教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提出结合学生实际组织、提炼和更新教学内容,结合实验和实例理论联系实际和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物理教学进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进程,要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正确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关系。深刻领会、具体实施教学原则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在理解教学过程的基础上,根据物理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全面正确地加以运用,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