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作者约翰·福尔斯在小说中运用后现代主义叙述技巧,利用和变用了维多利亚时期小说中一些常见的人物主题--阅读浪漫传奇故事的女主人公、掩盖事实真相的女主人公、身为家庭教师的女主人公以及身为孤儿的女主人公,并在这种变用中对维多利亚时期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和质疑.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自然环境的浪漫主义描写,女主人公莎拉的乐观主义精神及其执着地追求理想的主题,探究了小说所具有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3.
对《小团圆》中女主人公的独特心理体验进行分析,认为其构成小说的叙述重心。指出女主人公从少女到女人的欲望和挣扎,构成张氏小说的特质,也成为张爱玲创作时无法摆脱的困境。文中流露的暮年时的悲悯,也是小说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4.
《红与黑》爱情描写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 ,通过主人公于连与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描写 ,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后王政复辟时期整整一代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憧憬、追求、奋斗、苦闷 ,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法国的整个社会风貌 ,也揭露和鞭挞了查理十世的黑暗统治。《红与黑》不愧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力作  相似文献   

5.
《一千英亩》和《父亲的微笑之光》分别是简·斯迈利和艾利斯·沃克的代表作品.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比较两部作品,可以看出,两位女主人公与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她们在各自的生活中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人生轨迹,最终在困境中觉醒.男人与女人、人与自然应建立和谐的关系,共创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善于借助自然界的小动物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力量,以其原初生命力来填补人类朴实生活下的裂痕,因此其文学风格具有独特性与奇异性。这一创作风格在其短篇小说《一个女人》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猫、狗、鱼等小动物与女主人公相互润泽,使平凡、纯朴的女性主人公与之相得益彰,焕发出善美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7.
盖尔·戈德温的短篇小说《一个悲伤的女人》的女主人公因不满于自己贤妻良母的角色,试图逃避丈夫和孩子。然而,由于习惯于这一特定的性别角色,她发现自己已无法胜任其他的角色。她陷入忧郁,最终自杀身亡。然而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主要原因是父权制度社会。  相似文献   

8.
易卜生戏剧中婚姻男女地位与关系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玩偶之家》、《群鬼》和《海上夫人》是易卜生戏剧中比较集中探讨婚姻中男女地位和关系问题的戏剧。这三部戏剧揭示出男人与女人在婚姻中经历了和谐(《娜拉》)——对立(《娜拉》《群鬼》)——无奈(《群鬼》《海上夫人》)——新的和谐(《海上夫人》)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描写了和谐婚姻关系对家庭、孩子的重要性。娜拉、阿尔文太太、艾梨达三个女主人公的塑造,反映出易卜生对人生的认识由浅入深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白桃》这部长篇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白桃坎坷的命运。在旧中国,女人的痛苦总比男人多,解放后旧的思想残余在封闭式的乡村还在,女人在某些方面仍遭受着折磨与摧残。《白桃》以独特的悲剧价值和丰富的情感世界,描写了白桃大半生的遭遇和她不懈的抗争,同时也表现了她对光明和幸福的奋力追求。  相似文献   

10.
从身份建构的视角出发,分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女主人公莎拉由于自我受到压抑而产生的自我身份危机,以及她重建自我身份的过程,以期为小说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造成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加上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城乡分割状况,由此形成了农村"留守妇女"这一新的群体。她们在政治生活、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地位从以前次要地位转变成现在的主要地位。角色地位的转变给留守妇女带来了生活、精神的巨大压力。针对留守妇女存在诸如角色转变所带来的新问题,应该加大对留守妇女生活的帮助和扶持,加强农村社区安全建设,排遣其生活压力,丰富其文化生活,提高其致富能力。  相似文献   

12.
六六的小说《蜗居》以近似赤裸的写实手法真实再现了身处都市的白领女性的生存困境。以海萍、海藻姐妹二人的生活、情感历程为构架,展现了现代都市女性在经济、工作、婚姻、情感等方面所经受的身心压力。生存的艰难让现代女性感到迷茫困惑,幸福就在前方,而追求的路程依然延伸在女性自强、自立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女性获得了离婚的权力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城市,妇女们纷纷主动要求离婚。但实际上,平民女性要实现这一权力却面临着举证、经济困境及子女问题、离婚后的出路等各种困难,以致令其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4.
刘庆邦通过农家女进城的生存叙事,在人与城的文学构想中,揭示了城乡二元结构下农家女的生存地位、文化身份、家园意识与婚恋诉求等问题。基于为底层代言的现实主义创作,再现了农家女们的生存苦难史与身份卑微史。在进城史亦为心灵史、身份史的同构中,作者刻画了农家女们对于城市爱恨交加的悖反心理。在城市批判中,城市呈现出灰色的文化面影,其历史进步性却因叙事预设而被遮蔽。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大批东欧犹太女性进入美国。犹太女性移民大都因为生活贫困不得不进入就业市场,又因为传统文化和人际关系网络而主要进入美国工业化城市中的服装厂工作。这些犹太服装女工以年轻未婚女性为主,大都作为廉价劳动力分布在制衣生产线的基础性岗位上,面临职业升迁困难,工资处于低水平,以及遭遇性别歧视等困境。对于这样的工作境遇,她们一方面积极适应美国工厂的生产方式,同时也通过跳槽、参加工会和罢工等方式进行抗争,但大多数女性在婚后回归家庭,结束工厂职业生涯,选择以家庭为中心开展新的经济参与活动。  相似文献   

16.
基于沿海五市1997—200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度了五市寿险业的经营效率,发现其效率整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样本期内,不仅技术效率逐年相对退步,作为技术效率提高主要推动力的规模效率近年来也开始下降,表明“做大”而不“做强”的模式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危机。实证结果还显示:各地寿险效率的影响因素并不相同,同一因素的影响也不一致,各地应因地制宜地提高寿险效率。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妇女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她们或外出打工,或返乡在农村独当一面,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许多女性农民工在城乡流动的过程中,提高了能力,增强了自信,改变了她们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入了新的血液。但是,我们仍能看到农村妇女在城乡流动中所面临的困惑、无奈和牺牲。因此,应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努力为农村妇女营造更为公正的城乡流动环境,以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可以用"舒适安逸"和"发展机会"这些关于"人"的概念来诠释城市的属性?因为其实际上揭示了"城市"这一概念所蕴涵的一对最核心的关系,即城市环境与人的关系。城市及其环境无论在其形成还是发展过程中都深深地打上了人的印记。城市发展及其环境在给城市中人们的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基于城市发展和保护环境资源等悖论的反思,人们提出了城市及其环境舒适安逸——让生活更美好——作为城市发展及其环境构建的价值取向。城市及其环境的舒适安逸,体现了城市人们对于城市发展及其环境构建的真善美的追求,也体现了城市的生活逻辑——人与城市及其环境的和谐、城市人际关系的和睦、城市景观与自然的协调。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环境监测指标虽然涉及多个方面,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考虑居民对城市环境和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感受指标。选用绿色环境满意度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问卷,在全国8大区域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0个城市的11 689位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环境满意度由高到低的城市排名依次为:昆明、成都、北京、上海、武汉、西安、乌鲁木齐、哈尔滨、兰州、广州;生活满意度由高到低的城市排名依次为:成都、哈尔滨、昆明、乌鲁木齐、北京、西安、上海、兰州、武汉、广州。不同人群在环境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总体上来看:女性对环境和生活满意程度显著高于男性;年龄越大,对环境和生活的满意度越高;工人和农民的环境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最高;受教育程度越高则对环境和生活的满意程度越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环境满意程度没有显著差异,汉族的生活满意度高于少数民族;在某个城市居住时间越长,环境和生活满意度越高。总体而言,中国10城市环境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整体偏低,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在10个城市中,昆明、成都的环境和生活满意度都靠前,兰州、广州的环境与生活满意度都靠后。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女性化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女性化是许多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发生的一种现象,其深层动力源自市场深化带来的家庭及社会性别分工。从历史上看,轮耕制与犁耕制分别导引了两种不同的农业性别分工模式。就技术层面而言,农业技术进步及其扩散的路径带有一定的性别偏好,进而形成农业女性化的局面。当代中国农业女性化图景的生成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作为劳动力后备军和蓄水池时期的"铁姑娘"、男工女耕时期的农村留守妇女以及异地务农时期的女性"农民农"。作为农业女性化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农村妇女进城后的走向,还远未实现其就业主体性,这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