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桃花源记》.是我国古文名将。它引发人们思古之幽情,千百年来到湖南武陵桃花源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而近年声称自己这里是“桃源正宗”者就有好几处,各自旁征博引振振有词,看来这场颇为热闹的笔墨官司至今仍未完全停息。桃花源究在何处?笔者浅陋,难以置膨。但《桃花源记》中提到的一个人物却有弄清一下的必要,这就是刘子骥。刘子骥是在陶文的篇未出现的:“南阳刘子骥,高尚立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陶潜写这“记”时,已弃官隐居九江柴桑山中,翻检史料,彼此并无晤面的记载,而远在南阴(今河南南阳市)的刘子…  相似文献   

2.
<正>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以下简称《桃花源记》)问世后,引起了历代学者的兴趣,著文呤诗,可谓连篇累牍.尽管聚讼纷纭,但综合起来,仍不外乎如下几点:一是把桃花源说成“仙境”或“仙窟”.唐王维《桃花源行》云:“初因避秦去入间,更闻成仙遂不还”,就把它说成“仙境”.唐刘禹锡在桃花源所在地朗州(今常德)作太守十年,写了《桃花源一百韵》,则把它说成“仙窟”.仙窟之说,唐代韩意,宋代苏轼早已对此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3.
有句俗话,道是;“天下文章一大抄。”这话似乎有些“煞风景”,但如果正确理解,却是个实实在在的“经验谈”。南末诗人谢枋得写了一首《庆全庵桃花》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艾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显然,这是借用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之意的。社市是唐代大诗人,他的《草堂》诗:“;……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里喜我归,沽酒携胡卢。大官喜我来,遣骑间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南末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就明确指出,这四韵诗是学习《木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桃花源记》流传几千年,人们百读不厌。鸦片战后,我们才发现它和古希腊哲人柏拉图的“理想国”,近代英国政治家莫尔的“乌托邦”何其相似!在人文科学观念迅速更新的今天,国外汉学家对这篇奇文的诠释也开始换代。东京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芳贺彻教授是日本研究《桃花源记》专家之一,据他之见,桃花源里的时与空是破译这篇名文特色密码的一把钥匙。与“乌托邦”严格的户籍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诗并记》(以下简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重要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解放后,对这篇作品的思想意义的评价,一直存在着重大分歧。本文试图从《归去来兮辞》到《桃花源记》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作中,探讨陶渊明思想的发展过程,谈谈对“桃源理想”的初步看法。一《归去来兮辞》的写作时间是很清楚的。作者在此文的“序”中点明它作于“乙巳岁”,即东晋义熙元年,公元四○五年。《桃花源记》的具体写作时间则是很难确定的。历来学者大都认为它是陶渊明的晚年之  相似文献   

6.
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罢织一相闻。 只应不惮牵牛妒,聊用支机石赠君。 ——《李义山集》 一、《海客》取材于神活传说,在材料取舍上“别有用心” 《海客》摘首二字为题,实际上也是一首无题诗。这首无题诗取材于神话传说。 据《博物志》:旧说天河与海通,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见浮槎。有人乘槎而去,至一处,遥望宫中多织妇,一丈夫牵牛饮之。问:“此是何处?”曰:“严君平知之。”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 《荆楚岁时记》也有类似的记载:汉武帝令张骞使大夏,寻河源,乘槎经月而至一处,见城郭如州府,室内行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曰:“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织女取搘机石与骞俱还。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月日,客星犯牛、女。”  相似文献   

7.
《桃花源记》是我国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文中描写了一个美丽虚幻长期与世隔绝的神异世界——桃花源。此文是陶渊明社会审美理想的最完美体现。淳朴优美的桃源境界放射出理想的光辉。引起无数后人的遐想。然而,关于此文是虚构还是纪实,文中的“秦”是指“赢秦”还是指“苻秦”,桃花源是否确有其地,千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一代宗师陈寅恪先生在其《桃花源记旁证》中博引《水经注》、《元和郡县志》等地  相似文献   

8.
马啄木 《翰府名谈》:治平中,有为吉水令,忘其姓名,治邑严酷。野人马道为《啄木》诗讽之。令见诗,稍缓刑。时人目曰马啄木。按:马道《啄木》诗见《宋诗纪事》卷二十四,曰:“翠翎迎日动,红嘴响烟萝。不顾泥丸及,唯贪得食多。才离枯朽木,又上最高柯。吴楚园林阔,忙忙争奈何?”谢蝴蝶 《豫竟诗话》:谢学士吟《蝴蝶诗》三百首,人呼为谢蝴蝶。其间绝有佳句,如“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又曰:“江天春晚暖风雨,相逐卖花人过桥。”古诗有“陌上斜飞去,花间倒翅回。”又云“身似何郎贪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终不如谢句之意深远。  相似文献   

9.
《桃花源记并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前人多有研究。而有关“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真伪之争论,则颇为激烈。笔者经过对当时流传的几种武陵人奇遇故事的比较,认为陶渊明亦不过如当时之小说家,将这一怪异故事记载下来罢了,因此《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其中之“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亦不宜坐实。而《桃花源记并诗》在历来陶本中“文”、“诗”并载,这种文体特征极有可能受到佛经文体偈颂相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创造的“桃源”意象,是一个具有隔绝意义的隐逸空间,它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宦海沉浮时的精神寄托。自新罗末期陶渊明进入朝鲜文士的视野后,“桃源”意象频繁出现在朝鲜汉文学的创作中,成为了朝鲜汉文传奇小说中的一个意蕴丰富的叙事空间。在朝鲜传奇小说家金时习笔下,桃源世界原始的空间意义发生了流变,它既是避世隐居的仙境乐园、政治清明的理想社会,也是抨击现实的异域空间。桃源意象的空间意蕴发生了变异,究其原因,是金时习与陶渊明有着不一样的时代背景与人生际遇。  相似文献   

11.
<正> 作为千古奇文,《报任安书》是当之无愧的。鲁迅评《史记》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①以为《史记》的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都是绝高的。而清代学者吴楚材评《报任安书》云:“此书反复曲折,首尾相续,叙事明白,豪气逼人。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②又以为《报任安书》取得了与《离骚》同样高的艺术成就。清人  相似文献   

12.
《桃花源记》作于何时,历来有争议。前人所撰年谱对此偶有论及。《梁谱》于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年)下云:“《桃花源记》及《诗》不知作于何年。但发端称‘晋太元中’,或是隆安前后作?”隆安即397—401年。多数学者认为这篇文章是陶渊明晚年之作。可是到底晚于什么时候,则又说法不一。  相似文献   

13.
《桃花源记并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 ,前人多有研究且认识渐趋一致。而有关“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真伪之争论则颇为激烈。通过对当时流传的几种武陵人奇遇故事的比较 ,认为 :陶渊明亦不过如当时之小说家 ,将这一怪异故事记载下来罢了。因此《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 ,其中之“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亦不宜坐实。而《桃花源记并诗》在历来陶本中“文”、“诗”并载 ,这种文体特征极有可能受到佛经文体偈颂相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创造出的桃源世界代表着在那个特定时代生活在动乱中的人民对太平生活的普遍向往,它凝聚了陶渊明本人对理想、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与追求,也浓缩了他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心路历程。唐代文人唱和其诗、用其典故者层出不穷,尤其是身处困境中的文人们对桃源更具企慕之情。一方面,一些唐代文人因身经战乱而背井离乡、流离失所,那个安居乐业的桃源世界自然就成了他们内心中最真切的希冀;另一方面,当黑暗的官场、坎坷的仕途与文人们傲岸的性格、正直的人品产生矛盾时,那个风景优美、快乐无忧的桃源世界同样会成为他们的企慕之所。这些都体现出唐代文人对陶渊明桃源理想的认同之感。  相似文献   

15.
《桃花源记》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中间究竟在何处点断,向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所闻”是“具言”的宾语,应归上句,即断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有人认为“所闻”是“皆叹惋”的主语,应属下句,即断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除了断句之外,中间也还有使用句号和逗号之分,本文不  相似文献   

16.
纳春英 《东方论坛》2021,(6):139-150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记载桃源中所见避世的人们"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令后人费解,为何桃源民秦时入此"绝境",六百多年后,衣着还能和晋当时代的人(外人)一样?之所以产生困惑,主要因为学界普遍对秦汉至魏晋期间平民的服饰状况不了解,从秦至晋,平民襦服深衣,无论颜色、材质还是款式,几无变化.桃源民及其服饰分析既有助于《桃花源记》的文学与历史解读,也是研究汉魏平民社会与平民生活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7.
《左传》“君子曰”是表示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评论,但全书属于“君子曰”这样的称谓有几种。 (一) 在《左传》中,“君子曰”共四十八见,如首例隐公元年“君子曰”: 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原来是郑庄公因为他的母亲偏爱其弟叔段,就向他的母亲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颖考叔为了谏诫庄公,先是有计划地“有献于(庄)公”,使得“公赐之食”,才“食舍肉,公  相似文献   

18.
最近在《新华文摘》2005年第24期上读到一篇奇文《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中国改革》。说文章是“奇文”,“奇”就“奇”在题目很好,而内容则相反“;奇”就“奇”在打的是马克思主义旗号,卖的是另类货色。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对于这样一篇奇文,当然是很值得和大家共同欣赏和辨析的;更何况这篇奇文的内容涉及到改革开放的大事,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任何人都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我们评价中国改革的是非得…  相似文献   

19.
从《论语》一书看上古汉语连词“而”的用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词“而”字,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虚词。它的用处很大,用法很多。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可用‘而’字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我们几乎可以说,问题不是何处可用‘而’字,而是何处不可用‘而’字。” 《吕氏春秋·察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 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相似文献   

20.
<正>《论语·述而》有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雍也》有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述而》有云:“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北宋周敦颐曾令二程“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由此引发“孔颜乐处”的话题,为历代学者称道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