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基于中美关系视角完整地理解旧金山对日媾和中的涉南海岛礁问题应包括三个部分。美国在预备文件中对于南海岛礁主权归属的建议折射出其二战后对华的早期态度。之后,中美关系逐渐从盟友走向敌对。而在《旧金山对日和约》从草案到最终文本的签署过程中可以发现,美国对南海岛礁的立场已明显偏离早期的预备文件。对于旧金山会议后所形成的旧金山体制应采取一种宽泛的理解,其联盟缔结构成了理解当前美国对南海岛礁主权归属态度的第三方影响因素。旧金山对日媾和全过程并非是南海岛礁主权争议的诱因,却无疑是南海问题影响加剧的重要干预变量。  相似文献   

2.
盟国对日媾和是战后国际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在遏制苏联这一点上 ,英国与美国是一致的 ,所以英国对日媾和政策在某些方面追随美国 ,但是在某些方面又与美国相悖 ,在集团利益内仍有不同的国家利益。夸大或无视英国在《旧金山对日和约》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可取的 ,应正确估价其帮凶地位  相似文献   

3.
美国对日本政策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从 194 5— 195 1年美国对日本实施了长达6年之久的单独军事占领。 194 7年美苏冷战后 ,美国调整了对日政策 ,完成了对日的政策从限制、削弱到扶持和利用的过程 ;由美国的潜在敌手变成助手 ,终于形成了美国对日单独媾和政策。  相似文献   

4.
公共外交的主要工具包括语言培训和教育交流。进行公共外交的国家通过向他国公众进行语言培训并伴随教育交流项目,以建立一个推介和分享本国语言和文化的平台,由此获得对象国对本国的认同和支持。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公共外交表现之一是对日本英语教育的改革,推动了日本英语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的发展,掀起了日本人学习英语的热潮,促使日本的英语教育进入了空前发展期。对日本英语教育的改革使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在日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亲和力,改善了美国的国家形象,同时,对战后日本民族价值观的形成和文化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刻上了美国烙印。  相似文献   

5.
战后日本在从一个“四等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大国,进而走向政治大国之路上,经济外交功不可没。经济外交促成了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而经济大国的份量反过来又成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资本和基础。这尤为突出地表现在中曾根内阁大国外交构想的提出上。纵观这一系列发展演变的过程,不难看出,战后日本经济外交与中曾根内阁大国外交构想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吴佩孚是个复杂的人物,他对日媾和的活动也很复杂。吴佩孚始终坚持主和的立场,并公开进行有损于国家、民族利益的对日媾和活动,虽然最终没有当汉奸,但不宜评价过高。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由于日本政治、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经济外交就成为日本重返国际社会、占领国际市场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途径.通过政府开发援助等手段的实施,日本的经济外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受强烈的经济动机和政治色彩的影响,加之受日美基轴及相关政策的制肘,日本战后以来的经济外交并没有完全达到其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公众舆论对国家政治决策的影响力不断增加,各国政府普遍开始重视公共外交。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为公共外交提供了理论支撑,积极加强公共外交也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路径之一。战后日本采取的公共外交诸举措,赢得了海外民众对其的认可和好感,成为有效凝聚新的国家认同的有效手段,并对塑造国家形象与提升国家软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该文围绕战后日本对外援助政策的演变,着重分析战后日本对外援助的战略考虑及其实施效果。作为世界上的援助大国,日本的对外援助自始至终都是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日本对外发展援助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对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外交利益的追求一直是日本对外援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外交 ,必须联系该国的政治传统、价值观念 ,以至于广义上的文化来进行考察。日本文化模式的价值精神赋予了日本特定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 ,他们共同影响着日本的外交。本文对战后日美关系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浅显的尝试性的分析 ,集中阐述了美军占领时期日本的“无常”表现、提升“自主”权益中的日本富国意识因素、维持日美“基轴”关系与对美“说不”及其文化动因等  相似文献   

11.
战后初期的国际形势与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朝鲜战争与台湾问题、旧金山对日媾和与台湾问题的探讨,揭示了国际环境对战后台湾问题形成的重要性。台湾作为美国在亚洲推行冷战战略的重要依托被利用,表明美国是战后台湾问题的始作俑者;而旧金山对日媾和之后,日本与台湾当局"建交",则标志着在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进程中,台湾问题将伴随始终。  相似文献   

12.
日本天皇在战后主动参与日本政治有两种方式,即"内奏"和"天皇个人外交",几乎都是在一般国民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外。宫内厅是战后天皇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天皇参与政治的频率及对政治影响的程度与执政政治家的天皇制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战后天皇在日本的内政外交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战后日本的军国主义浊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本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战后,日本原有的战争机器被瓦解,军国主义受到清算但并未被彻底摧毁。总想重振“大日本雄风”的军国主义势力从来没有停止过活动,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日益变本加厉。这股军国主义浊流的主要表现是:重新建立强大的战争力量,积极开展“改宪”、“扩宪”的活动,曲解、颠倒侵略历史等。它是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和平的威胁,我们必须对其保持高度的警惕。  相似文献   

14.
以经济成长时期为界,战后日本学界的中国认识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60年代末期为止。这一时期日本学界的特点是,以批判日本社会封建性为主要特征,对中国的社会变革持肯定态度。第二个阶段从70年代算起。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人的传统文化与行为方式得到了重新评价。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落后状态也使日本学界的中国认识发生了变化。这里所考察的主要是战后日本的中国学界,拟通过对战后日本中国学的解析,勾勒出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的形成和变迁过程。此外,通过比较论证,指出意识形态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以及社会舆论与学术研究的相互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战后日本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论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科学技术历史观和社会观。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日本学术界悄然兴起一股研究鲁迅的热泪。鲁迅关于“搐物质而张灵明”,立国先立人的近代化主张和学习近代西方文化的内在精神的学习方法,成了日本学者对日本片面追求物质文明的近代化道路进行反省和批判的武器。  相似文献   

17.
二战以前,日本金融资本的表现形式是财阀。二战以后,日本金融资本以企业集团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体现出不同的特征。战后日本金融资本所体现出来的诸多特殊性,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因素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19.
2012年12月26日再次组阁后的安倍晋三积极推行"战略性外交",并为其外交设定了三重战略目标,即"摆脱战后体制"、建设"强大的日本"、确立日本的领导地位。为此,安倍政府采取了绑架美国、稳住俄罗斯、对抗中国、拉拢地区中小国家的战略布局,并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安倍的外交突进影响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地区各国,并造成地区局势的动荡不安。  相似文献   

20.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 ,在对外政策上推行了一条侵略、扩张的路线 ,尽管其外交手法不断发生变化 ,但最终目标却始终未变 ,即企图建立一个称霸亚洲和世界的大日本帝国。本世纪 2 0年代中、后期日本对华所推行的“币原外交”和“田中外交”即是实现这一总目标的具体体现。本文分析了 2 0年代中、后期日本对华外交变化的原因、特点 ,揭露其对华政策之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