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性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城市有着不同于农村的文化特质、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在以“城里人”为参照群体 ,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的社会过程中 ,会选择改变自我 ,融入城市社会和在城市重建乡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两种模式 ,全社会应采取措施使农民工阶层选择前一种模式 ,尽快完成在城市的适应过程 ,实现向市民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   总被引:193,自引:0,他引:193  
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的适应对我国城市化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有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当前 ,农民工的适应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 ,政策性与制度性因素阻碍了农民工适应的深入 ,不利于将农民工阶层的素质提升到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文章尝试糅合宏观社会因素与微观心理因素构建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模型以描述、解释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在此模型之上探讨了一些阻滞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因素及其影响途径。认为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过程是以农民工的“自我”为中心,以“自我重塑”为途径,以“城市性”的获得为中介,以高层次的城市适应为目标的往复循环的过程。制度、政策的城乡分割,城市社会的偏见、歧视与排斥,农民工自身知识文化技术特征、特殊的观念心态三种因素从不同的途径影响农民工重塑,进而影响农民工的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向来是社会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而近年来传播学者的关注也给这个议题注入了许多传播要素。以传播社会学的视角,将大众传媒等传播要素介入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社会学研究中去考量,并将之纳入到"从个体到社会"的全景式理论框架,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进入城市后的生存轨迹和发展逻辑,以期由小到大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研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归纳和梳理。  相似文献   

5.
肖倩 《晋阳学刊》2011,(4):38-41
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中一个客观存在且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正在试图融入城市。农民工在城市经济适应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剥夺。从城市安全的视角看农民工所遭遇的绝对剥夺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为拖欠工资,二为无社会保障。相对剥夺也是威胁城市安全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基于传播社会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因素和障碍有很多,大众传媒也日益发挥着重要影响。现有研究过多地关注大众传媒对于农民工影响的表层效果,而忽视了对于适应过程的意义建构与生活实践的理解。本文提出,由于城市适应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变量的综合概念,因此有必要从系统的角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全景式要素进行研究,并意欲从关注其进城前后受大众传媒包括新媒体影响的各种城市适应指标变化状况出发,来展现并解释和理解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与生存实践这一过程事件。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介于城市市民与乡村农民之间的社会特殊群体"农民工"能否与城市居民进行良好的互动,融入到其所服务的城市中去,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研究热点.而青年农民工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必须对现阶段青年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准确地把握和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角洲16城市农民工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16城市农民工的访谈和近9000份问卷的分析处理,认为当前农民工在城市适应性总体较弱、农民工之间差异明显,并具有渐变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农民工在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的适应性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出现了两栖和三栖的新格局。国家制度是强迫性的制约因素,自身因素是自我调适的主动性因素,农村既存的利益是现实利益性因素。这种生活状态的积极作用主要是为半城市化状态的新生代农民工找到了一条城市化的过渡形态;消极影响是给城市和农村管理带来困难,给流入地增加了社会风险,且不利于农村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一些学者提出的让农民卖地进城的方案应该从长计议。当务之急是给予农民平等的公民权,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两栖与三栖生活作准备。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不良适应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怀川 《兰州学刊》2006,(5):163-164
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举家外出谋生的发展趋势下,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已经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群体,城市生活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而他们的生长和发展又将影响未来的城市和社会。研究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环境,了解他们的社会适应状况,消除阻碍他们社会适应的各种因素,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华 《理论界》2007,(6):104-105
在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农民工群体主体作用的发挥很重要。文章论述了农民工群体的主体作用在经济适应过程、社会适应过程和心理适应过程三个层面的重要性及可行性。文章指出,个体在平等自由开放的环境下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应有的地位及酬劳是农民工群体完成城市适应过程的最终体现。  相似文献   

12.
农民进城务工只是打破了显现的、外在的城乡分割局面,并未能真正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的深层隔阂,农民工在城市内部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依然遵循着自己的逻辑。农民工使城乡界限由"城乡之间"移入到"城市之中",在城市内部存在身体、工作、居住、交往、婚姻等方面流动的象征边界。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现状及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已日渐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受教育水平较高,思想活跃开放,渴望融入城市,但是制度的壁垒和文化的差距使他们产生城市"边缘人"的心理困惑。城市融入更为根本的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入。文化融入是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的根本标志和重要切入口。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的现实困境和主客观诉求,探讨解决其文化生活匮乏的长效机制和现实路径,发挥文化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意识养成、价值理念塑造、文明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桥梁作用,将为新生代农民工实现文化融入和城市适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4.
社会融合自产生以来,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没有达成一致认同、模糊不清的概念。维度标准划分的多元性、交叉性,导致中国农民工城市融合的概念表述也存在界定模糊、缺乏针对性等缺陷。通过研究国内外学者关于外来移民社会融合概念的基本内涵,对中国农民工城市融合概念的界定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选用城市融合来描述中国农民工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并融入城市生活的这一过程更为贴切、合理、有针对性;保留自身一些良好的传统秉性,同时也积极适应新的城市文化,应该是中国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合理道路;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就是农民工在享有平等权的基础上与城市居民、城市文化相互适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的认同与适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的变革直接造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分化日益严重的社会事实,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乡土中国的文化形貌,本文以深受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河洛文化影响的河南省商水县在北京的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分析研究农民工的认同与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大量进入城市,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出了新的挑战,关心和帮助农民工的呼吁也越来越多。因此,构建“低保障、广覆盖、重实效、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制,选择适宜的社会保障政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内害提要: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主力军,他们在生活方式、心理态度等方面与老一代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娱乐消费上主要表现为内容趋向多元、观念愈加开放.文章基于对长三角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考察,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娱乐消费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在探讨新老两代农民工世代差异的基础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面对城乡跨文化传播的冲突,凭借更为敏锐的文化自觉,正在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以新的路径融入城市.但这仍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段学芬  王瑞娟 《学术界》2012,(11):156-168,286
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主观的评价。换言之,农民工能否自觉形成对城市的心理认同,并完成从社会生活、行动到社会心理的市民化,不仅与社会制度、政策和农民工的城市物质生活状况有关,也与他对城市及城市居民的认知与评价有关。概括而言,农民工的城市知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农民工对城市区位的感知印象、对城市居民的感知印象,以及对相关的城市制度、管理体系的感知印象。另一方面,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感受,即他们对城市生活的满意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对城市的认识,并影响着他们对城市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19.
20.
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活中的不适应期 ,故需进行适应教育。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实质 ,是大学新生心理行为与其所处教育环境的关系问题 ,首要课题是进行适应方式的转换 ,即从单纯适应方式转换为适应———超越方式。教育内容有其自成一脉的科学体系。目标是让全体大学新生都学会适应 ,让每一个大学新生都学会全面适应。大学生理想的实现 ,大学理想的实现 ,国家和社会理想的实现 ,也都需要大学新生积极接受适应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