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后,研究何其芳论<红楼梦>逐步走上了学术建设的轨道.何其芳是当代红学革命新"典范"的代表人物,<论红楼梦>的发表标志着一个新的红学流派的诞生.他在学术上提出了独创性的、涉及根本问题的、很有影响的红学观点,如"典型共名"说、"爱情主线"说、"双重悲剧"说、"传统"说和"叛逆"说.在他巨大成功背后是独特的值得今人后人借鉴发扬的学术品格.何其芳评红的局限性产生于他所遇的历史条件和话语环境.这个研究课题的深化,有待于继续多方面挖掘何其芳评红的文献资料,拓展学术视野;个案研究求深度,宏观研究求系统,整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推出层次更高的新著.  相似文献   

2.
今日中国诗歌中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太广泛而复杂,我想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来谈论这一问题.先来看一组旧题新咏的中国现代诗,分别是戴望舒的<妾薄命>、何其芳的<休洗红>与卞之琳的<妆台>.它们显示了30年代的诗人接通古典传统并加以创造性转化的意图是多么强烈,努力也相当成功.  相似文献   

3.
何其芳《预言》后期创作与艾略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其芳在<预言>后期创作了一些具"荒原"色彩的诗篇.这些诗篇既渗透着艾略特的影响,又具有何其芳自身的特色.就前者而言,何其芳此类诗作中对都市荒凉、衰败的表现与批判、对"荒原"的环境描写及其意象艺术、怪诞的艺术表现,都与艾略特有着关系;就后者而言,何其芳对"荒原"的表现与批判主要是针对当时他眼中的古老民族的荒凉与衰败的,环境表现及其意象艺术也具有北方和北平古城的地方特色,而怪诞的艺术则主要是他的梦幻艺术个性在"荒原"诗作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有关胡风及胡风研究的若干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风(1902-1985)在解放后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胡风反党集团"绝对是冤案.1952年12月16日,周扬在文艺界召开的"帮助"胡风认识问题的座谈会所作的结论是:"胡风在文艺理论上推行的是一条反党的路线".1953年,<文艺报>相继发表林默涵的<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何其芳的<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批判胡风.  相似文献   

5.
何其芳的<夜歌>可以说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战士转化的心理记录,是特定政治语境下人性蜕变的心灵文献.它精微地揭示了革命价值理念怎样把战争语境、民族自由的渴望、新中国的梦想整合起来,纳入历史进化论的轨道,从而对何其芳人性基因的意象化符号诸如"爱情"、"自然"、"夜"与"梦"进行删除、修改、压制的.何其芳在被改造过程中的矛盾困惑与其坚持的"快乐哲学"之间的缝隙,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分裂人格.  相似文献   

6.
学报编辑同志: 转来易明善同志《<何其芳评传>若干史实辨正》一稿,匆匆拜读,深受教益。易明善同志查阅了许多史料,并作了一些信访,据此辨正了拙作《何其芳评传》在运用史料方面的一些失误之处,这是一种严肃的科学态度,对此我要诚挚地向他表示感谢。在此之前,我还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后期散文与何其芳的<画梦录>在文字的绚丽、情致的华美与思索的深入等几方面有很多共同点,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异,本文将这些共同处与不同处逐一分析,并论述了二者是如何指向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选择的.  相似文献   

8.
<夜歌>集充分表现了一个刚投入革命队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革命事业和新的人生的由衷礼赞,同时也反映了个人与集体之间所发生的新的矛盾、痛苦及其艰难前进的轨迹;作品的语言风格也从早先富于象征色彩的浪漫主义走向了朴素清新的现实主义,然而其"旧性"荡涤未尽,创作的主体性和个人抒情色彩依然很浓,这是<夜歌>集中大部分诗作依然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但由于缺乏新的艺术经验,也存在着艺术上参差不齐的情况.何其芳正是以包括<夜歌>集中那些个人抒情色彩依然浓厚的优秀篇章在内的前期作品,而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奠定了他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席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9.
何其芳在重庆时期的文学活动对于何其芳本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理解何其芳文学批评的前提条件.何其芳文学批评精神主要体现在他的批评有一股正气,这股正气来自于他人品的高尚、思想认识的明确,以及他的批评有真感受和真依据.其次,他的批评分寸和尺度把握好.再次,他的批评诚恳、真切、公正、平等.今天的文艺批评界需要学习何其芳的文学批评精神.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何其芳诗文创作和理论研究看成一个整体,结合他所处的时代、个性心理与秉性,从艺术方法着手,论述了何其芳艺术个性的形成、发展和衰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并对何其芳早期接受中外文化影响,文艺主张“突变”的原因,以及何其芳现象作了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