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信息公开制度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李艳芳 《江海学刊》2004,(1):126-132
公众参与权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公众具有充分的知情权。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虽然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做了规定 ,但却对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未做相应的规定 ,这将大大制约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效 ,也制约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的真正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途径就是尽快建立、健全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从而使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制度上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2.
辛巍巍 《理论界》2008,(12):41-42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政治基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法制基础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监督权和知情权;经济基础是我国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化基础是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和政治参与热情的高涨。  相似文献   

3.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是政府环境治理重要的预防性手段。一方面,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有效缓解执法权限分散、无效管理、企业与政府共谋等监管失灵难题。另一方面,督促企业践行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由法律规范、伦理规范、自我约束机制等多层次制度构成的社会责任。从现有规范体系来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存在制度漏洞:在公开主体上,公开主体有限,强制公开主体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不明确;在公开事项上,规范内容不统一,商业秘密认定困难;在效果确保上,手段过于单一,偏向管理性和惩戒性。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优化营商环境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环境公开制度的完善应立足于企业运营成本和生态环保之间的平衡,适度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通过构建奖惩并举的责任机制,调动企业主动公开的积极性。完善和引入有奖举报、信息监察员等制度拓宽公众参与机制,形成环境治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曾莉 《社会科学家》2006,(Z1):19-20
政府信息公开不仅是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也是实现政府绩效管理和公众民主权利的需要.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存在的问题重重政府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服务意识淡薄,公众被动接受,方式和内容不合理,制度不健全,手段滞后,形式化严重等等.为此,必须从服务主体的观念、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电子政务建设、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和内容等方面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信息公开,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政府科学决策,防止权力腐败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针对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传统思想观念、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和信息公开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在新的行政环境中达到政府信息公开化的目标,必须实现正确的行政理念,有效的法律制度设计和先进的网络技术三者之间的有机耦合,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6.
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和完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保障公民环境知情权、实现公民环境参与权和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以立法的方式促进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是多数国家在信息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实施必将推动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发展。与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规定相比,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还有待于完善。  相似文献   

7.
建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知情权,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府廉政建设,有利于公民参与政府管理和科学决策,也是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关键。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着政府信息公开的阻力较大、公开的内容有限、公开的渠道较窄、缺乏制度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健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就应树立政府信息公开原则,加大政府机构的整合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的平台作用,认真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事件频发,中海油漏油等事件的处理和应对再次为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法律制度的建设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形式,是企业为实现公众环境知情权而履行的义务。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无论是对于及时应对污染事件,还是对生命健康利益的维护,抑或对环境污染的事后救济都有重要作用。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 这一制度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缺乏统一的环境信息法,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的主体、内容等都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有必要围绕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的相关法律法规,分析强制公开制度在主体、范围、监管机制及法律责任承担等方面的不足,进而提出建议,为进一步完善企业环境信息的强制公开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论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从新的视角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基本理念进行再认识,并结合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建议尽早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为推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步伐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0.
论环境信息公开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环境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环境信息公开的架构为基于环境信息请求权的被动公开和基于政府法定职责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主动公开。国外环境信息公开立法已基本确立,中国应加快环境信息公开立法的构建进程。  相似文献   

11.
公布各级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制度作为我国信息法制建设中的一项制度创新,已经获得了初步实践和展开。通过对2008年度各省部级机关公布的报告文本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有些机关没有认真履行《条例》规定的公布报告职责;主管部门对各级机关有效履行本项职责的指导、监督不够;公众参与不够等问题。主管部门应针对存在的问题,以编制报告指南、提供报告文本模板的方法来指导各级行政机关做好本项工作,并督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和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也履行公布报告义务,支持社会公益组织对公布报告的组织化参与、系统化监督和全面专业化的评议,以促进这一新型法规制度的落实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知情权保障与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对公众知情权的保障主要通过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来实现,并已经将这一在信息时代迅速生长的基本人权写入了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和中国首部《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之中。中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具有中央和地方立法平行、建章立制与维权实践共举的特点。实证资料表明2009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情况好于2008年,但还存在着法律落后于制度发展、规则体系和执行机制还有待继续完善以及救济机制的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应考虑尽快制定信息公开法等法律来确认知情权,抓紧完善信息公开的实施机制和以行政复议与诉讼制度为核心的救济机制,扩展公众参与的范围,提升其水平。  相似文献   

13.
沈开举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4):6-10,107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信息公开与民主制度并无关联,因为"精英民主"模式通常与保密文化密切相关,它既不鼓励公民参与,也不希望公民知悉政府的信息。直到参与式民主在近几十年取得主流话语权,信息公开才与公共参与一道成为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变,而且未来必将有助于民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身的不足和其他外部法律制度的缺陷构成了当前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障碍。公开与保密之间的逻辑矛盾、制度安排之间的冲突,成为制约信息公开的制度因素;司法对知情权保障不足,官员保密思维的传统,构成制约信息公开的外部环境。要让政府信息公开得更加顺畅,就必须从当前的制度实践出发,着力解决《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八条的逻辑矛盾、《保密法》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衔接、档案信息的公开、信息公开的司法审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电子政务与信息公开出发,分析了信息公开是电子政务的重要方面,是公众知情权的保障。但是信息公开不可避免的给个人隐私造成侵害,在分析我国隐私权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应采用利益衡量和权利限制原则,并借鉴欧美的经验,构建安全港模式,从而实现电子政务信息公开与公民隐私权保护两者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6.
论责任政府的回应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应性是责任政府的一项重要属性。责任政府作为一种理想的政府模式,表现为对公民与社会的需求能迅速且有效地回应,具有良好的公共需求导向的公共服务能力。政府的责任性、回应性与服务性是密切联系的,回应性是政府责任的传导机制,政府通过有效的回应,履行责任,实现公共服务的终极目标。政府如果没有有效的回应性与敏捷的回应机制,政府的责任性无法真正转化为有效的公共服务,也就无法真正实现责任政府的服务性。我国政府回应性的缺失是普遍存在的,这不仅与我国政治民主化程度不高有关,也与政府管理不善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监督意识、民主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民众对民主的发展要求越来越迫切,要求政治参与和提高政府回应的呼声不断高涨,因而逐步转变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建立长期有效的政府回应机制,进而不断提升政府回应性成为当前政府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以法治现代化为基础的多元治理机制是我国社会治理实践的有益探索,在环境污染案件频繁发生的当下,可以将其运用到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治理当中。在基于法治框架下的共治网络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主体积极合作、协商互动,采取多种有效方式积极驱动,实现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治理主体、治理工具、治理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促使企业充分、及时、真实地披露信息,形成新型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治理机制;使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治理充分体现公平与正义,各主体的权利义务配置更有效率,评价体系更具科学性,从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从本质上讲,政府预算信息的性质应当界定为公共产品,其产权属于社会公众所有。政府预算信息公开的客体有三个层次:基本信息、基础信息和基准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着重强调公开的是政府预算基本信息。客观地说,国家秘密和政府预算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关系,依法合理界定国家秘密的范围就成为影响政府预算信息公开的关键因素。推动政府预算信息公开事业继续发展应当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继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建设,二是改革修订国家秘密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环境史研究刍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著名的历史学者伍斯特、伊懋可与多佛斯都为环境史下过各自的定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史逐渐成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中国环境史可以从以下十个主题开展研究:人口与环境,土地利用与环境变迁,水环境的变化,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工业发展与环境变迁,疾病与环境,性别、族群与环境,利用资源的态度与决策,人类聚落与建筑环境,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之运用。  相似文献   

20.
对于立法背景的追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认识立法目的和法律条文,也有助于该立法将来辅助、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及施行。拟将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制定之际的立法环境进行剖析,从国家推进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化立法、推进阳光政府、透明政府的建设等背景分析《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立法环境,从而能更好地认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制定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政府信息公开进一步的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