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阶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民工成为工人阶级的主力军,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具有重要影响,新时期形成的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问题就成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陈荣武 《社会学》2009,(2):34-42
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基本权利保障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而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受教育权的平等保障问题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课题。致力于接受农民工向住子女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成为继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后的第三种办学模式和社会转型期的新型产物。本课题将上海市具有典型意义的A行政区农民工子弟学校作为研究样本,对该辖区内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总体情况进行了实证调查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享受应有的义务教育平等权、通过“启动扶持金”等破解农民工子弟学校面临窘境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支重要力量.据国家统计局统计,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代际交替,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已达到1亿人左右.他们在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进入城市比较容易、融入城市比较困难的问题.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己经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各级政府制定并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的具体状况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具体问题也不同,因此,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基于此,本研究将立足于吉林省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符合吉林省省情的,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大量失业农民工集聚城市,将使社会风险集中,对城市社会的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抓紧解决农民工面临的权益问题、住房问题、救助问题、心理问题等,并积极发挥企业及各类团体的作用,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民工的大量出现对我国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他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探索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对策措施,引导这个群体健康发展,逐步融入城市、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6.
青年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持续至今的人口流动现象,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双重作用下,农民工群体日益壮大。随之而来的农民工问题也成为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焦点。农民工的诸如讨薪、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许多显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问题解决总是差强人意,进展缓慢。实际上这里有一个隐性问题未得到重视,这就是政治参与问题。它涉及到公民的资格、利益的表达与维护、制度的供给。公民的政治权利保障制度愈完善,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就愈公平。目前,青年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状况并不乐观,尤其是青年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日益增多。他们有序政治参与面临着制度供给、自身素质、政府自利动机、组织代表局限等困境。对此,政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积极从制度和组织层面解决青年农民工在政治参与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农民工涌入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希图通过辛勤劳动改变自己的生活。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的热门话题,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随着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许多农村儿童伴随外出打工的父母流入了城镇。我国现有流动人口1.2亿,其中农民工的学龄子女估计有240万—360万,这些孩子的就学问题日趋突出。目前,教育费用过高是流动儿童家庭所面临的最大困难,而基础教育中的弊病加剧了农民工子女的困难。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这项最基本的社会公平,政府、教育机构以及一些专家正积极行动起来,努力为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打工子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民工"现象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农民进城务工常态化,其随迁子女城市入学问题随之产生。由于中国社会长期沿袭的城乡二元分割文化体系及其以等级意识进行身份界定的社会心理支撑,使农民工子女城市就学存在制度障碍及跨文化适应障碍。开展社会机制建设,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消除农民工及其子女面临的身份歧视,实现文化调试(跨文化适应)与文明融合,是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与社区适应的规范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化过程中,青年农民工面临着身份危机。为了实现身份认同,青年农民工需要进行身份重塑,经由身份重塑实现身份认同是青年农民工个体获得明确身份地位的一次飞跃。除了实现身份认同,青年农民工还应通过政治参与的方式来融入社会,获得社会认同。由身份认同到社会认同是青年农民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农民工群体已经融入到社会当中,并对城市建设带来深刻地变化,农民工的涌入也导致了流向城市的农民工儿童的递增,与之俱来的是农民家庭儿童的教育问题。家庭作为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上,农民工家庭儿童的学前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对儿童教育和成长构成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许强 《现代妇女》2014,(9):229-229
通过对富士康事件的关注,笔者认为富士康事件透露出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有:低廉薪水、森严的工厂制度、被挤压的生活空间以及缺少家庭和社会的关爱等。应对的措施包括:提高一线农民工的待遇、改变工厂制度、进行企业人文文化建设和建立家庭和心理咨询机构的互助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特殊群体,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的的巨大力量。新生代农民工迫切希望融入城镇,却面临着重重困境。身份和情感的双重认同才能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走通市民之路。  相似文献   

13.
缩小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促进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社会,是建设和谐城市、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如何缩小城市农民工和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则成为目前面临的巨大困难。本文以上海为例建立了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发现社会资本有助于缩小本地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社会距离,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广泛丰富越有利于消除群体之间的偏见并改变农民工对自身的身份认同,缩小本地居民和农民工的社会距离;同群效应则可以强化城市农民工和本地居民群体价值判断的趋同性,从而对二者之间的社会距离有双向作用。如同群效应强化群体共同的偏见,则有扩大二者社会距离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市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其相关的研究也成为社会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却由于制度和非制度等综合因素的限制,阻碍了他们融入城市社会。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而研究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工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作用日益彰显。与此同时,有关农民工各种社会问题也凸显出来,呈现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大环境下。基于各种社会矛盾客观存在,农民工进城务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提高农民工素质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返乡创业释放着巨大的活力和潜力,开始成为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吉林省农民工在返乡创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境。本文主要是在分析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问题上,进一步提出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问题范式是支撑既有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主导范式.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常常被当作一个“问题群体”在研究。本文基于对一个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之历程的阅读、理解和阐释,从社会认同角度探究了新生代农民工研究方式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并非一个问题群体所能简单概括.需要细致、冷静地观察与追踪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研究应摆脱结构化的问题范式,走向一种过程性的理解范式。本研究认为,群体资格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新的可能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一代农民工的兴起,返乡率和频次都较之上一代有所下降。面临这样的新局势,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究其原因,表面看似子女外出务工,无法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所致,其实质是我国偏重家庭"代际养老"所引发的问题。父辈和子代往往因为伦理观念的差异而倾向于不同的养老方式,导致两代人关系紧张,父辈养老无法保障。面对这样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秉持专业伦理,凭借专业方法,积极投身老龄化社会洪流之中,为我国积极、健康老龄化社会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社会结构变迁中的城市青年农民工群体特征的描述,以社会整合与发展为分析框架,结合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在对青年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地位、群体关系及社会互动状况加以比较的基础上,对青年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的"问题化"倾向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进而探索了我国城市农民工群体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整合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杨波  佟金玲 《现代交际》2011,(10):28-28
社会保障权应当是一项不可被剥夺的权利。而现实中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与城镇居民所享有的社会保障权相差甚远。要实现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我们应该从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的立法、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的行政保护、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机制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切实保障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