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在当今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着较高的文化 素养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职业需求和人生发展的需要。在多年 的语文一线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以文化人”的本质就是“本 色教学”,就是做一名本色的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2.
刘海萍  谭波 《职业》2012,(18):73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高度统一,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作为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3.
职业中专语文教育教学有三大特点,即要突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专业适应性和人文气质的培养,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一、职业中专语文教育教学要突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职业中专学生要有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就要从语文教育教学抓起,"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人生的教科书".职业中专的语文教育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社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职业、对待人生.语文教育教学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过故事、诗、词化育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学习《项链》一文中,学生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很有争议.她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她内心的痛苦,她的虚荣心造成了她人生的悲剧,但她面对人生的挫折和打击时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是值得肯定的.有人说职业学校的学生很脆弱,他们过早地经历了人生的挫折,成为伤不起的人.因此,形象化的挫折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教育的心灵化育功能能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一步步走出心灵困境,走出心灵的阴影,逐步走向人生的阳光地带,找回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常规的语文教学,大都是照本宣科,教学方法模式化、格式化。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以人为本",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注重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5.
闫海光 《现代交际》2010,(12):189-189
长期以来,高考的重压让每一位教师的眼睛只盯着分数,导致学校不得不抛开其他一切,一门心思地去挖"知识点"、练"知识点",以求学生高考取得佳绩。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了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生活,思考人生,感悟社会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渐渐变弱,语文学习效率日益低下,文学素养日趋薄弱,人文精神严重缺失。对此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生活,才能保证课堂的生机盎然,而且最终保证学生在学会语文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6.
封明浩 《职业》2014,(21):143-144
本文提出,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要丰富中职语文教学内容,将乡土地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变传统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改变教学形式和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凸现地方文化的人文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中职学生的自豪感及服务家乡的意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语文知识是社会交际的基础,其作用不言而喻.要切实增长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就应针对学生实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而要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应加大技校语文教学革新的力度.日前,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 "加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中职教育形势,文化基础课的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语文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笔者认为,要革新语文教学必须先革新教学理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8.
金云兰 《职业》2013,(12):71-72
中职语文教学事关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然而,时下中职语文教学还普遍存在教改力度不足、教学内容和方式传统k学生学习消极被动、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的状况。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每位教师切实树立以学生终身发展为出发点的教学理念,通过“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现实、服务专业”的这一本真,提炼和突显中职语文教学的“三味”,即生活味、文化味、活动味,进而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最终实现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塑造和全面素质培育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9.
人人都道,语文学科的教学是众多学科中最容易的,因为"语文"是中国人生而就能知道的事。本文浅谈了如何因地制宜推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0.
闫珂 《职业》2020,(9):85-86
应试教育体制导致了教师对知识传授的更多关注和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下降。本文分析提出,中专教育是职业教学的基础阶段,教师应该注重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讨论、探究,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为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阮荣海 《职业》2014,(11):37-38
语文课是职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师要想让学生静心听课,乐于接受知识,就必须在努力钻研教材的同时,研究学生动态,关注他们所学的专业.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探讨职专语文教学的创新策略,即加强职业道德理念教育,将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紧密联系,课堂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  相似文献   

12.
刘雪莹  毛瑞 《现代交际》2012,(12):218+217
伴随着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化教学这一分支,这也使得其从不被重视到被注意,再到如今形成了被热烈关注及趋于平稳的发展态势.而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是文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集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通俗易懂、生动并富有内涵,是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切入点与突破口.如何定位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如何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并进一步完善民俗文化教学体系,是本文着重探讨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应该代代相传,应该引以为豪。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以语文为载体,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有一个平台。同时,这样的语文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一点点是完全不够的,需要不断地挖掘、探索中国的文化遗产,并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持之以恒地把传统文化渗透进去,努力让学生学好语文,写汉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凌蔚 《职业》2011,(32):157-157
一、中职校"生活性"语文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语文课程内容源于生活,面向生活,应该也归于生活。我们每一个中职校的学生,都是生活中鲜活的主体。所以,我们在中职校语文教学中强调"生活性",即改变以往忽视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事实,将学习主体与生活主体融合起来,将语文教学与师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陈夏平 《职业》2016,(18):46-47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适应日后学习与发展的能力”,这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的要求。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拥有较强的听说能力、快速阅读能力以及应用文写作能力等语文能力和基础。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文化素养、人文情怀等综合能力为目标,不断创新思维和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基础,一个人的文化内涵是否深邃,主要看他的语文基础是否深厚。人的一生离不开文字,而学习的最好时机是青年时代,所以人生的初级阶段是学习文化知识的黄金时间。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积累使我们中国人更要以毕生的精力去渗透、领悟。在中等职业学校里,语文课的学习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7.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是新课改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真正地把语文教学从以"应试"为中心,转移到以"文化"教育为中心,是我们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8.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语文教育教学在教学资源等多方面也已经实现了文化的整合,这主要指的是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多元文化因素的建立与构筑。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在当前语文课程文化内容中对内涵多元性的要求较多,对语文教师自身是否具备较强的文化复合型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针对当前的语文教育教学情况对改进与强化措施进行指导,旨在为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育教学的整合做出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李显彬 《职业》2016,(20):118-118
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时代进程的记录。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学生可以更好地汲取其中的精华,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人生。本期就古代文学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渗透作用进行探讨,提出教师在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教师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含义,更要理解其中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领略古典文学的底蕴,让古代文学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起到渗透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培智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十分重要,是促进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发展的重视,促进教学与其生活的有效结合,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同时使学生学到一些生活中必备的技能,帮助未来美好的生活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