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本文从文学翻译中的复译现象入手,分析了复译本出现的原因及必要性,揭示了复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正确进行复译活动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通过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论题,讨论翻译不确定性、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翻译总体来说是不确定的,但翻译的不确定性并不意味着不可译性,而是基于翻译标准的可译程度。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整体与局部的、恒定与暂时的。  相似文献   

3.
根据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的理论,可译性的限度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通过具体例子阐释俄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并得出结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是绝对的,文化上的不可译性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4.
李洁 《现代交际》2011,(1):26-27
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体现了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影响和传承。同样,一部译作在语言文化、作品风格以及思想内涵上也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本文以《简.爱》两个译本为例,欲从西方诗学中历史性的角度来阐明文学作品复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双关语,是英语中历史最为久远的修辞格之一,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文体当中,用来实现幽默,诙谐修辞效果。然而英语的Pun和中文的双关语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对等,这也给双关语的翻译造成了一定困难。本文将对英语双关语的不可译性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翻译过程中的补偿方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翻译研究的重心已经从语言转向了文化。翻译一直被看作是“跨文化交流”。因此,如何克服由源语言到目标语言所产生的文化障碍已成为翻译的核心问题之一。然而,在学术领域里,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存在着文化可译与不可译的争端,因为没有绝对的、完美的翻译,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种观点都不被人们很好的接受。本文主要讨论文化负载翻译的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7.
翻译中的一个具有争论的矛盾问题,那便是翻译中的可能与不可能,即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中西方文化中存在诸多差异性,因此导致了中西方翻译中的不可译性现象。着重从文化差异视角讨论了汉语与英语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并对这一现象提出相应的解释与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张晓歌 《职业时空》2008,4(6):129-129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译外工作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新闻、出版等各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自己培养的翻译工作者成为中译外工作的主力军。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中央文献、外交文件被翻译成多种外文,传向世界各地。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我国翻译工作者还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经典以及诗词典赋、小说、戏剧等各类文学名著翻译成外文。此外,为了更好、更全面地对外介绍当代中国,我们还创办了外文报纸、杂志、对外广播和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9.
场是现代汉语常用动量词之一,通常用于称量有场地类的活动。文章对场的字本义进行了整理,并对动量词场从出现伊始到现代汉语中用法的发展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中,作者首先按命名方式给菜名分类,然后找出内隐类菜名中内隐内容译与不译的矛盾,并分析了矛盾产生的原因,找到突破点。之后,通过分析菜单译文的功能定位,提出了中国特色菜名中特定文化信息的译与不译矛盾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考察了笄与簪的历时更替情况。在古汉语中,笄与簪是一对同义词。只不过笄多通行于先秦时期,而簪在这一时期用例很少,直至两汉、魏晋六朝时期笄与簪呈现出同义竞争的局面,且簪的使用频率要高一些,从隋唐五代开始,簪开始盛行,慢慢取代笄,并保持至今。  相似文献   

12.
"风骚"一词萌芽于汉代,发展至今,其词义、词性、语体风格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了词义由实到虚、词性转类的规律,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古人的理性觉醒,折射了从汉至明清的文学风格由古雅到通俗的嬗变;"风骚"在当前网络用语中的语义颠覆现象,体现了娱乐至上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中英思维和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中英线上百科语篇中,中国和世界文学名著的相关介绍所使用的衔接手段也各有特点。对比中文网络百科平台中国四大名著简介或介绍与英文网络百科平台中四部世界文学名著的介绍中使用衔接手段,发现中英百科语篇中词汇衔接与指称是两种使用最频繁的衔接手段,而二者在省略的使用上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邓莉 《职业时空》2010,(1):141-142
由于英汉语言的起源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其产生的种类可以分为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一直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具体分析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指出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文化和语言的不可译性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得到克服,尽可能地达到可译。  相似文献   

15.
当今我国翻译事业飞速发展,要开展翻译工作研究,提高译学理论水平,就必须首先研究中国译学理论史。陈福康编著的《中国译学史》一书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勾勒出中国译学理论的轮廓,为翻译工作者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译学理论提供了宝贵资料。基于此书,本文总结了各阶段译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旨在了解我国译论及其发展历史,进一步提升翻译爱好者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悠久,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与传承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经典之作仍旧为人们所传颂,而且衍生了更多的表现方式供人们鉴赏。本文将以《三国》经典名著为例,简述文学名著文化价值的当代性,并对影视传媒对文学名著改编以及公众对文学名著改编偏好的当代性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丰富多样,空白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本文分析了古诗词中可能出现的几种空白设置,并探讨了译者在翻译古诗词时的处理方法,以达到空白美的完整体现。  相似文献   

18.
石锐 《现代交际》2011,(8):39-39
汉译英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将汉语翻译成英语,如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增补法、减词法、转换词性的方法等等,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标。本文对汉译英中的省译方法进行了分析,并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9.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不当的菜名翻译会让外国人产生不良的联想,从而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误解。在翻译中式菜名时,要正确认识中西饮食文化和语言运用上的差异,正确处理菜肴名称中的中国文化。根据菜名的类型和翻译的目的,译者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不能一味地采用直译或意译,而应该灵活采用多种翻译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媒体上口译这个词语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交传口译、同传口译、会议口译、商务口译、政务口译等。表面看来,口译似乎是一种被动的、单一的、机械性的语言传达活动。其实不然,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接受和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进而达到即时传递与交流信息的目的的交际行为,它是一种积极的、复杂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意义再现活动。口译活动是一种综合能力,除了简单的言内意义,信息中所包含的言外含义、话语风格、文化特征、背景信息等等都是需要译员准确传达出去的。因此,作为一种集语言信息、语境信息、文化信息、认知信息等于一体的需要广博知识和扎实双语功底的交际活动,充足的译前准备对口译人员的翻译质量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