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法学家主张进行法律改革,从外国"移植"法律制度。《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的作者苏力却主张"中国的法治之路必须利用中国本土的资源,注重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法律的改革发展必须像树木一样把"根"深扎进我们生长的土壤里,尊重传统,根据人们真实需求而制定,而不是靠政府强制力来推行。只有真正在理解社会的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才是适应社会的法律。  相似文献   

2.
周铁莉 《现代交际》2010,(12):97-97
"孝悌"观念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西周时期,以"亲亲"和"尊尊"为中心建立宗法制度,"孝"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忠"的思想也由此逐渐成型。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西汉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孝悌"观念被纳入国家制度的范畴。在以后几千年中影响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但规范着中国家庭秩序和社会等级,而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政治伦理制度,影响着国家秩序,出现"家国天下"的局面。成为中国伦理本位社会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古代中国社会"超稳定"发展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3.
孟弘 《职业时空》2008,4(6):64-64
作为家庭出身、求学背景、气质性格都迥然相异的鲁迅与胡适,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极大困惑,作为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们没有游离政治之外,而是责无旁贷的担负起拯救祖国的大任。他们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理念表达了他们对政治的关怀与主张,基本上代表了那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及与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小康社会观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康社会是一个具有中国社会特色的重要理论范畴 ,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并且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从先秦时代至今 ,随着社会与政治结构的变迁 ,中国社会的小康情结历经春秋战国、秦汉至隋唐、北宋至清前期和近现代以来四个发展阶段。小康社会思想在上述四个时期分别以安宁与稳定、保民与自保、均平与和合、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为主要特征 ,表现出巨大而丰富的差异。从社会理想与社会制度的关系来看 ,小康社会思想是小康社会制度的起因、基础和生命。 2 0 0 2年底 ,党的十六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与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兴的力量逐渐崛起,社会日渐活跃,奴隶制度走向衰落最后崩溃,封建制日渐确立,奴隶改变身份获得自由的机会增多。此时,新的社会结构、新的政治体制正在日益形成,各诸侯国开始进行社会变革,如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管仲变法等。各国变法均在政治、经济以思想文化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客观上推动了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如在农业、手工业以冶铸业等领域取得技术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促使各国进行社会变革,社会变革与科技发展是互相作用的一种关系。深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对当代我们要坚持什么样的"中国道路"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要求中国这么一个有着几千年古老传统的年轻大国实行跟今天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的政治法律制度,要求在转型中的中国实行跟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的政治法律制度,不仅违背了中国社会的根本利益,同时也违背了西方国家自己走过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多种思潮来袭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论及欧洲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时说,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不同的阶级、阶层抑或利益群体从自身角度出发,对社会政治、经济样态,对政治、经济的未来走向,以及社会变迁的目标模式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进而渐次把各自的主张诉诸实践,形成了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这样,欧洲的社会转型或者现代化进程催生了各种各样的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政治思  相似文献   

9.
"亲亲得相首匿"制度源于先秦时期,发展到秦汉时期上升到法律层面,并在唐宋时期不断发展壮大形成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一直到民国时期都有所保留,其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得以存续发展,拥有强大的社会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一大特色。但是从新中国成立后,"亲亲得相首匿"制度被视为传统封建文化的糟粕,被冠以"以礼乱法"的象征,因此在祛除封建糟粕的法律改革中被彻底废除。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重新修订,"亲亲得相首匿"制度在中国现代法律制度中再次出现,也是司法体系的又一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张宝义 《城市》2012,(6):21-24
我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人口管理,春秋战国时期就建立了户籍制度,秦汉时期这一制度得到空前的加强和完善.2002年在湘西里耶出土的"里耶秦简"证明,当时户籍制度已经相当完备,户籍相关信息可以与当今的人口普查内容媲美.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导刊》2011,(31):14-14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一是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险法》正式颁布,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法律保障。开创性地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提供老年基本生活保障。全面实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医疗保障制度的全覆盖。  相似文献   

12.
曹婵 《现代交际》2011,(10):11-12
先秦两汉时期,儒家与法家在人性和政治方略上的分歧导致两家思想上的激烈冲突。同时,双方在历史发展、学术思想以及官僚体系和帝王政治中又逐步体现出整合的趋势。儒法两家思想的斗争、对立与整合,不仅引起古代思想、法律、制度及政治策略的巨大变革,也为儒法国家的最终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儒家初现雏形之时是处于春秋战国征伐的乱世时代。礼坏乐崩,孔子携众弟子为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奔走呼告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但却屡屡受挫,最终郁郁而终。现今社会,如何才能做到仁、义、礼、智、信?如何才能在社会转型时期处理好各阶层的利益分配关系?这是我们想要在儒家经典中寻求的答案。  相似文献   

14.
2011年初以来,突尼斯开始由威权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型。政党在推动突尼斯民主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数年的演变,突尼斯的政党制度从碎片化向制度化转变,但制度化进程尚未完成。转型时期突尼斯的政党制度提供了政治参与的途径,建立了新的宪政制度,形成了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理性竞争机制,提高了突尼斯政治现代化的程度。转型时期突尼斯的政治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党制度发展。突尼斯的政党制度在中东剧变之后有了长足发展,逐渐建立起了现代政党制度。然而,由于突尼斯的政治稳定与政党制度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其政党制度发展的不充分导致民主巩固的前景并不明朗。  相似文献   

15.
阿拉伯社会长期存在着适用于外来人(马瓦拉)的庇护制度。该制度不仅决定着外来人的地位及其生存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阿拉伯群体的生存发展以及阿拉伯人与外来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公元7世纪以后,庇护制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逐渐由部落习俗转变为正式的法律规范。一种涉及宗教、社会、国际关系的伊斯兰秩序也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建立。阿拉伯人曾希望借助庇护制度把自己在蒙昧时期的优势地位始终保持下去。然而,中东的民族融合以及阿拉伯统治者对外来人的倚重,使阿拉伯人与外来人的地位发生变化,外来人的地位日益上升。随着阿拉伯社会的历史变迁,庇护制度的重要性已大大下降,但庇护观念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今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体制的转型时期,时代特征使道德主体面临困惑和迷惘,德育实效性受到挑战.由于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无疑可增强德育实效性.要明确法律素质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培育良好教育大环境.  相似文献   

17.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它融汇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在许多方面,都正处在有法律却没有秩序的阶段。社会学家把它称为“失范”,政治学家叫它为“不稳定”,更中性的遮遮掩掩的说法是“转型时期”。如何解读这个现象,是一个令专家学者乃至普通人都感兴趣的话题。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了这个问题。从理论上来说,其要点就是要把握法律制度与法律秩序的区别,特别是制度形成与秩序形成的区别。第一,法律秩序与法律制度的差别在于时间,法律的制定是时间在  相似文献   

19.
一个社会法律规范的制定不能仅仅考虑法律规范本身是否合理,也要看法律和现实社会的融洽程度,有时候一种先进法律制度的创立,必须首先以一些初级的法律制度对社会进行循序渐进的改造,当社会具有了接受这种新型的法律制度的基础后,才能将一种新型的法律制度在社会中推行.论文以法人类学关于法律的核心观念为指引,对人类文化,民族习惯对法律产生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分析论证,并衍生出对当今社会法律制度建构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纳妾制是"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补充形式。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男权社会初期开始萌芽,到春秋战国时期基本确立,宋朝到明清时期迎来了发展的鼎盛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真正废除,但此时又兴起了代孕、包养等纳妾的变化形式。在此制度的沿革过程中,妾的称呼虽然在发生变化,地位却一直低贱,属于被奴役的阶层。如此不平等的制度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主要有求子、纵欲、男权、封建教育、儒家文化等。本文将从发展历程、沿袭原因、妾的称呼和地位三个方面来介绍纳妾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