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系统工程建设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大招生,高等教育逐步迈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由此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关系着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应从就业人员、就业指导、就业信息三个方面入手,努力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
吴志锋 《职业》2011,(5):30-32
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峻。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除取决于其学识、能力、体力和社会因素外,就业服务信息的有效采集和利用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动态     
《职业》2012,(25):8-12
我国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本刊讯】7月3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云南昆明举行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启动仪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高峰等出席启动仪式。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促进他们就业的一项专项服务活动。该活动已举办了6年,今年是第7年。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特别是高校有部分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竞争中由于各种原因成为就业困难群体,因此加强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情况,分析高校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群体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就业服务与指导是十分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特别是高校有部分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竞争中由于各种原因成为就业困难群体,因此加强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情况,分析高校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群体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就业服务与指导是十分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递增致使其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为更好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各大高校必须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就业领域的应用,强化学生就业信息的管理,搭建信息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7.
杨京 《职业》2017,(12):56-57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高校毕业生规模依然保持着上升的态势.相关数据表明,2016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65万人,再加上留学归国人员和往届毕业生,求职人数更加庞大.《关于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的通知》指出,要将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力争使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完善实名精准服务制度,促进人岗匹配,建立专门台账,提供"一对一"指导和服务.可见,我国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那么,大学生毕业不选择就业或者不着急就业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引导离校毕业生就业?如何调动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考虑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就业     
《职业》2008,(9):47-47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专项活动举办 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专项活动于9月启幕。本次活动的重点服务对象包括、享受助学贷款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失业一年以上且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今年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以及各地结合实际确定的生活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和“零就业家庭”中的登记失业毕业生。  相似文献   

9.
动态     
《职业》2013,(28):50-51
毕业生异地就业可享免费服务 据人社部就业促进司消息,2013年,国家首次出台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明确提出,地方各级人社部门所属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要面向所有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放,包括户籍不在本地的毕业生,为其办理求职登记或失业登记手续,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其中,直辖市为非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办理失业臀记办法按现行规定执行。  相似文献   

10.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必须思索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利用新兴的微博、微信平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转变工作理念,培养敏锐的数据素养,学会挖掘学生数据之间的关系,为毕业生推送个性化就业信息服务,提高大学生简历与单位用人信息的匹配度,确保毕业生求职就业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让大学生能在浩瀚如星辰的网络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就业信息,达成自己的工作梦想。  相似文献   

11.
《职业》2015,(25):22-22
l2015年以来,重庆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诸如开展离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定制服务计划、实施定向就业援助等。这些举措得以有效实施和落地,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保持了良好势头,并呈现出五大特点:一是在重庆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比例较高,达63.97%,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二是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较高,达66%。  相似文献   

12.
动态     
《职业》2015,(25):22-23
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保持良好势头【本刊讯】2015年以来,重庆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诸如开展离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定制服务计划、实施定向就业援助等。这些举措得以有效实施和落地,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保持了良好势头,并呈现出五大特点:一是在重庆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比例较高,达63.97%,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冯侃 《职业》2016,(25):72-73
高校毕业生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做好离校即失业毕业生这个非常特殊的就业群体的就业创业工作,能够有效地保持就业形势稳定,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本文分别从高校及政府就业服务部门阐述了促进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及创业的方法对策.  相似文献   

14.
行业之窗     
孙雁 《职业》2011,(11):20-20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荣获"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在刚刚结束的广东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荣获"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这是广东省教育厅首次在全省高校评选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这也是该院继2009年荣获"深圳市促进就业先进工作单位"以来再一次斩获殊荣。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2009,(2):12-12
1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为此确定了七项措施。一是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二是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三是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四是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五是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六是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七是建立和完善网难毕业生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民教育力度的不断加大,各地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大学生就业竞争逐渐白热化。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就业指导团队的重要成员,肩负着指导毕业生就业的艰巨使命。当前,民办高校辅导员开展就业相关工作受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因素影响。在新的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该深入钻研就业相关工作,立足于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并制定策略,以便更好地为毕业生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17.
由于目前的经济形势不乐观,再加上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因此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为了缓解就业困难的问题,我们通过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等多渠道来开发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8.
成汉健 《职业时空》2005,(14):62-63
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资源。就业是关系广大毕业生切身利益,关系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的大事。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及招生规模的扩大,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日益困难。因此,各高校应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结构,实施高校全程就业指导,培养一支职业化、专门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实现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和信息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9.
汪伟 《科学发展》2014,(6):89-93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上海需继续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完善就业技能培训体系,促使就业培训市场化,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教育学生改变轻视中小企业的成见,促使其改变就业观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其吸纳高校毕业生。发挥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就业服务的主渠道功能,推动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增加对非重点院校就业促进工作的资金支持;注重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之间有效衔接的长期规划。激励高校学生通过实习增加实践经验,增加社会实践学分的比重,严格执行学分认定标准;开设实践知识讲堂,为学生储备实习知识。  相似文献   

20.
蔡金君 《职业》2017,(9):51-53
本文根据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近几年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就业质量跟踪数据为依据,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方式、空间、时间三方面构建了就业延伸服务多元化体系,以切实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缓解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