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契诃夫是俄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文学家、小说家与戏剧家,更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契诃夫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都是有着现实意义的,对当时的俄国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抨击。本文将针对契诃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并对俄国社会中的女性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安东诺夫卡苹果》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布宁,他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是俄国重要的作家。在布宁的很多作品中,"庄园"这一文学形象随处可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庄园"形象是俄罗斯民族与作者自己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屠格涅夫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小说中塑造出具有永恒生命的景物形象。屠格涅夫描写了具有时代色彩的俄国风景画,这些景物形象或者预示着主人公爱情的出现,或者象征着作家及主人公对幸福的期望,或者成为人生爱恨离合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4.
龙,这种源自于人类古老传说的神秘动物,在东方和西方文化中却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龙就已经是华夏大地上人类的图腾。之后的数千年中,龙更成为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国人也骄傲的自称为“龙的传人”。而在西方,龙通常是贪欲或邪恶的化身。西方的英雄史诗,如希腊神话、日耳曼神话、北欧神话中都有英雄屠龙的故事。在圣经中龙也通常被视为恐怖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李洁 《现代交际》2011,(1):26-27
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体现了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影响和传承。同样,一部译作在语言文化、作品风格以及思想内涵上也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本文以《简.爱》两个译本为例,欲从西方诗学中历史性的角度来阐明文学作品复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方位词本来并不反映除方位外的其他意义,但当作者将某种内涵融入方位词时,其便可以反映出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态度,是作者个人思想趋向的体现。这种被融入了内涵的方位词类似于意象或隐喻。在《庄子》的寓言故事中,表示南北的方位词多次或直接或间接地出现,都是象征一种无所畛域之地,象征着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且方位南比方位北地位更高。  相似文献   

7.
魏莹 《现代交际》2010,(8):47-47
在众多伟大的美国作家中,海明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著称。他改变了传统文学作品冗长、沉闷的风格,创造了一种简洁的电报式文体。小说中关于白象的完美象征以及海明威式的经典结尾,构成象征式微型小说那种令人回味的象征意蕴,因此,在象征式微型小说里,深层的象征世界是对表层的本体世界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越大,象征式微型小说的艺术魅力也就越强。  相似文献   

8.
自19世纪,随着大批华人劳工进入美国,华人形象在美国文学作品中经历了各种变化。19世纪初期,不少美国作家开始在其文学作品中表达对华人的讽刺和挖苦,塑造各种负面的华人形象。之后,由于黄祸论的影响,华人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愈加负面。20世纪30年代,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美国作家通过塑造不同的华人形象,毫不掩饰对华人的歧视和恐惧。然而,随着时间变化,华人形象积极的一面被挖掘,并一步一步被强化。  相似文献   

9.
李毅 《现代交际》2012,(3):65+64
蓝棣之教授的文学批评在当代文学批评中独树一帜,另辟蹊径。他将西方的精神分析法与中国传统的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相结合,以文学文本为中心进行症侯式分析,并对文学作品的潜文本、作者创作中的潜意识进行深度挖掘,这既是对文学作品的重新发现和解读,也是对文学批评方法的一种拓展和补充。  相似文献   

10.
普希金所生活的时代,被称为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他因为在诗歌上的伟大成就,而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同时,他是俄国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能够看出他对俄国社会与制度的关心与期望。他是一位热爱的自由的诗人,这从他的作品中就能够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妖怪的起源,现在已无从考证,所以妖怪究竟从何而来,从哪里来,估计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中国文学作品中有不在少数的妖怪,中国的妖怪起源于战国时代的文献《山海经》。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妖怪来源于中国。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关于妖怪的形象,犹为具有代表性的是"人性",即这些妖怪身上大部分都具有"人"的精神、意志和品德。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妖怪更多的是其"妖性"。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妖形象与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存在较大差异。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妖怪形象呈现多元化发展,相信中国在不远的将来妖怪形象必定会赶超上去。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的朗诵就是艺术形象再创造过程,其在朗诵过成中,让文学形象呈现在听众的脑海里。这种由朗诵者通过利用艺术手段,将单纯的文字变成了了有声可感的形象,实现文学作品的美学体现。让倾听者在在声音的流动中探求到文学作品的色彩的情感,从而让文学作品的形象通过艺术再造实现超越与升华。  相似文献   

13.
“正义”(justice)一词,来源于象征正义的女神狄凯(DIKE)。在希腊神话中,狄凯被塑造为手持标尺的形象,这根标尺便是用来衡量事物和事件是否合适、适当和公平,或用以确定土地分界。用什么标尺衡量正义本身是西方各个时期重要思想家理解正义的差别所在。从古希  相似文献   

14.
秋瑾是近代中国革命的重要人物。她的政治形象在近代先后经历了"男女革命"、"革命先烈"、"女革命家"等三个阶段;这种形象转换和中国近代以来的女权主义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民族战争密切相关,早期往往只强调她其中一个侧面;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她的女权主义思想被替换为男女爱国平等,革命思想被替换为积极抗战,两种改造过后的思想第一次统一到"秋瑾形象"之中,成为当时国民党领导妇运的精神象征。"男女革命"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通过对于中西方文学创作历史中较为著名的"弃妇"角色的对比,分析出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女性在对于婚姻生活中遇到遗弃时的态度,进而找出其背后女权主义思想在文学作品中投射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6.
龙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在中国所有的传统纹样中,龙纹的发展贯穿了整个民族的历史,龙的精神也逐步融入到艺术设计领域中,在对龙纹形象提取演变的基础上,巧妙的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设计出许多优秀的标志设计作品。龙纹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和象征,龙纹代表着人们积极向上、渴望发展、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价值。作为当代的设计者,我们要在传统图形的基础上创新和开发赋予标志新的意义,把中国文化韵味和民族的根基融合在当代的标志设计意识中。  相似文献   

17.
2014年6月,福尔摩斯案件的判决引发了大众对文学作品中角色形象版权保护问题的思考。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形象要成为版权法保护的客体还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同时,版权法对其保护还存在着局限性,被用于商业性用途的角色形象还需要专门建立商品化权制度来保护。  相似文献   

18.
浅析戴胜     
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和墓葬文化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古代的女子大多都是戴胜的。"胜",是古时女子头上所带的一种发饰。本文从戴胜的最早的神话原型西王母出发,对戴胜的最初含义以及胜这一图像的流变进行了浅析。西王母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极其古老的神祗之一。所有关于西王母的记载中,她都是以一个戴胜的形象出现的。那么,戴胜的初始含义是什么,以及西王母的文化内涵为什么会发生拓展。因此,本文对戴胜含义的变迁进行了一些探讨。从"胜"这一图像发生的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到古代先民对女性的崇拜。虽然,后来胜的图像更加多元化,被赋予的含义愈加广泛,但它象征着女性生殖崇拜这一主题却被保留下来了。  相似文献   

19.
"小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俄国文学的独特旗帜,普希金、果戈里等一些俄国文学大家都"小人物"上有过深入的研究,他们把小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本文将对小人物形象的来源与发展做一深入了解,以期发现小人物形象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0.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大都取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和指导意义。此类文学作品必然蕴含作家的思想倾向,即作家对这一现实的态度、思考及评判。以白居易、巴尔扎克、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文革"时期文学,古今中外四个时期文学为例,通过比较、分析、论述,从而得出文学反映现实与作家思想倾向之间互为表里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