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锐 《现代交际》2010,(6):71-71
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并独特的范畴,古典园林意境则是意境创造的典范。正是对意境的不断追求与创造,才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区别于其他园林体系而傲立于世界园林之林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冯金 《现代交际》2013,(12):58-58
中日两国的园林同归于东方园林体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文化交流中,中国的园林影响着日本园林,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随着历史的发展,经过日本本身文化、历史的过滤与消化,形成了现如今具有独特日本特色的园林艺术态势,与中国园林在许多方面又有着区别。本文就二者之间存在的鲜明特征差异作出比较,并对其存在差异的深层原因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3.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传统文化的历史结晶,是民族审美心理的物质表达。这种审美心理,反应的是民族内心深层次的感受,即使时代变迁,这种文化习惯是无法改变的,反映在园林上,无论物质构成的表象如何,注定需要引起内心的共鸣。传统的营造手法,在现代造园中依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如今成都楼市,以欧陆、北美、海派建筑占统治地位,园林则以西方园林风格为主;带有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建筑寥寥,东方园林亦不多见,其他城市楼盘的状况也相差无几。中国人究竟适合什么样的园林?在花园式建筑的园林风格上,大的划分包含以中国为主的东方园林和以欧洲为主的西方园林两类。法国传教士在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重庆大学中外古典园林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严重缺失关于重庆本地园林的内容,包括周维权、汪菊渊等学者的书著中,也不涉及重庆园林,甚至巴蜀园林也提之甚少。学生们了解的主要是世界遗产级别的古典园林,这会让学生忽视本地地域园林。因此,作者尝试探讨如何看待大学所在本地的历史园林提供的园林历史教学的实践性,并提出在不名地域和地区大学的中国园林历史课程上,本地域的土地历史其实是一个重要的实习和参考对象。对于本土地域风景园林发展的未来,作者认为应加强本地域历史园林的地位,以弥补历史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和与现实脱节的弊端,真正发挥古典园林历史教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议瞻园的造园与中国古典园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濛 《城市》2003,(6):54-56
世界上的园林风格最典型的有两种,即东方园林与西方园林。两种造园风格之所以有很大不同,究其本源是因为东方与西方有着不同的哲学体系与文化传统,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美学观点。西方园林是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园林,其特点是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方正正,表现一种人工的创造,强调的是人工美。中国古典园林是东方园林的代表,它的特点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再现自然山水,强调自然美,而且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更加源远流长,在时间的积累与沉淀上,中国古典园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系统,拥有独特的造园手法、艺术风格。同时,中国古典园林还是自然美与人文美的集中概括,园林的美学意蕴从其意境美、功能美、人格美中得到完美的体现,使得我国传统美学得到传承与发展。文章简要概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意蕴及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宋画中的园林活动与园林空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林活动是中国园林文化空间整体性的主要一环,影响甚至决定着园林空间布局和意境凝练,因此研究活动与空间的耦合关联,对理解中国园林内在形成机制、丰富古典园林营建理论具有积极意义。宋代是中国古代绘画史的蓬发期,大量宋画直观地反映了园林空间和园林活动共存场景,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文以宋画为研究素材,引入图文互证的研究方法,梳理出文会雅集、园内栖居、山水游赏、时节活动4种园林活动类型,从活动参与的主体入手,分析相应活动空间所具有的最突出的园林要素,及其所营造的整体空间范围、空间性质,总结出园林活动与园林空间的关系,从而为当代历史景观的文化内涵保护以及园林活动与空间氛围的营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历史园林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应发挥其作用,传承其特色。目前,很多城市存在历史园林孤立化和城市绿地破碎化的问题。本文以成都历史园林为例,通过分析成都市历史园林与绿地系统的现状,提出历史园林的保护及与绿地系统有机整合的方法:通过划定核心区对历史园林进行重点保护,划定缓冲区、边缘区以保证与景观廊道的有效连接,使历史园林最大程度地融入城市绿地系统,更好地激发历史园林的生态功能;新增城市绿地也应在文化内涵上与历史园林一脉相承,延续和体现地方园林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人园林作为文人诗意栖居和养生实践的空间载体,其空间营造不仅注重劳形固精、赏心悦目的形体颐养,更侧重以诗书画境和文人价值观为内核的心神怡养,是中国健康园林的典范。文章以传统文化和医学理论“精气神”为基础,构建中国文人园林健康思想的解析框架,并以网师园为例,通过空间的理性分析和诗画吟咏的感性解读,从空间营造、园林居游和诗情画意三个层面,阐述文人园林在涵养人体之“精气神”方面的重要价值。研究对以健康为导向的园林建设具有启示意义,即健康园林不仅关注环境营造,更注重诗意居游方式和人文情思在康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最大的特点是重视园林意境的创造。意境是自然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园林小品对于融汇和营造园林意境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设计者们运用组织、组合、布局等的艺术手段,通过对园林小品精心布局,把空间环境和景致融合起来,赋予了园林空间脱俗的魅力,园林意境也在园林景观"景到随机,不拘一格"的灵活性中得到展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产生是在民族分裂、政治动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不得志的文人骚客转而用对山水自然的青睐来逃避现实中的不得志。于是在文学、艺术上有着卓越成就。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文人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的阐述,其中包括道家思想在魏晋时期融合与发展的魏晋玄学的探讨,以及通过对老子思想精髓的探讨,从而找寻中国传统文化对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造园的影响以及最后本文着重撰写江南私家园林中呈现的中国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3.
美学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园林的艺术学与园林生活美、自然美、声音美有着和谐的统一,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与美学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在平面设计不断发展的今天,设计师们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其中。一方面迎合了广大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情结";一方面也挖掘出传统文化中潜在的思想和理念,发扬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文化因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而在整个传统文化的庞大体系中熠熠生辉。同时,它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等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二十多年的城市化浪潮中,中国迎来城市建设的历史高潮,却在急切中失落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当前,城市失落传统文化主要根源于人们对现代化误读、对传统建筑文化无知和城市建设中权力审美的介入。没有历史内蕴的城市是没有灵魂,坚守城市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7.
理水是中国古代园林造景的核心内容,既体现传统园林独特的造景模式,又蕴涵了现代视角下风景园林的科学特性。对古代园林理水的思想和方法从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水利功能的结合、与自然基址的协调、与水质保育的协同、与水景工程的统一。总结了中国古代园林理水所具有的科学特性:整体系统性、有机关联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发展,它蕴含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优秀成果与文化精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是推动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若要在中国的大地上扎根结果,就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地碰撞交流的同时也相互地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共通性,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马克思主义来重新组织内部结构,而马克思主义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理论"本土化"并形成中国风格,二者相互融合的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拥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使命。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是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一大趋势,是提高视觉传达设计艺术属性、民族属性的有效手段。然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盲目照搬中国传统文化,而是需要对传统文化之中包含的积极因素进行吸纳,要深挖传统文化之中隐藏的深层次文化内涵,丰富视觉传达设计的创作语言,提高其艺术设计魅力。本文围绕"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推动我国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安家》2014,(7):126-126
近日,由《安家》杂志发起的中国景观园林公司“景色联盟”部分成员相聚北京,共同探讨中国景观园林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就行业内的公司合作等话题进行了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