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和柏拉图分别是东西方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两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分别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让人惊讶的是,孔子所描绘的"大同世界"与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文章主要分析两位先哲思想上的相似点及其原因,探究二人的共通之处,为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史上是最基本也是最难回答的理论问题。正因为如此,这个问题的研究才愈发重要。本文从美的本质的产生,西方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的几种途径和代表性观点,美的本质的当代意义三个方面谈一下对美的本质问题浅显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在中国和西方的伦理思想史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两种思想有很多的异同点,相同观点在于都要求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好"度",避免"过或不及",目的均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因两种思想所处国家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又有很多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孔子与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对提高人们认识音乐教育功用,有着深远的意义。二者的音乐教育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他们的教育体系中都强调和谐思想,重视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把音乐教育做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老子、孔子和庄子都曾提出过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西方学者柏拉图也曾提出过建立理想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这里的“和”,就是和谐,就是天地万物存在的状态和演化的规律。“和谐”,是一个涉及人类各个活动领域的概念。音律和谐,能够弹奏出优美动听、无与伦比的乐章;色彩和谐,能够描绘赏心悦目的画卷;  相似文献   

6.
王照野 《现代交际》2010,(11):94-94
中西方文化及其美术的特征差异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话题之一。由于国内比较哲学、比较诗学的兴起,使得我们更多地关注于我们自身的文化与西方文化和我国文化碰撞后产生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性。很多观点认为中西方文化和哲学、信仰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美学审美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借鉴,甚至将西方与东方的特质归纳为理性的与感性的;并诞生很多相关的标准和准则来衡量我们自身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实际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西方审美、文化的误读,也会使我们对自身的判断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对民主的看法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从《理想国》的中对民主的批评到《政治家篇》中对民主价值的认知,这也是他政治思想变化的结果。但是,柏拉图的民主观中始终有他自己的内在逻辑存在。本文以柏拉图的民主观的内在逻辑来分析时下西方流行的"普世民主",揭示其欺骗性。  相似文献   

8.
中西传统音乐美学之所以会产生差异,并不是因为审美者的眼光、视角不同,而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形成的不同,对整个世界、社会的观点不同,其精神文明也不同,因此在这种不同的文化精神中所产生的音乐美学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围绕中西传统音乐美学审美观进行比较,具体阐述其在审美理想、审美方式以及审美过程中的具体不同,旨在更有利的帮助我们全面、客观的认识中西方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作为东西方的两大源头,对东西方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中从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基本认识与比较出发。探讨两者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启示,希望对我国的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采用对话体形式,探究了政治、教育、国家、文艺等多方面的问题,系统地规划出理想国家的方案,这其中关于教育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颇深。通过对《理想国》中的部分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并结合当代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进行了两者教育理念的联系分析,发现了其中的联系:他们都为儿童的学习建立了一个被观察模仿的对象,突出了被观察模仿对象在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的地位。最后,也要看到柏拉图哲学教育思想方面的理论所带给我们的除局限性之外的许多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之间是师生更是追求真理的同行者。本文以亚里士多德《诗学》的重要概念为理论背景,论述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摹仿说、艺术的功能以及诗人等方面作出比较,从根本上理解他们的学说的异同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之间是师生更是追求真理的同行者。本文以亚里士多德《诗学》的重要概念为理论背景,论述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摹仿说、艺术的功能以及诗人等方面作出比较,从根本上理解他们的学说的异同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世界是多极化的世界,思想也是多元化的思想。中西方社会不同,必然导致思想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二者之间绝不是互相对立水火不容的,我们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本文以独特的马克思主义视角分析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以中国的整个历史长河为主线,分析在历史长河演进中对待孔子思想的态度变化,深刻挖掘孔子思想在新时期下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孔子复活     
孔子从来都是处于风口浪尖上,从来不会寂寞。西方人说,有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在中国,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个孔子——特别是,在近年声势渐大的“孔子热”中,孔子的面相更是呈现复杂多元的趋势。我们似乎因为反省了自己先前对待孔子的大批判政策,而开始小心翼翼转到“利用孔子”上来。毕竟,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能为信仰危机、道德失范、社会失衡等一系列的紧迫问题,提供某些借鉴。“所以,我们在海外,即使推广汉语教育的机构,也要挂上‘孔子学院’的牌子。”这个判断是否完全  相似文献   

15.
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中的重要范畴。学者们对犯罪客体持不同观点。伴随着对犯罪客体本质含义的不同认识,也引起了犯罪客体在犯罪各构成地位的问题争论。但是,在法治日益彰显的今天,我们仍不能忽视犯罪客体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职业》2007,(24)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教育工作都把"传道"放在了首位。"道"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思想品德。教师的工作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也就是说,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学生的灵魂。西方教育学家法布尔则说:"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教师如何在学生品德教育中发挥榜样作用,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身体力行的事。一、教师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应该说是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而西方心理学家则对此论提供了科学的  相似文献   

17.
从审美角度切入,有助于更深入认识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与这一时期的生产大跃进相适应,当时还出现文艺大跃进。文艺大跃进之所以能迅速地轰轰烈烈地开展,与当时从主流意识形态到大多数作家到普通读者对文艺作用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方的审美主义者大都信奉“文学无用论”。或许正因为文学的无用,才能更自由自在地全身心沉浸在文学世界当中,  相似文献   

18.
夏光 《社会学研究》2005,20(3):133-155
本文从文化与现代性之关系的角度探讨了韦伯对现代性的理论解释的局限性。本文认为:韦伯之将现代性的一般文化特征归结为形式合理性的观点是一种简单化的观点,这种观点使他既看不到现代性与非西方文化传统共存的可能性,也看不到现代性在西方也有超越形式合理性的可能性。韦伯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是因为其社会行动类型学对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区分过于僵化,这种区分使他无法解释传统文化(尤其是非西方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影响,也无法理解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在现代性背景下的共存  相似文献   

19.
孔子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也逐渐受到了西方学者的关注,然而对孔子思想,尤其是对《论语》的研究,早在15到16世纪就已经开始了。传教士作为文化传输的重要载体,在孔子思想传入欧洲并且被研究的过程中起到了功不可没的核心作用。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如利玛窦、殷铎泽等都选择孔子思想作为研究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因此研究孔子思想在欧洲的传播过程对中欧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艺术是什么?这是一个复杂而又难于把握的难题,历代的美学家和文艺评论家都曾做过种种不同的解释。有审美本质说,意识形态本质说,无意识说等等。但不管是哪一种观点,都认为艺术只有一种本质。而我认为,艺术则是有多重本质。及有多现实世界的模仿,又是艺术家自身情感经验的表现,同时也包含着直觉,无意识等众多因素,并且只有当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相结合,艺术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完整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