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势如破竹,导致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然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以大学生群体为例,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比比皆是,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产生了消极的作用。这同时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网络领域的秩序也同样混乱不堪,网络道德成为了当前社会亟待正视的问题。本文从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失范及引导机制方面作了细致阐述。  相似文献   

2.
风险社会是现代性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对道德主体和道德共同体都产生重要影响,值得深思和审视。风险社会的制度性风险和技术风险等问题深层次源于道德行为主体或共同体的正确价值缺失。风险社会的全球化影响对中国新时代大学生价值选择和价值排序也带来许多困扰,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价值排序易受误导;个体价值排序无意识,本能性选择利己主义;个体价值排序易陷入不稳定状态、产生人生迷茫等思想价值问题上。所以,应该通过风险社会视域独特角度,帮助大学生认清思想价值问题所在,明确自我价值排序重要意义,选择最优价值排序方案,从而引导大学生掌握价值排序并树立正确价值观,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价值追求并创造更多价值。  相似文献   

3.
网络道德暴力在"道德、正义"的名义下,通过网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大规模舆论攻击,甚至由网络平台发展到现实社会的围攻,以使对方受到道德惩罚或迫使对方改变自己的行为。网络道德暴力具有"暴力"的性质,扰乱了网络生活甚至是现实生活秩序,客观上妨害了良好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大学生实施网络道德暴力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言论自由的异化和群体动力,外因是社会情绪郁积和"匿名制服"效应。基于"共享共治"的基本精神,通过大学生网民、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携手行动是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暴力问题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行为失范,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其成因,既有社会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针对这一社会问题,我们要有效应对,应从法律、道德、技术多方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加强网络立法,建立健全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道德伦理建设,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加强网络技术的约束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推动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意义毋庸置疑。影响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因素有个体、高校和社会因素,也启发我们在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时从个体、家庭、高校、社会四个方面考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价值困惑研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价值观是价值思想体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一定道德原则指导下的道德价值观念的总和。道德价值观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且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转变必然引起社会道德关系的变化,引起人们价值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创新性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使之出现分化重组。大学生道德人格形象失落、行为失范、个体化的价值选择等现象丛生。因此,理清当代我国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热点,分析其问题与成因,在此基础上找出培养对策,对于当代我国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是国内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由于大学生人格、道德修养和行为自律能力尚未定型,过度上网容易引发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问题。对浙江某高校375名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调查显示:首先,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况总体中等偏下,一部分大学生可能涉及网络违法;其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缺失,网络法律意识较为淡漠;最后,大学生的道德观还不成熟,道德自律意识较差。为此,从政府立法、社会监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个人道德素质提升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化走亲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成为许多大学生实践知识、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优先选择。虽然大学生文化走亲总体处于一个被鼓励、倡导的大背景下,但也面临着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生对于文化走亲的热情和积极性总体情况不容乐观,走亲过程的效果和效率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基于现有大学生走亲组织结构和活动形式进行新的构想、完善和整合,以期为大学生文化走亲的发展繁荣和效益最大化作贡献。  相似文献   

10.
袁绍成 《职业》2013,(12):33-34
大学生“道德银行”是网络时代催生的产物,构建大学生“道德银行”离不开网络。具体来讲,网络运行是构建大学生“道德银行”载体的技术路径,网络环境是大学生“道德银行”构建目标的实现平台,大学生应在网络社会里实践“道德银行”。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屌丝"现象的兴起是网络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体现了大学生对"屌丝"文化的认同,也折射了大学生面对社会压力的消极情绪和网络亚文化的盲目选择。因此,科学应对大学生"屌丝"现象显得尤为重要,需要不断加强"屌丝"族大学生的网络德育及自我教育能力,切实提高"屌丝"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着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时效性、形象性,大大拓展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内涵和外延。然而高校的思想工作在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异质性使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倾斜;网络文化的自由性、隐蔽性使大学生道德判断力消弱,道德人格缺失;信息网络的虚拟性使大学生人际关系淡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变革和措施来解决这些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社会已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已经成为最活跃的群体。然而,网络交往具有双面性,它在方便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种网络道德问题。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网络交往越来越关注,因此对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而成长,他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信息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道德认识偏差、社会责任淡化、道德行为失范等现象。网络道德问题不能被无视,本文就网络道德评价标准的构建原则、标准构建过程中,应把握的几个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网络社会与青少年亚道德——兼谈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2000年到来之际,一种全新的社会生存形态———网络社会正逐步介入人们的生活空间,这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方式以其特有的魅力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人类数千年来逐步凝结而成的道德体系在网络社会中也正面临着失范的考验,这既是一种威胁也是一种机遇,网络规则、网络道德理应依照人类共享的道德准则加以建构。青少年作为网络社会的拓荒者,在网络社会中他们有条件、也有资格参与网络道德的建构,然而,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相对于社会主流道德而言是属于“亚道德”范畴,它不能主导社会主流道德的方向,只能对其加以…  相似文献   

16.
微博是web2.0时代又一创造性产物,本文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实地调研了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探究了微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能够合理使用微博,在微博文化的影响下,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少数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关注度有待提升。针对现状,高校需要正确积极引导大学生微博文化的发展,塑造健康的道德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全面迅速发展,在不同环境中的诚信研究也越来越细致和系统。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道德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提出道德培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由于互联网固有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等特征.网络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捷和丰富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道德认识模糊、道德情感危机和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负面影响。本文在阐述高校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的同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建设途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9.
宋倩 《公关世界》2023,(5):90-91
道德信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必然要拥有正确的道德理想,树立崇高的道德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自身价值。但是,当代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道德冷漠、道德麻木、道德滑坡的现象,这与社会环境、高校德育建设、网络舆情等因素密切相关,为助力大学生道德信仰的重塑必须从社会制度、学校教育和家庭等角度深究其原因,探索实现路径,化解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危机。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大学生同样经历了职业意识的发展阶段。大学生职业选择受到了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的影响,主体因素主要包括个性、能力和价值取向,客体因素主要包括社会评价、经济利益和家庭。职业选择对于每个大学生的一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