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弗氏精神分析着手,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俄狄浦斯情结"和"梦的理论"三个方面,浅析它对文学写作与文学批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基本框架,分析了英国著名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屋顶丽人》,并深度解读了其中三位关键人物的行动与心理。小说中三位男主人公和弗洛伊德所阐释的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三个层次存在着契合关系。通过剖析人物的内心活动,小说从微观的视角展示和论证了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3.
龚玥 《现代交际》2011,(10):100-100
《野蛮的婚礼》曾荣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这部小说以描写细腻的人物心理活动而著称。作者大胆地引入了西方的精神分析学,使之与文学完美融合。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出发点,运用其中的"自我防御机制"分析了吕多焦虑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1900年弗洛伊德的代表作《梦的解析》问世,由此也开启了精神分析批评的大门。此后的荣格、拉康和麦茨更是对精神分析批评学说加以完善和扩展。本文从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对影片《香草的天空》进行分析,解读影片中梦中梦、心理咨询师等多种象征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挖掘本部影片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5.
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横光利一彻底坚持了新感觉主义,为日本既成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风,和川端康成一同拉开了日本昭和文学的序幕。横光利一在初期文学作品中存在一种通过"性欲"或者"性心理"来把握主人公人性和作品主旨的倾向。因此,本文以小说《太阳》为例,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也称心理分析研究法)来分析解读横光利一的初期文学作品,探究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小红帽进行新的解读。首先,用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原理去分析小红帽的心理活动,从而揭示小红帽和其他人物的关系。然后,根据人格的三重结构来阐释小红帽是如何压制本我,展现自我,最终达到一种超我的境界的,生动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过程,对以后解读作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龚玥 《现代交际》2014,(4):85-85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为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法国作家扬·盖菲雷克的小说《野蛮的婚礼》曾荣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以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著称。本文利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对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进行深刻的剖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路历程和情感矛盾。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析学说是由二十世纪杰出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提出,《梦的解析》是他以"梦"为立足点来探讨心理学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也是精神分析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本文以《梦的解析》为基础,分析电影《催眠大师》中主人公的梦境,探究影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引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内心所存在的种种扭曲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9.
宗教理论是弗氏整个理论体系的一块试金石,透过它我们将发现精神分析理论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本文从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这一人格"三我"结构出发,探讨这一结构在其解释宗教起源与发生中的适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尔库塞在他的《爱欲与文明》一书中,在继承弗洛伊德"压抑性文明"的基础上,发展和批判了他的理论,并且提出了"非压抑性文明"。他对弗洛伊德的发展在于论证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历史本性,引入了"额外压抑和操作原则"这两个术语,而批判则在于认为弗洛伊德"非压抑性本能是不可能存在"的论断是不合理的,只要能够推翻操作原则,实现"性欲向爱欲的升华",一种"非压抑性文明"的建立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弗洛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在思想上继承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观点,认为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而同时,其推崇弗洛伊德的相关学说,也由此具有较为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他在对社会现实的考察当中继承了马克思的一系列思想,特别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上,多次采用马克思对于异化的批判,逐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异化现象开始走出经济领域,迈向了更广阔的空间,弗洛姆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从多个角度入手进行了一定的批判。同时,弗洛姆也非常欣赏弗洛伊德,在分析的过程中也融入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提出了社会性格学说。本文将重点分析其对资本主义文化现象的一系列批判,从中汲取一定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语用文体学特指用语用学理论分析文学文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长足发展。本文采用语用学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探讨凯特·肖邦代表作《觉醒》中人物的交际意图、人物关系和性格特征。以期展现该理论在解读文学作品时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导刊》2010,(7):10-11
心理动力学理论:又称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创立。该理论假设人们外在行为的原初动力来自内心世界与精神深处;揭示了人格成长过程,认为人们的早期经验对现时行为及心理起着重要作用;认为不同类型的精神活动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强调潜意识对于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舍伍德·安德森的《畸人书》是一篇折射出作家心理的兴起之作,他创作于作家将睡未睡之时,接近作者本真自我。本文将立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及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来解读《畸人书》中字里行间所透露的作家心理世界,并探索人之为本真自我状态下的潜意识思想。  相似文献   

15.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年6月15日~)生于德国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是世界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的有关社会心理学、个体同一性以及心理学与历史、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的著作,特别是青年心理动力学理论和同一化理论,在各方面都得到广泛的重视。1927年埃里克森应安娜.弗洛伊德之邀,在维也纳一所小型私立学校教美术、历史和地理,接受精神分析的训练,从事精神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儿童心理的研究。1930年发表了第一篇论文,1933年被选入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同年,移居美国,在波士顿从事儿童精神分析工作,并在哈佛医学院任教。在此期间,他对研究心智健全人的自我(或意识)怎样进行创造性活动问题发生兴趣。  相似文献   

16.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大都取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和指导意义。此类文学作品必然蕴含作家的思想倾向,即作家对这一现实的态度、思考及评判。以白居易、巴尔扎克、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文革"时期文学,古今中外四个时期文学为例,通过比较、分析、论述,从而得出文学反映现实与作家思想倾向之间互为表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宁宁 《现代交际》2010,(10):74-74
“恋母情结”又称“俄狄浦斯情结”,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中的术语,也是其重要学说之一。本文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库切《男孩》中小约翰对母亲的依恋与对父亲的仇视,对进一步研究库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学者和大众关注的是马尧海的量刑问题,但"换妻"背后的心理分析也同样值得关注。儿童欲望的满足就换妻行为来说,我认为,这是儿童欲望的满足方式,体现了自我发展的不成熟和心理发展的退行。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欲望的满足方式是初级思维过程,它的主要特点是即时性,即立即满足,不分对象与情境,例如饿了就要吃;而成人的欲望满足则更加社会化,具  相似文献   

19.
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的精神病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在1900年出版的《梦的解析》一书中,弗洛伊德集中地表述了其独特的病因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治疗方法,由此,一种作为精神疾病病因的“无意识”概念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之中。然而,对于当时的西方社会,这不仅是新鲜事物,而且这个概念对于如何看待人的本质、人生的本质,都给出了新的视角,甚至还动摇了西方传统身心关系的古老信念。因此,自这种理论提出之日起,来自哲学、心理学、医学等层面的批判、探讨和阐发就从未停止过。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1889~1951)就曾为这个理论深深着迷,并发表了大量的评论。  相似文献   

20.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主要研究人的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晚期包括三个部分,人的两类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人格构成三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文明和道德对人性的压抑,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读苏童的小说《米》,探究小说当中深层次的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