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传统蜡染是家传统印染工艺产品,是家妇女用手工将蜡液点在白布上的花纹图案,是一种纯手工的民间工艺,以蓝底白花为主要特色,其纹样丰富、工艺精致,具有浓厚的乡土风情。家传统蜡染是我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它引进课堂教育,特别是高校美术教育,这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蜡染艺术是一种源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工艺,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本文通过简单介绍蜡染艺术的现状,从而分析蜡染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设计及应用,以促进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思维的结合,使蜡染艺术广泛应用到现代生活中来。  相似文献   

3.
走进贵州省西江,这里有神奇的喀斯特地貌造就的奇山秀水,深沉厚重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百家争鸣的民间手工艺术工艺,热情淳朴的民土风情,舒适宜人的自然气候。世世代代居住着众多的苗族人家,她(他)们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在这片丰厚的沃土上孕育着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制作蜡染。贵州西江地区的苗族蜡染根植于苗族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中,一直以来深受苗族人们的喜爱,它既有审美的艺术功能又有实用的使用价值。现在,它己经走出了小小的村寨,开始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和艺术家们的青睐。蜡染的艺术价值是无可替代的,苗族的文化内涵也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4.
沈毅 《职业》2016,(20):147-148
宣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天,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已经进入了职业学校的校园。2013年,宣城市工业学校宣纸工艺专业被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列为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近年来,学校以建设改革发展示范校为契机,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以专业建设为纽带,积极探索,大力弘扬宣纸工艺这一传统技艺,开创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文化传承之路。本文就宣纸手工技艺的传承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进行了分析阐述及实践经验分享。  相似文献   

5.
杨洋 《公关世界》2024,(5):13-15
海南黎族文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如何将非遗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资源为例,探讨课程思政教学中非遗文化传承的融合策略,旨在提高非遗文化的传承效果和质量,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6.
时尚的轮回有时真让人难以捉摸。都已经是21世纪了,却又悄然流行起了20世纪初的装束中国版──民族风。 合身的HT造型,中式服装摆脱了宽大飘逸的刻板印象。 东方风味浓厚的花鸟图纹,近来成为西洋设计师的新宠。 源自文明古国的神秘魅力,让绣花、锦缎等艺术结晶,在新世纪再获青睐。 蜡染工艺 蜡染工艺在民间流传已久,工艺复杂且独特,以云贵地区最为集中,其中以贵州安顺、云南大理最具代表性。今季销售的用蜡染布制成的倩女套装,虽不像丝绸旗袍显得雍容华丽,却将小家碧玉的活泼清纯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款小立领、俏偏襟、大盘…  相似文献   

7.
《安家》2007,(10):264-267
文化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的标志之一,绵延千年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其中也包括我们的建筑文化,正如著名建筑师籁特所言:"建筑是用结构表达观点的科学之艺术",我们建筑正是向世人展示着我们民族的艺术之美.作为传承千年建筑文化的地产行业,在新的世纪里不仅集中了当代最先进的技术、最和谐的产品美学、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品质内涵,也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丽江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特有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特别突出,为了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个优势,丽江教育部门采取了让本地民族艺术文化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让民族艺术与艺术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改革至今,证实了这是一条比较好的发展途径,它不仅可以促进艺术教育不断往好的方面快速发展,而且还为本地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作为民族文化“母性”根源的民族民间艺术,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传承现状不容乐观,高校教育在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责任。破解民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传承危机以及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同质化问题,需要我们从文化传承高度进行两者关系和意义的探讨,建立完善的民族民间艺术高校教育体系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民族特色逐渐消失。保护本民族文化和艺术成为当今文化传承的重任。民族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表征,传承弘扬本民族文化在平面设计中表现为将民族文化融入设计中,使设计中体现出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平面设计承载大量视觉元素符号,这些有着文化象征的元素是设计者和受众传达情感信息的载体。当代艺术设计不仅反映人民的审美观念,同时受众的需求也影响着设计的发展。解析我国民族文化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将民族文化融入我们的设计中,从而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具有非常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文化资源,蒙古族器乐文化更以它独特的魅力展现民族精神风貌与民族性格特征。然而,随着各种流行音乐对人们艺术审美的影响,民族音乐就陷入了被边缘化的境地。这时,传承与发展就成为蒙古族音乐生存的重要条件。我们应该有效利用文化与教育资源,通过认真组织与实施,将蒙古族器乐及乐器演奏特点运用在民族器乐教学中,将这种乡土音乐在高校教育中进行不断地传承,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2.
口头传承叙事和社会文化记忆,是人类对其生活世界及自然世界的最初认知与构建。时间、空间以及人类行为的相互作用,相互阐释,相互体现,生发出口传文化的民族记忆及相关族群的精神内核。满族说部是深藏于族众内心的独特的精神记忆,再现了民族交流和历史文化的传承方式。探寻满族说部背后的口传文化意义及其内涵,有助于还原这种原始的历史记忆,使这种"口传心授"的文化得以传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传统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快的背景下,有不计其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随时都可能消亡。地方高校对于传承和保护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优势,其应该肩负起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肩负起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和应尽的职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如何面对传统,如何在现代化的今天,将"非遗"纳入新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汉字及其书写艺术--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汉字的书写教育是传承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书写教育的现状却令人担忧.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分析了书写教育的现状,阐述了汉字书写教育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并从重视书写教育和深化书写教学入手,提出了传承民族文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蜡染是我国古代三大印染工艺之一,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文中通过阐述蜡染的制作工艺来分析现今蜡染工艺滞后的原因,并最终提出蜡染工艺发展所需要克服与完善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中开设的艺术设计课程,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设计创造能力,还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与艺术素养、艺术创造力为目标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既要顺应社会发展,还要适应本土民族发展的需要。将民族文化中的民间工艺美术资源融入艺术设计教学过程已成为美术教育中不能缺少的一门课程,将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艺术设计教学中,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而且能彰显出艺术设计教学的区域民族特色。在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对本土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研究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维吾尔族民间工艺美术这一课程的研究将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与此同时民族地区关于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传承和研究,也迫切需要借助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这一途径的帮助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李烨  王庆生  吴静 《城市》2014,(1):66-69
正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的提出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公约》中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被誉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它的传承与保护对于维持文化多样性和连续性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全球化席卷  相似文献   

18.
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社会背景文化传承涉及一个社会如何以某种方式将社会成员共有的价值观、知识体系、谋生技能和生活方式一代代传递下去,它是文化或文明积累的基本方式,也是一个民族或社会能够不断前行的基本条件。文化传承和社会学中所说的“社会化”其实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前者涉及人类共同体如何接受先前的社会创造出的文化财产,后者则着眼于个人如何通过对人类文化的接受从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不论社会发生过怎样的变化,文化传承和社会化的内容有何不同,其传递方向和教化者与被教化…  相似文献   

19.
雕花蜜饯工艺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湖南靖州勤劳智慧的苗族、侗族妇女以精湛的民间雕刻技艺,用柚子、冬瓜、黄瓜、西红柿等食物做载体,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和民族文化。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种民间文化,靖州的雕花蜜饯技葱已经被列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都依赖于家族或师徒的传承,这种传统传承方式却使我国宝贵的非遗目前面临着后继乏人的艰难局面。以徐竹初木偶雕刻艺术进校园为例,探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与发展的新模式,期望以徐竹初木偶艺术校园传承与发展的实践为契机,深化对非遗艺术的认识,强化本民族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