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业》2010,(10):27-29
申论高分有道可循,高分之道始于足下。在学习申论考试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前,报考者须审最新趋势觅高分之道,定备考策略循高分之道,重解题技巧行高分之道。  相似文献   

2.
《职业》2010,(28)
申论高分有道可循,高分之道始于足下.在学习申论考试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前,报考者须审最新趋势觅高分之道,定备考策略循高分之道,重解题技巧行高分之道.  相似文献   

3.
2013年广东公务员考试已经于2013年4月14日结束,此次考试不同于2012年广东省分县级以上、乡镇职位两次招考,分开考试,而是同时进行招考,职位仍分为这两个部分.本文结合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就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的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隐逸是中国自古就存在的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和政治文化传统。早期对"隐士"一词的定义是: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一定才德学识并且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疑,或疵物以激其清。"是我国隐士的隐逸情怀。可以从隐者归隐的社会状态、人文地域、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对盛唐前隐逸文化现象进行探索解析。  相似文献   

5.
"追星热"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尤其是作为青少年中的一种流行时尚,它的出现与蔓延有其特定的社会基础、文化氛围、价值观念和心理机制等方面的一系列动因。"追星"现象是开放社会、现代社会的必然现象,同时,它确实给对青少年带来了消极影响,那么如何建构合理正确的导向机制以期能通过偶像获取正能量、学到知识、激发追求理想的决心和是否把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明星、理智地追求时尚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范畴,就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剩女"一词在网络乃至人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发增长,而"剩女"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出现并非偶然。造成"剩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对社会、家庭和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探讨"剩女"现象背后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各类人际关系中,与融洽和谐相对,有一种“冷战”现象,即交际双方处于一种排斥、对抗、争斗的僵持状态,其特点是具有特续性和顽固性。这是人际交往的怪圈,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走出人际“冷战”的怪圈,是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的工作。人际“冷战...  相似文献   

8.
地名是人类认识和识别其生活的自然及社会环境的符号,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对地名进行研究具有深刻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本文拟从语言学角度对资中县乡镇村地名的通名进行分析,并从中总结出该县地名通名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曹小曙  高向鹏 《城市观察》2009,3(3):155-159
城市反文化现象是伴随着城市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作为文化现象的一个方面,本文初步探讨了城市文化与反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城市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形态;同时指出城市反文化现象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一股文化力量,其负面效应愈演愈烈,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惯用语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的汉语词汇之一,它是中国学生口语交际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但因为其特殊性却成了留学生学习和理解汉语的一大难点。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语音、语义特征和语用特点对惯用语的基本特征进行总结,并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使用惯用语不当出现的偏误现象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和使用惯用语。  相似文献   

11.
覃良 《现代妇女》2014,(3):198-198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文化正慢慢的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一种社会现象在网上的喧嚣,必定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记得在移动互联网尚未发达的那几年,人们每谈及"非主流现象",语气中多半是冷漠嘲讽,有其自身的原因,诸如败坏风气等,但在那样的情势下,我们也不能忽略掉媒体的刻意渲染。中国的"非主流现象"是否算作一种文化?这一观点还需假以时日才能有定论,但一种现象的产生,我们需要的不是一边倒的压制或迎合,辩证的分析才能看到其存在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张丽萍 《现代交际》2012,(10):172-173
在高职理工科学生就业竞争中,职业能力显示出越来越多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理工科毕业生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着普遍的错位现象。主要是其教学内容陈旧、实践迁移训练不足、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落后、双师缺乏等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性、技能性校园文化活动,加大投入提高教师水平,强化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等途径提高理工科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人肉搜索在互联网上日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并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肉搜索现象颇受争议,反对派认为其侵犯了人们的隐私权、名誉权,而且充满了网络暴力,支持派则认为人肉搜索事件是公共事件,网民享有知情权,并不侵犯事件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更不是网络暴力。事实上,人肉搜索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道德舆论形式,它直接指向具有善恶、正邪、荣辱等道德评价性质的道德现象,促进当代青年社会参与的公共空间的构建。这些在互联网上公开的道德现象往往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人肉搜索机制有利于查清它们的真相,并形成相对一致的道德共识,通过对该道德现象进行道德评价,从而实现谴责、制约、监督和引导当事人实施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4.
本文载《社会学刊》第1卷第4期(1930年),作者胡龟(钅监)民。本篇研究社会现象的定义和分类。这里所说的社会现象即社会事实并认为有下列特征:①人为性。社会现象是一种实在,有客观存在的价值,但推究其来源都是经过人为(主观)而后再客观化的东西。例如法律、商品、国旗等。②媒介性。一切社会现象都使个人间发生连带关系,所以说有媒介性。媒介性产生的连带关系不成直线而成三角形,是社会现象与人与人三方面的关系。既然成三角形,所以社会现象是独立的也是一种实在客观存在的价值。③价值性。因社会现象能使人类发生某种关系,所以是有功用的东西,有功用的东西有价值。④目的性。凡有功用的东西都有目的。作者认为社会的与个人的和自然的完全处于对待的地位。三种现象既各有个性,各成一中心,并互相矛盾,所以能各具种种的特征,为一类科学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俞晓婷 《当代青年研究》2015,(2):119-122,26
大学寝室对大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休息居住的地方,还有深刻的生命意义和教育价值。然而,当前的大学寝室生活充斥着"隔离"现象、"宅"现象、"蜗居"现象、"乌合之众"现象,以至于寝室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反而滋生坏的生活方式。因此,有必要开展引导学生如何生活的寝室生活教育。  相似文献   

16.
从死囚遗书去探讨青少年犯罪的社会与心理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的困难性与复杂性 从系统论的观点去看,犯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同人与社会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其罪因总体交杂着由社会、生物、心理三大系统组成的形形色色的诸多因素。它们包括以下两大类。 1.犯罪心理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17.
病态追星指的是由于个体过度爱慕、追求和崇拜明星而产生的对明星的特殊嗜好,并使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受到损害的一种现象.具体表现为成瘾者毫无节制地终日沉溺于对明星的关注和幻想之中,并由此而产生身心依赖现象。来自明星的吸引力、青少年自身的推动力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力是造成青少年病态追星的主要因素。它们相互渗透、共同作用,在其“合力”作用下,极易导致一些青少年病态追星。本文在分析青少年病态追星的思路上有其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8.
石化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理论解释,本文认为义位民族性是导致石化现象的一个因素,体现在"教"与"学"、教材和词典编纂上,但同时它也是减轻和防止石化现象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隐逸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士人的价值取向和处事态度。本文将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之路大致分为三种:小隐、中隐、大隐,三者存在着轩轾之别,其背后存在具体的社会背景和文人自身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日本的青年研究成果为参照系。希望通过这一学术平台对青年现象的起源与发展、意义与本质做若干探索性的思考。以代际现象呈现的青年存在,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特别是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实。社会的近代化需要有超越个人经济利益、家族与阶级利益的具备社会公共性质的年龄群体,在现代化过程中更需要具备超越现存社会构造有革新精神的社会群体,这就是青年现象。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现象,青年的诞生与发展、青年作为代际现象的存在意义在于其时代的公共性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公共性的理解、即全社会最大利益的需求的认识,形成了还未被经济利益、阶级构成、职业分工所分割化的、作为历史主体的青年一代的政治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