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丰富技术支撑,同时也对人类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伦理道德就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延伸,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在追求人的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促进其自我发展,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威廉·莱斯(wlliian Leiss)作为法兰克福学派著名代表马尔库塞的弟子,承接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主题。他在《自然的控制》中认为,西方社会是基本于对自然的征服之上的,但这是表面的,更深层的是,征服自然是为了征服人,莱斯在全书就是围绕着阐明这一联系而展开的。生态危机是人类现实生活遭遇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危机,莱斯在最后也指出究竟有没有方法来解决我们面临的极大的生态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3.
"道德"这个词在人类发展的路程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道德始终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概念是动态发展的,而且具有独特的特点,并对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是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同时又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人对社会的责任,与社会环境对人的责任意识的反作用,这对运动的矛盾关系相互影响,人类社会才得以进步。具体到高校学生网络道德责任的影响,它既离不开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等大环境,又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小环境,同时高校学生自身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道德是社会生活中人类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人类还投有进化到与动物具有明显的分野时,还没有产生人类社会文明的时候,是不存在道德与不道德的.类人猿的行为是没有任何社会约束的,他们除了比一般的动物聪明,更具有了人的特征以外,尚不知道德为何物。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思维的发  相似文献   

6.
在现行教育制度与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重智轻德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中对公众道德教育方面也存在不足,导致公众道德缺失。公益广告作为一种弥补公众道德教育缺失的艺术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公益广告通过自身蕴含的道德主题,通过动画,微故事等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表现手段将主题巧妙与内容结合展现给广大公众。本文通过浅析公民道德缺失的原因、升入解析公益广告、综述公益广告对公众道德的养成与提升三个部分论述公益广告公众道德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中国正经历具有深刻历史内涵的现实跨越,中国正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构为中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必然同时表现为人们思想道德观念更新的过程。道德领域内呈现出各种现象相互交织的复杂状况。我们不能武断地说是道德"滑坡"还是道德"爬坡",只能说当今社会受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出现了阶段性的道德失范现象。如果说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变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那么,通过社会主义道德主旋律的弘扬来对此加以积极有效的引导,并达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道德进步的有机统一,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则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8.
西方人始终认可一种不可感知、不可经验的东西——自由意志,它使人类不断地反思、批判并延续关于自身的道德行为,这也正是康德著写《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时的思想起点,就好比"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一样,自由意志亦是作为一种理念,先天根植于人自身之中。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这本书中,自由意志即是康德反复强调、反复省察、反复说明的那个"隐秘的动机",它也是我们理解康德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道德滑坡”这一说法,不管是否确切,人们大都认同。自然界有山体滑坡,顷刻之问,眼前的一切面目全非。这种自然灾害所以发生,除了连续过度的雨水淫浸以外,就是山体本身的构造及其植被等方面的原因。从有关的报道来看,近年来山体滑坡频繁发生。据说,这与人类自身的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有关,如过度地采伐和开垦。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失去了本来的平衡,祸根也就埋下了。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们终于开始反省了。  相似文献   

10.
王小章 《社会学研究》2023,(2):93-114+228
道德社会学将考察对象从道德哲学所思辨的抽象道德律转向由道德规范、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舆论三个基本层面所构成的经验性道德事实。构成道德事实的三个基本层面也是体现出道德情感性的三个层面。随着社会形态从传统的小共同体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大社会转变,三个层面的道德情感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应这种变化,道德形态也须作出相应调整,包括公德与私德相分立,在日常公德中突出“消极义务”,道德形式向普遍化和正式化转变等。总之,道德须从一种习传、不言而喻的“默认一致”形态向一种“反思性”的自觉形态转变。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生态危机成为了人类面临的重大事件,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根据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重要战略地位,这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成果上的一个新发展,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的新进展。在生态文明视阈下解读中国梦,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梦"。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是人类文化进步的产物,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庞大的使用人群,应该抓住时代特点,充分利用新时代"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构建符合时代特点的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的支持路径。  相似文献   

13.
继进化论、相对论、登月飞行之后,人类又拥有了一座伟大的里程碑。然而——  相似文献   

14.
当慈善和感恩的争议喧闹地出现在各大媒体和网络上时,慈善被异化为一种施恩与回报式的互动游戏,慈善事业真正的魅力就在消退,那种大爱无形、润物无声的特质蜕变为一道投入产出算术题,便消解了慈善能够给予人类的最美好、最伟大的力量。 慈善包含了一套复杂的文化、社会机制,它既被视为人们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同时也是人们的一种权利,即“给予的自由”。因此,慈善不等于施舍,更不在于捐钱的多少,而在于随时有一种为别人着想的心态。  相似文献   

15.
李学锋  白津夫  袁晓勐 《城市》2014,(11):14-18
正狭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和谐社会相对应的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包括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空间优化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逐步提高。广义的生态文明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作为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文明要求保护自然和尊重自然,在建设良好生态的基础上,将"生态原则"贯彻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尊重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秩序,保持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竞争和共生,推动自然  相似文献   

16.
在工业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最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俄罗斯生态文学作家们纷纷执笔,写下了发人深省的生态主题经典作品。其中,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瓦连京·拉斯普京通过《告别马焦拉》这部作品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人性的本质,并希望借此唤醒人类热爱故土、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困境中的道德碎片化问题正是由于割裂了人与超验世界的联系而缺少了善作为终极关怀与终极价值,换言之,零散的道德原则是没有终极意义的,这正是其背后所缺少的最根本依据。在缺少整体依据与根本价值而陷入虚无的现代道德境遇下,将善作为理念与幸福是现代性困境诸问题中的一条自我救赎的可能途径。在对善的追寻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具有一致性,都把善作为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指向,善是永恒的目的,是自然与人类在历史中不断展开的具有必然性的蓝图。善是我们应然的永恒追求,是终极价值带给我们的关怀与信仰,对善的存在论回归旨在通过对人类真正幸福的探寻来重构一种人类整体意义上的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让汽车走进了中国百姓的千家万户。为许多家庭带来了方便,节省了时间。由公益组织发起的"顺风车"公益活动适时地为这些问题开辟了一条最节约人力和能源的新路。显然"顺风车"给大家带来经济上的实惠,缓解道路拥堵的烦恼,同时人们也为低碳环保做出了贡献,更为汽车大国开辟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宋涛  于永坤 《现代交际》2014,(10):222-222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大学生道德缺失现状的分析,使大家对这一问题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能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本研究力求为解决道德缺失这一问题出一份力,从而使大学生在学业成绩发展的同时,身心也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法律具有鸿沟和界限。道德与法律的规范范围和特性各有不同,由此产生了历史上"德治"与"法治"的不同治国方略。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源于人性善、恶的二重性,表现出了道德与法律融合、互补的趋势。法律是道德的政治支柱,道德是法律的精神支柱。在二者冲突、融合过程中,发挥着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整合的功能,二者融合、互补,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使建立合理、合情、合法的和谐社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