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顾梦桃 《现代妇女》2014,(6):145-145
加强犯罪心理学研究为治理犯罪提供理论价值基础,在治理犯罪以及刑事一体化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近些年来,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与成果,但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本文首先阐述了犯罪心理学研究在治理犯罪及其刑事一体化的作用,然后对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定位等若干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与世界接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不同制度和文化的冲击,对于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认识产生了极大地影响,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最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现象的频发,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严峻的形式使得对于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分析和预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司法部门必须加大打击力度,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青少年犯罪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3.
徐也可 《职业》2011,(Z1):133-134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不断向各行各业深入,基于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犯罪行为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在我国,计算机犯罪的主要形式有利用互联网发布和传播淫秽暴力等不良信息、盗取金融系统财资、非法诈骗他人财产、造谣诽谤、侵害国家利益、泄密窃密危害国家部门安全等。近年来,我国针对计算机犯罪的各种法律法规也陆续出台并不断完善,对防治计算机犯罪、促进我国计算机技术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董银朋 《现代妇女》2014,(11):189-189
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都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在司法实践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两种犯罪状态,但是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人们对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界定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在司法实践中,针对具体案件的法律适用,若能切实把握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界限及区别,即可以避免确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的犯罪的人逃避法律的制裁,同时也从根本上保证那些在可以继续犯罪的情况下而发自内心的放弃犯罪,弃恶从善的行为人得到法律的宽容,从而可以减轻法律的处罚。本文旨在从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定义出发,分别分析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特征,从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相同与差异中更好地界定这两种未完成形态。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持续引起学界与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日常生活理论"对犯罪行为进行定义,提出从犯罪动机、犯罪适合对象、犯罪监管方式三个方面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防范,可以得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不能单方面关注法律、法规、制度的设立或家庭监管,应当从法律、法规、制度与家庭监管进行互动入手,从而在两大方面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交叉防范,以此达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遏制与监管目的。  相似文献   

6.
成云 《现代妇女》2013,(11):70-70
未成年人犯罪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违反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应予以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任何现象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条件,未成年人犯罪也有其原因,包括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等。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应采取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以及司法预防等多种预防方法,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引人关注。通过分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与特点,发现未成年犯罪与互联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分析我国互联网环境对于未成年成长而言存在的缺陷,进一步找出未成年人犯罪的网络诱因。针对互联网的缺陷,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这一特殊文化阶层和生活群体中发生的犯罪现象的考察,从思想意识根源和社会经济根源入手,从犯罪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犯罪的特征,揭示大学生犯罪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建立预防青年大学生犯罪的社会系统工程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的高速发展和影响力让我们看到了它对分析犯罪行为和预测社会安全度的显著作用。在司法实践中,一个犯罪行为被定性后,犯罪主体心理的剖析研究不仅可以起到定罪量刑的重要作用,还可以验证客观证据的合法可采性。在学术领域中,学者们通过探索与研究犯罪人的目的和心理,并结合实际来归纳犯罪类型,分析犯罪形式、预测犯罪趋势、纠正社会不良风气,达到控制社会犯罪率的目的。因此,犯罪的研究早已离不开对个体心理的分析。笔者通过动机心理学中的核心解释,结合当下中国的犯罪论体系进行说明,分析一个动机演化成为犯罪心理并付诸犯罪行动的过程,构建相应的犯罪倾向图形模型,对犯罪行为的产生的机率进行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刘仲伟 《职业》2011,(18):110-110
青少年犯罪与其他犯罪一样,是当今的一大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下面就如何做好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现象,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关于贪污罪的定义有多种学说,但都不能很全面地,准确地反映立法上规定地贪污罪情形,因此有必要对贪污罪的定义予以重新认识、界定。重新认识、界定贪污罪定义应当立足我国立法的具体规定,同时借鉴国际社会的有益经验。贪污罪的定义应为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因职务而受托的一切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或受托而从事公务的人员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黑社会是一个犯罪的链条。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赵可认为,中国的黑社会犯罪已经不是笼统的概念。在犯罪的链条中.我国的黑社会已经从一般性团伙犯罪、集团犯罪阶段中脱离出来,走入有组织犯罪的高级阶段——黑社会犯罪  相似文献   

13.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犯罪形态,对这两种行为的处理结果也是不同的。在认定这两种犯罪形态方面,弗兰克公式也常常被认为是判断的基准。弗兰克公式的表述是:能达目的而不欲时,为犯罪中止;欲达目的而不能时,为犯罪未遂。  相似文献   

14.
15.
受贿罪已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与公共权力的滥用紧密相关。文中拟从理性犯罪决策的成本与收益模型入手.研究受贿罪的产生机理.提出如下对策:应控制或减少犯罪收益,增大犯罪的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惩罚成本,从而最终预防和减少受贿犯罪。  相似文献   

16.
张贤为 《现代妇女》2014,(7):130-130
我国刑事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不作为犯罪和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本文从不作为犯罪义务来源的内涵、理论论证等方面简述不作为犯罪义务的来源。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然而,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青少年犯罪是指已年满十四周岁未满二十五周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不良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良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非主导文化体系而存在,对青少年不良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大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传播事业的领导;正确把握文化选择的力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加强文化劝导力度,提高青少年对不良亚文化的"免疫力",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而且也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世界各国都充分意识到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重要性,纷纷通过立法将未成年人工作规范化和法制化,逐渐形成了完善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体系。我国目前根据“预防为主、惩罚为辅”的基本原则初步形成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格局。但目前我国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法律是不完整的、欠缺系统的,各地方省市需要充分认识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体系的基础作用,根据上位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原则和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地方预防条例,健全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体系.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针对性,提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却日益严重.本文从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及主观动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针对校园的特殊文化氛围构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防御体系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