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在日常话语中对时间的主客二分是一种常见的解释模式,其本质在于心理与物理二分。二元论的解释模式深入渗透到对时间概念的历史解读之中。对康德而言,感性不是属于心理的主观性而是本源性,康德时间概念是在现象—物自体、感性与知性,形式和质料的划分下通过哲学阐明的感性先天形式原则。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日语教育中文化固有性和文化差异论的批判,探讨了异文化理解的理论基础,围绕语言和文化的关联性对语言习得是文化习得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并根据对文化文本与读者的关系阐述探讨了日语教育中异文化理解的新转向问题。从日语教育的构建维度上提出:日本事情要从类型化的总体性文化观转向作为个体问题的异文化理解,并重申了关于教师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翟乐 《现代妇女》2014,(3):I0034-I0034
康德以其"理性超越论"为其伦理学奠定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而罗尔斯顿则是以其自然"内在价值论"实现了环境伦理学的生态转向,本文主要通过对其内容和优越性的论述来加深对其内容的认识,引起人们对二者中道思想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有关法律制度的研究中,朱苏力先生提出的语境论研究方法很有特色。这一研究方法坚持设身处地的理解任何一种相对长期存在的法律制度的历史正当性与合理性,而这种历史的相对性与语境化又隐含着对具体法律制度的学术批判态度。本文以朱苏力先生的语境论为视角,对社会救助制度做出新的解读。在此基础上阐述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近年来在实践上更加注重保障人权的原因,并结合处于转型期中国社会诸多因素,集中对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的转变过程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运用吉尔斯·福康涅(Gilles 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对亨利·詹姆斯的《鸽翼》文本的叙事特点进行研究。福康涅的心理空间理论又称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是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概念整合是指把来自不同空间的输入信息有选择地提取其部分意义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概念结构的一系列认知活动。在心理空间视域中以文本的叙事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为切入点,旨在分析詹姆斯通过人物心理空间来进行叙事,并实现了对传统叙事时间和空间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郝菲菲 《现代交际》2023,(7):41-48+123
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是马克思人民主权思想最重要的理论来源,同样对康德和黑格尔产生深刻影响。康德和黑格尔分别对卢梭理论进行了继承和批判,因此展现在马克思面前的人民主权思想的理论资源是从卢梭经过康德到黑格尔的思想发展的全面过程。马克思吸收了卢梭人民主权学说的精华,将其抽象的公意思想落到实处;批判了康德人民思想的局限性,将人民主权具体到无产阶级民主;揭露了黑格尔国家主权的虚幻和神秘性,将黑格尔所论述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对理性主义哲学进行批判,最后提出真正的民主制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理论。  相似文献   

7.
张立  李铁成 《现代交际》2013,(12):87-87
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是康德在论证知识何以可能过程中的基础概念,纯粹的知识和经验的知识是我们知识的两个来源。康德对牛顿经典力学以来的时空观发起了一个哥白尼式的革命,并首先通过数学的形式对时间和空间加以解释,本文试从这一观念出发,分析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飞矢不动”。  相似文献   

8.
西方人始终认可一种不可感知、不可经验的东西——自由意志,它使人类不断地反思、批判并延续关于自身的道德行为,这也正是康德著写《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时的思想起点,就好比"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一样,自由意志亦是作为一种理念,先天根植于人自身之中。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这本书中,自由意志即是康德反复强调、反复省察、反复说明的那个"隐秘的动机",它也是我们理解康德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城镇化质量的日益关注,媒体与学界对千城一面的批判愈演愈烈。然而,如果将城市看做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遵循生物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那么千城一面现象便是时代背景下环境选择的结果——特定的科技、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客观属性,把在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建筑形制与空间范式逐一淘汰,筛选出最符合时代需求与发展方向的特征传承下去。在理解千城一面的时代必然性的基础上,理性认识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空间舒适性与独特性、空间使用者的主与客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走出"为批判而批判"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
任平 《现代交际》2023,(9):35-44+122-123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早期运用哲学方法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关键性文本。其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马克思的两个目标,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唯物史观的建立。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政治批判为实现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政治哲学批评路径,并为当代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引领和精神滋养。因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理解马克思政治批判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转向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索亚对第三空间的理解就是对存在的理解,是对还原真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描述。对第一、二空间的解构也并不意味着排斥地理与人文、放弃时间和历史,当然也不能缺失对物质和精神的把握,只是不能先入为主地,用概念和论述等先入为主和高高在上的态度来解释一切。第三空间理论主要想要说明的是一种描述空间的态度。本文将从自由是身体的出口这一方面解读并结合当代一些有关美国监狱状况的影视作品,解读福柯的论著《规训与惩罚》。  相似文献   

12.
工作不幸福问题的实质在于对理性化的过度追求与人的自身本质属性——理性与本能统一下的感性存在——之间的张力。专业化越强的工作对人的理性化要求越高,将人类本性中的理性的一端推向极致,而忽视了人作为感性的存在,其不幸福感自然也就越强。对此,一方面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感性论的转向可以提供理论解释,另一方面费孝通先生对社会学双重属性的认识和"心态论"的创想可以为我们指明可能的途径——构建"心态秩序"。  相似文献   

13.
黄杭 《现代妇女》2014,(10):100-101
以纯粹的怀疑论为主要基调而存在的经验论在休谟这里终结了以后,康德跳出了经验论的局限,开始用一种先验的眼光来主导着他的批判哲学,把本体论和知识论建立在先验主义的基础之上。康德用自己的先验哲学或者说是批判哲学对人们的认识能力进行考察分析,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将被休谟破坏的科学大厦,重新的建立起来,重新的修复起来。  相似文献   

14.
陶廷昌 《现代交际》2023,(8):35-45+122
在马克思提出科学的实践观之前,诸多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及赫斯都对“实践”概念做出不同的理解与解释。马克思立足于这些对“实践”概念的不同理解与解释,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释了自己的科学实践观。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科学解释的意义在于消解主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走出内在性的思辨理论以及开出“合理形态”的辩证法,从根本上突破并超越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实践观,深刻表征出马克思科学理解实践概念的至高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15.
在我看来,这部作品既是社会学的,也是哲学的,前者让这部作品有了广阔而鲜活的感性触角,后者则给出了一个深邃的理性灵魂。因此,这部作品的很多观点我都是同意的,比如现代性的飘浮呈现着"无在"状态,"此在"在"日常生活"中"沉沦";社会化的流动让我们航行在没有航标的茫茫大海中,"方向"在"资本漩涡"中"沉没";高速且迷  相似文献   

16.
尽管新批评在文学批评中过于强调文本的重要性,忽略了文本以外的因素,而遭到了后来诸多文学理论流派的批判。但是,作为新批评主要的文学阐释方法,文本细读应该在我们的文学批评中得到更多的重视,发挥其作为文学阅读基本方法的作用。通过使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呼啸山庄》的主题,读者更加容易把握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和一致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说起街头文化,很多人自然联想到在青少年们中流行的街舞、涂鸦、Rap音乐、街头篮球和滑板运动等"嘻哈文化"。如今"街头"二字已被流行的"舶来品"进行了彻底的误读。"街头文化"四字的所传达的概念,其实可以理解为一座城市街头巷尾所表达出来的习性和风格,也可以是展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中,"问题探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呈现方式。它主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它侧重于"探讨",主要加强文本阅读过程中的探究意识,借助预设和生成的核心问题引发思考,掌握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9.
反讽与小说     
尽管反讽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术语在文学评论界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可是国内对于反讽的认识大都仍然停留在修辞学范畴,并且常将反讽与讽刺混为一谈。因此,梳理反讽的基本概念对于理解反讽是大有裨益的。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反讽的几种类别来论述反讽。认为反讽是一种形而上的概念,而非只是一种修辞的手段。另外,本文也论述了反讽在小说中的应用。就小说而言,主题、结构、人物刻画以及写作风格中都可能存在着反讽。  相似文献   

2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研究马克思思想不可忽视的文本。在其中,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康德、席勒、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基础上,阐述了其独特的实践美学思想。马克思的实践美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美感的发生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象"的双向建构过程;第二,劳动创造美,美根源于社会实践;第三,美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第四,美的规律是实现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马克思的实践美学思想不仅影响着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而且对中国实践美学也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探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美学意义匪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