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古代传记散文是我国散文百花园中的一丛奇葩,是当前我们高中阶段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本溯源,它缘于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中以纪传体的形式首开了古代人物传记的先河。后代的《汉书》、《后汉书》等等基本都是以《史记》的基本体例作为模板,稍作改动。  相似文献   

2.
申勇 《现代交际》2011,(7):53-54
本文笔者通过梳理汉代传记文学在鲁迅著作中存在的痕迹,彰显了鲁迅对汉代传记文学的精神研究,理清了鲁迅对汉代传记文学的创遣性承继。  相似文献   

3.
陆炳是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极具权势的锦衣卫指挥使,历史文献中有关记载其生平事迹的传记多达十余篇,然综合传记发现其中记载他的某些历史事件是有出入的。传记中陆炳考中武举的时间就有两种版本,明世宗南巡途中行宫火中救驾的人员和陆炳的死因等重要历史事件记载存在异议。本文对传记中这几处记载异同的历史事件进行一番考证,以期对陆炳有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第一座,是经典学理之桥。这是我们的杜维明教授非常熟悉的。大概早在17世纪,有一些耶稣会的传教士到中国来,被我们的儒家经典所感动,他们就开始翻译。不仅翻译经典,而且编写传记,像《孔子传》这样的作品,然后慢慢为欧洲所知道。欧洲了解中华文化的古代经典以后,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特别是法国的启蒙主义者,  相似文献   

5.
日本童话作家宫泽贤治在短暂的一生当中创作了大量的童话作品,生前发表寥寥死后却声名斐然。本文以宫泽贤治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创作的童话故事《古斯克·布都利传记》为例分析宫泽贤治的人生价值观,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云端上的理想主义者,二是"他人本位"的自我牺牲者,本文将对这此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古往今来,名人为自己著书立传者为数不少.传记文学已成为颇受人们喜爱的文学形式之一。名人可以把他一生经历以传奇故事讲述给你,其中还以各种奇闻轶事,乃至鲜为人知的情节而引人入胜。有时候,一部传记可以改变历史。以下几位名人的自传给读者呈现了历史和时代的缩影.戈尔巴乔夫痛定思痛:1993年2月15日.戈尔巴乔夫的《回忆录前奏》由法国一家出版社首次出版。该书在世界各地享有版权。克里姆林宫原主人在书中叙述了自己从政经过的遭遇,阐明了自己的理想与希望.同时也毫不隐瞒地承认了自己在政治战略上的某些失误,苏联改革及由此…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临刑时,最后留下什么话呢?他最后高呼的是“天!”中国革命史永远记载着: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为理想奉献出38岁的至可珍惜的生命。在我心目中,李大钊和谭嗣同等先烈都是为人楷模,万世师表。他在绞刑架下的遗照,那临危不屈的形象,深深铭刻我心,永志不忘!但是看了几本李大钊传记,我不得不写这篇考证文章。  相似文献   

8.
《公关世界》2016,(11):123-125
把书法作品理解为生命的形态,是古代书法理论的重要内容。以生命来譬喻,重在说明书法同生命一样,既有形体相貌,也有声气、精髓和心灵。在时间的纵向坐标上,书法的精气神则会呈现出应有的青春气象、盛年风貌和苍老景况。  相似文献   

9.
王肖菊 《职业时空》2012,(5):147-148
在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男权社会的宋朝,女人是没有自己的位置的,但李清照以一位女性作家特有的创作心理,凭借自己独特的艺术气质和敏锐的审美情感,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出发,把切实的生命体验化为一种生命的审美,把古代女性文学创作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0.
人在社会里生活,虽然寿天各有不同,但无论怎样长寿,生命的年岁总有一定限制,不可能像山川日月一样永叵存在。这样,人按其自然年龄,就可以划分为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了。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进入什么样的年龄界限才能算做老年人,获得社会与家庭的承认、尊重和必要的赡养呢?这个问题,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认识,对老人的标准,也有不同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所属的时代,在我们所处的世界里,真正记起自己过去的样子是通过相片而不是回忆。摄影术已经改变了我们与我们关于从前相貌的记忆之间的关系。如今我们有了摄影传记之类的东西,几乎每个人,从出生到现在或者直到死亡,都可以通过相片记录下来。尽管这种视觉记录可能不会以同样的强度记载下生命的每一个历程,但不管怎么说,它的确可以涵盖我们的一生,并且记录下那些缓慢得让我们察觉不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江湖     
儒与侠,是古代士人生命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春秋战国,则是他们的黄金时代。“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儒,最终踏进了庙堂;“当乱世则辅民,当平世则辅法”的侠,则活跃于武林。他们生命形态的飞扬激越,千载之下,依然令人怀想。  相似文献   

13.
道家学说作为我国古代众多传统文化瑰宝之一,世代影响着人们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其中它的生命观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十分突出,它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现实意义,也是我们学习中国哲学的研究生们非常重要的一课。  相似文献   

14.
每个人都会遇到人生的低谷,在困境面前难免会有一时的摇摆和一丝的妥协。但是,困难是暂时的,妥协也是一时的,人生的精彩也许就在你传记的300页以后。只有将妥协踩在脚下,转向正确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才会走出自己浓墨重彩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王丰 《老年世界》2007,(9):10-10
王丰是台湾著名资深媒体人,也是蒋介石、蒋经国和宋美龄传记的权威撰稿人。他最近出版了《蒋介石死亡之谜》一书。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纪实文学?纪实文学可不可以当作小说来创作?一些人坐在家里写纪实的现象是不是正常? 纪实文学,是现代信息社会文学家族中的“爆发户”。在纯文学几乎成为弃妇,传记文学、通讯、报告文学基本上是人老珠黄的大环境下,纪实文学却一枝独秀,不仅用稿量大,排版位置醒目,成为各种  相似文献   

17.
大约六七年前,听傅高义先生说他在写邓小平的传记,我是深感怀疑的.甚至担心德高望重的他,会写出一本失真的作品而使中国学者感到尴尬.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有不少外国学者、作家、记者写的毛泽东传记,在我们国内学者看来,就好比一个穿上了西服的外国演员在扮演毛泽东.他们的写作热情我们不能不鼓励,对其作品又不好多加批评.同样,写好邓小平,即便对中国学者也是一个重大挑战,何况万里之外没有长期生活在邓时代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18.
菊花是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字内涵。古代的文人不仅用它来象征自我淡泊,坚贞的性情,而且书写青春易逝、人生苦短的悲叹。此外,菊花特殊的无物性价值,往往折射出古人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本介绍沈从文生平、生活和思想,评价他作品的传记。作者是一位美国学者,现为美国纽约圣诺望大学历史系教授。作者从1972年开始研究沈从文,他花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搜集资料,多次到中国湘西,多次访问了沈从文先生,坚持不懈写下了这部长达几十万字的传记。他第一个给沈从文以文学上的崇高地位,被誉为国外沈从文研究第一人。本文节选自其中的片断。  相似文献   

20.
关于顾准,有这样的评价“在造神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他是最早清醒地反对个人迷信的人;在‘凡是’思想风靡思想界的时候,他是最早冲破教条主义的人。”“只因为他的思想变成了铅字,他给整个一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挽回了荣誉。”“顾准是中国经济学界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第一人。”“他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以上评论,都出自当今中国第一流学者之口。随着他诞辰9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顾准这个名字再次为思想界、经济界所瞩目。一部关于他的传记《顾准画传》也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这部传记以文字和图片交互的形式,对顾准不平凡的一生进行了梳理和记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