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庭筠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其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其词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在文中则是以温庭筠词中的室内外景物描写为例,对其室内景物描写的组合方式与抒情效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孙宁 《现代交际》2014,(8):59-59
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韵"与"味"是一种特殊的声乐艺术审美过程。韵味不仅仅存在于曲调旋律当中,更重要的是作品自身的丰富内涵以及演唱者在表演时展现的魅力。通过回顾"韵""味"的审美发展,阐述了各自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主要是审美经验不断同化和调适的过程不同。由于种种因素,中西方拥有不同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形态,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入手,以中西方的差异为基石,以西方文化为参照, 探索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4.
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之后,每一个民族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语言,而每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民族特性,让自己在世界语言之林大放异彩。在不同的文化中,同一物体或事件体现了各自民族对自身的理解及待人接物之道。因而在对同一事物进行两种语言的互译时,要注意既需忠于源语,又需考虑目标语,兼顾不同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5.
陈晖 《现代交际》2010,(3):74-75
善于感性具体地把握外部世界和内在情绪的沈从文,其作品中存在大量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如水、野花、山洞、橘树等,本文即探讨这些自然景物在文中的意象意味。  相似文献   

6.
阳文湘 《职业》2008,(23):106-106
<正>朱自清先生的写景名篇《荷塘月色》,艺术构思之独出心裁、意境之淡雅清新历来为人称道。而其中景物描写的绘形传神,尤为人所激赏,这些传神的动态描写,无疑使整篇散文气韵流动、风神俱生。经朱老先生的大笔渲染,人们司空见惯的荷塘上的淡淡月色和月色下的淡淡荷  相似文献   

7.
屠格涅夫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小说中塑造出具有永恒生命的景物形象。屠格涅夫描写了具有时代色彩的俄国风景画,这些景物形象或者预示着主人公爱情的出现,或者象征着作家及主人公对幸福的期望,或者成为人生爱恨离合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8.
汉大赋是汉代产生的新文体,但它在汉代却红极一时,究其原因与汉大赋本身描写的事物以及汉人所具有的特定素质关系密切。汉大赋所描写的事物本身就是汉人审美的对象,这些事物汇集成的繁华场面和宏大气势又与汉人审美心理相契合,加上小学教育以及楚汉审美传承对汉人的影响,汉大赋作为一种审美客体得以与审美主体——汉人相统一,因此汉大赋在汉代盛行起来。  相似文献   

9.
艺术其实不仅仅是特定时期的,更是全民族的。民族风格的组成部分,是由于一个民族的特定文化传统,审美的心理、审美的习气在设计上的具体表现。民族性是指各个民族各地域在设计中表现的有一定的差别,它由本民族的社会情况、天文环境、习俗习惯、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0.
威廉·华兹华斯与孟浩然的两首田园诗在意象描写、浪漫主义手法上有相同相似之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两位诗人虽都为田园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但两首田园诗在主题表达、哲学内涵、审美视角等方面各有特色,在意象的选择和表达上也略有不同。分析两位诗人的田园诗代表作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的特征,从而展现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创作差异。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代表作《祝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对这部作品的翻译应该是一个审美再现的过程。本文试从形象刻画、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以及讽刺手法的运用四个方面讨论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如何再现了原作的审美价值,从而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2.
杨懿琳 《现代妇女》2014,(3):209-210
民以食为天,无论你来自哪里、男女老少,饮食永远都是经久不衰的话题。然而由于地域差异、种族差异等诸多因素,不同的民族拥有其各自的饮食文化。所谓饮食文化,其中包罗万象,主要可以总结为日常饮食习惯、民族传统、餐桌礼仪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棠棣之花》(第一幕)作为分析对象,在明确创作目的的基础上,从景物描写的氛围渲染,到人物情感的层层推进,在这两方面对文章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精美的景物描写源于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摇曳多姿;精辟的议论说理,画龙点睛,使全文有了灵性;清晰的思路,使全文结构严谨,天衣无缝。  相似文献   

15.
《华夏少年》2007,(3):88-88
什么是描写?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维妙维肖”。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昧、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真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钱怿 《华夏少年》2007,(9):50-51
这篇短小的习作,通过对跳舞一事的记叙,反映了老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 老人们跳起青年人喜欢的劲舞——开篇点明这新奇的事,自然引人注目。明月、华灯、掌声、喝彩声、人群,景物、场面的描写,渲染了热烈的气氛。老人们的表情、衣着打扮的描写细致而精彩,突出了人们生活和精神的变化。老人们跳舞的动作描写简洁明快,表现了欢乐的情怀。  相似文献   

17.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传统文化的历史结晶,是民族审美心理的物质表达。这种审美心理,反应的是民族内心深层次的感受,即使时代变迁,这种文化习惯是无法改变的,反映在园林上,无论物质构成的表象如何,注定需要引起内心的共鸣。传统的营造手法,在现代造园中依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傣族社会生活中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意识和审美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文化体系中文学艺术的核心。在傣族的文化中,它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文化融入了其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际上傣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具象、生动的表现。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由于其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宗教文化特点,使得傣族的文化品格和生活方式中充盈着审美意蕴和审美文化内涵。不仅在文学艺术上,而且在平时的社会生活中,处处体现着文化中的审美品质和审美文化特征。本文拟就傣族在社会生活当中所体现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文化作一研究。  相似文献   

19.
“诗言志”、“言为心声”。毛伟的作品很好地诠释了这一传统创作理念。他镜头中的景物已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的“自在之物”,而是融入了作者审美追求、人生感悟、自身修养和情感体验等等的“为我之物”。作者以景物为载体,借景抒发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作品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相似文献   

20.
《蜀道难》是唐朝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部代表作品,通过描写景物而抒发感情的诗。《蜀道难》通过诗人出神入化的描写和展现,让人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山川之险。并且华丽而字字珠玑的辞藻让人荡气回肠、心神荡漾。它富有空间的想象和奔放的语言,字里行间充斥着熊健的笔调,都令人为之称赞。从这首诗中,我们能够看出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满腔热情,以至于在想起历史往事的时候都唏嘘不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