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所确立的国家及其财产享有豁免权原则不断发展,限制豁免理论逐渐取代绝对国家豁免理论。中国已在《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上签字,表明我国一贯坚持的绝对豁免态度开始有所转变,逐渐接受限制豁免理论。这一转变必将对中国参与国际民商事活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通过研究这一动态以寻求应对措施,无疑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国家主权豁免问题是当代国际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从各国的实践看,国家主权豁免原则为各国普遍承认,成为国际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包括绝对豁免原则和有限豁免原则两个理论。应利用此原则充分协调不同观点和立场,尽力平衡主张豁免国家和给予豁免国家之间的主权冲突,维护世界各国的主权和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3.
近来,律师在国际刑庭上辩护而遭国家干涉的情形日益增多。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和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的法庭规约中均未明确提及律师豁免问题的条款,这为法庭的正常运作留下不确定因素。在国际法律文件、国内和国际实践等的支撑下,本人认为律师职能豁免应得到承认。  相似文献   

4.
垃圾短信扰民已严重影响到社会正常秩序,已符合所有犯罪都具有的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特征.而目前我国对此尚无专门刑事法律规范,单靠现有法律并不足以打击此类犯罪活动。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将群发垃圾短信活动明确定为犯罪行为.从而依据法律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5.
对于国际刑法的关注,最重要的仍旧是立足于国际刑法的执行,国际刑法的执行模式是国际刑法效力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由直接执行模式和间接执行模式组成,直接执行模式虽然是一种理想模式,却仍然无法超越国家主权而独立存在,因此,间接执行模式仍然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主要执行模式,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也就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作为保障我国宪法确立得以一致运行的基本法,刑法原则必须要与宪法原则保持一致。“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使用法律上任何人犯罪,罪刑一律平等原则”,其法源基础都是我国《宪法》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原则的具体体现。但是虽说有明律规定,但是对实质性是否平等学界也是存在较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都聚焦在“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只是立法层面的平等,还是与司法统一的平等。针对目前依然存在的“同行不同性、罪刑不均衡、同罪不同罚”等违背刑法平等原则的情况,本文旨在围绕刑法基本平等原则,对其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其适用性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犯罪形态,对这两种行为的处理结果也是不同的。在认定这两种犯罪形态方面,弗兰克公式也常常被认为是判断的基准。弗兰克公式的表述是:能达目的而不欲时,为犯罪中止;欲达目的而不能时,为犯罪未遂。  相似文献   

8.
量刑规范化是刑法原则基础上进行的改革,既融合了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刑法面前人人平等三大原则,又与刑法原则仍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总体来讲,量刑规范化有其正当性和可行性,应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量刑规范化发展完善并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已成为联合国规定的17类跨国犯罪中最为严重的犯罪之一。  相似文献   

10.
赵旭 《现代妇女》2014,(7):123-124
禁止重复评价原则因其涉及刑法对犯罪行为评价的公平性以及加诸行为人身上的刑罚的公平性,而成为刑法学理界和实务界都十分重要的一项原则。但是,目前无论是理论领对该原则的具体内涵的学理解释还是实务领域对其具体适用的司法解释,都并未解决一些重要的矛盾。这也给该原则在刑法的研究和适用带来了非常多的困难和囹圄,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理论是源于德国的重要法学理论,而与之相关而又相互区别的严格责任制度则是源于英美刑法。本文尝试从两者的概念及适用标准等理论本质的基础性问题入手,对两者的异同点进行比较,以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两种理论在刑法中的适用度。  相似文献   

12.
罪刑法定原则的核心价值是保障人权,扩大自由,这是罪刑法定主义原则的应有之义和深层内涵。罪刑法定原则是基于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优先的观念提出的,没有人权保障机能优先的观念,罪刑法定原则也就失去了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顾梦桃 《现代妇女》2014,(6):145-145
加强犯罪心理学研究为治理犯罪提供理论价值基础,在治理犯罪以及刑事一体化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近些年来,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与成果,但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本文首先阐述了犯罪心理学研究在治理犯罪及其刑事一体化的作用,然后对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定位等若干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不断强化依法治国理念,社会法治氛围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国刑法理念也因此出现了一定的变迁。从全局角度来看,当代中国刑法理念正经历着形成、完善直至发展成熟的过程,然而在此过程中,刑法理念变迁中诸如主体意识自觉性较差、理论应用实践转化率低等问题影响了当代中国刑法理念的深化发展。充分挖掘中国刑法理念内涵,促进刑法理念贯彻落实重要且必要。  相似文献   

15.
最惠国待遇是国际投资中最为普遍,也是最为重要的法律制度之一。因为这一制度具有多边化传导功能,而且可以保证东道国境内所有外国投资者的平等地位,保证外国投资者享受非歧视待遇。近年来随着国际投资环境的变化,及双边投资条约实践的发展,最惠国待遇条款的适用也出现了某些新问题和新动向,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已是当今国际社会与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对国际恐怖主义犯罪从国家与个人也可以成为该犯罪主体;该犯罪构成要件也应当包括客体要件;主观方面应包括不可预见的目的;客观方面包括国家的不作为行为这四个方面加以认定以及从加强多边反恐条约法律规制和反恐刑事合作两方面来完善对该罪的惩治机制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与法学界亟待解决与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非战争军事行动成为国家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非战争军事行动受到法律的调整,也推动了法律的现代化。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条件下,要完善刑法对军人的规定,刑法应修正增加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员、台湾军事人员和外籍军事人员,以扩大军人的范围,维护我国的军事利益。  相似文献   

18.
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危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危害了社会主义社会。如果某种行为根本不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刑法就没有必要把它规定为犯罪,也不会对它进行惩罚。某种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认为是犯罪。由此可见,没有社会危害性,就没有犯罪;社会危害性没有达到相当的程度,也不构成犯罪。因此,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质和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岁月抹不去历史的记忆。十年前的1999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老年人年”。国际老年人年把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作为主题,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高度重视,表达了人类追求和平、平等和幸福的共同愿望。中国积极、务实地履行联合国关于老龄问题和庆祝国际老年人年的决议,按照联合国的要求,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龄问题报告》。  相似文献   

20.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时代,各种网络谣言也甚嚣尘上,从2013年出台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到201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在社会秩序视野中,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与寻衅滋事罪都涉及对"虚假信息"的认定问题,由于"虚假信息"认定标准十分模糊,明确其认定标准格外重要,需要完善的分析和解释,秉承刑法谦抑性原则和保障言论自由精神,应当从"虚假信息"内涵、程度及信息范围等方面深入考量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