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曾辉煌一时的双屿港虽早已泯灭于环境的自然演变和人为干扰,但其历史渊源、发展动因以及港口形态却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能够验证分析结果的实物证据而使双屿港港址研究工作处于纠结。如果能够更多关注环境变化以及环境变化过程中遗留的历史痕迹,或许对解开双屿港之谜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唐朝至近代长江三角洲港口体系的变迁轨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三角洲最重要的贸易港从唐代的扬州转移到宋元明时期的宁波及外港双屿港,近代开埠之前又转移到上海,大致呈现出自西北向东南,再自南向北转移的发展趋势。不同时期的主要贸易港和区域性港口形成分工协作、层次分明的港口体系。文章最后从港口区位条件、自然环境、腹地经济开发程度、对外联系等方面分析了推动长江三角洲主要港口转移和港口体系变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葡萄牙海商始达双屿通商时间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江宁波的双屿港是葡人在进占澳门前所建立的影响很大的国际走私贸易基地。文章在发掘、梳理、研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考定葡萄牙海商私市双屿应始于明嘉靖初年,即1522到1527年间,其中最有可能为1526年.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我国最大沿海贸易港的北移趋势与上海港的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和清前期私人海上贸易相当兴盛。宁波双屿港的繁盛,隆庆以后从福建的月港──江南港日──日本或南洋的三角贸易,都显示出,自明代开始,我国最大的沿海贸易港已出现向江南北移的趋势,上海港发展为我国最大的沿海贸易港是这一趋势的最终体现。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江南既是我国明清时期出口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区,也是进口商品的主要销售地区,并有着发展海上贸易的良好的区位条件。  相似文献   

5.
明嘉靖年间,葡萄牙人与日本、中国海盗勾结,盘踞双屿港进行海上走私贸易长达20余年。文章通过对双屿港海上私人贸易兴衰的论述,就明中叶浙东沿海“倭寇”的组成,以及海上走私贸易对明海外政策的影响,作了简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南海丝绸之路第一港——徐闻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从中国出发的国际性贸易交往的海上通道,其形成与衰败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受制于特定的自然及技术条件。汉代的徐闻港是这条国际性贸易交往通道开创阶段的始发港,它既是一个货物集散的中转港口,也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港口。晋代以后,徐闻港开始衰落。  相似文献   

7.
五口通商后,福州港何以在长达十年的时间内几乎没有什么正常的对外贸易?利用现存档案资料分析五口通商时期福州港对外贸易的历史进程,并对制约港口贸易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官方对对外贸易态度的变化是导致港口由"死港"走向繁荣的根本原因。换言之,制度变迁导致了港口贸易的繁荣,进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明代海外贸易史上,隆庆、万历年间(1567—1619)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隆庆初年,明朝于福建海澄月港局部开放海禁,允许海商告给文引出洋兴贩,标志着明代的民间海外贸易开始从“非法”转为“合法”的活动。然而,明朝在这一时期实行的饷税贸易制度,以及其对民间海商所采取的种种限制和迫害,依然极大地阻碍着民间海外贸易活动的正常发展。本文拟考察和分析明代隆、万年间在明朝饷税贸易制度限制之下的民间海商,如何由商转寇以及其活动变化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淮海文汇》2013,(2):49-49
正徐州港是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煤炭运输体系的重要转运港,江苏省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支撑,徐州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开发的重要依托。徐州市港口管理局(处)作为市级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自2008年成立以来,励精图治,克难奋进,实现了徐州港吞吐量连续增长。为把徐州港发展成为以煤  相似文献   

10.
深入分析锦州港发展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条件,指出港口目前所拥有的市场发展机遇和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港口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2020年要把锦州港建设成为具有第三代港口特征的中国北方区域性重要港口的发展目标,并分析为实现目标所应采取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1.
明朝洪武年间的私人贸易,由于受元末外贸思想和沿海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一直很活跃;国家对外贸易则经历了由鼓励海外诸国与私商来华贸易到只允许政府间的朝贡贸易的演变过程。这期间的“海禁”主要是针对明政府的敌对势力、“倭寇”以及对前来朝贡的国家的使臣的检查与限制。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中阿贸易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一方面,从唐代中后期开始,海上丝路逐渐取代陆上丝路成为中阿贸易的主通道,加速了唐以后中阿海路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中阿海路贸易物品种类明显增多,贸易航线更为明确,贸易互补性进一步加强。对唐代中阿海路贸易交通线、中阿海路贸易香料种类及香料贸易互补性等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唐代中外贸易史和中阿关系史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3.
在中阿贸易发展史上,唐代是一个关键时期。在唐代之前,中阿贸易主要通过陆上丝路进行,从唐代中后期开始,海上丝路快速发展并取代陆上丝路成为中阿贸易的主要通道。这一变化是由航海技术的进步、海路商道成型、商业交往增多、陆路交通受阻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清朝规范对外贸易的各种法律文件中,清初绝对禁止对外贸易,康熙统一台湾后允许对外贸易,但全方位限制且不断加大力度。限制对外贸易的地点、商品、船只和商人的经营,使商人们行则违法、动则犯禁。显然,清朝的对外贸易法在本质上属于闭关锁国。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代史上,长江口岸贸易与城市近代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江口岸城市的对外开放,推动了口岸城市近代化的进程。口岸贸易与城市近代化发展问题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港口城市文化遗产是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港口城市文化遗产往往被只关注近代而忽视其古代历史内涵,在我国港口城市历史及其文化遗产研究中很有典型意义。早在隋唐时期,以吴淞江为出海主航道,以苏州地区为经济腹地,上海地区就先后形成了华亭港、青龙港等贸易港,并完成了由内河港口到河口海港的转移。上海地区贸易港的发展在宋代达到高潮,青龙港被誉为“江南第一贸易港”。南宋末年,港区移至吴淞江入海口的支流上海浦,形成上海浦港。在上海地区港口的早期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港口的位移与发展,都影响了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形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后各通商口岸的开放,给粤商带来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此后近半个世纪里,粤商在各埠十分活跃,上海是其重要活动区域之一.其在沪的活动起到联系近代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两大区域的作用,对沪粤的社会发展均有重要影响,并进而影响晚清政局.本文试图在充分挖掘史料基础上,重建部分相关史实,作为对其深入探讨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