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一种启蒙主义的思想诉求,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作家经常会以巫术文化为武器,去表达自己的历史批判意识,但他们的东方主义心态,却又令其更沉迷于对中国形象的"妖魔化"书写,先锋小说中的那些巫术魅影,也就因此成为一把思想的双刃剑:它既能颠覆历史权力,也能扰乱先锋作家的启蒙表达。这种双重影响,直至90年代方才有所改变。彼时由于先锋作家的创作转型大多以民族主义式的"中国经验"为依据,故而他们才能在祛除东方主义的影响下,让巫术文化进入了当代文学的现代性谱系。巫术文化的这种历史发展,无疑也反映了先锋作家在追求文学现代性道路上的思想流变。  相似文献   

2.
金鑫 《理论界》2005,(5):196-197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的先锋文学因其注重“形式”的探索并强调小说是“叙事的艺术”而成为传统艺术的有力挑战者。但必须强调的是,由于先锋文学对形式和叙事技巧的刻意追求使其丧失了文化圈以外大众的广泛认知与接受。曾有评论家认为,由于影视的介入,先锋文学在被通俗化转译的过程中,“先锋作家对待故事的处理方式也就离开了原来的立场。‘先锋小说’,在90年代的变化,改变了‘先锋’的性质。这是‘先锋文学’终结的内在原因。”〔1〕先锋文学是否终结这是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但我们在此要探究的是电影工作者在“转译”先锋小…  相似文献   

3.
先锋文学是泛指一种处于流动状态的居于时代前沿的探索性、实验性的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60年代”出生的女性作家小说具有某种先锋品格,而“70年代”出生的女性作家小说只是外在形式上的先锋,其内质却是精神虚弱的媚俗。  相似文献   

4.
溃败的先锋--9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备忘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先锋文学写作是背对传统面向未来的写作.前卫性、反叛性、超越性和过程性是先锋文学的四个本质特征.发轫于80年代中期并在1988年达到高潮的中国先锋文学,进入90年代后其叙事方式和艺术经验被不断地自我复制和重复,先锋作家们纷纷抛弃了先锋的反叛立场,进入商业化写作轨道.至此,当代小说中的先锋性已丧失殆尽,掌声响起之际也是先锋文学气数殆尽之时.所以,90年代是一个没有先锋的文学时代.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当代先锋作家便一直致力于小说叙事视角的形式革新.但这一看似形式主义的叙事实验,却同样反映了先锋作家某种生存哲学的价值变迁:从反对现实主义文学全知叙事所代表的自失哲学起步,先锋作家利用第一人称的全知叙事,高扬起了人之主体性的旗帜.然而,这种自圣哲学却因其对小说人物的叙事压迫,最终在90年代转向了"我-你"关系的相遇哲学.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先锋小说与新生代作家叙事方武的比较,从一个侧面阐明了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小说叙事方式所发生的重要转换.在此基础上,从作家身份和写作姿态角度,对新生代小说的美感特征及其生成机制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90年代伊始,在东部文坛先锋渐趋消歇的时候,中国西部却意外地形成了一个令人注目的“边地先锋小说潮”。红柯、张存学等新进作家的前卫性小说艺术探索,不再像80年代先锋小说那样堕入个体玄虚的超验世界中回避现实,而是以正面审视、积极应对的姿态面对这个现实世界,使西部先锋小说不是空间意义上的东部先锋的余震或延伸,而是有了与文化西部相表里的精神特质与叙事风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余华由先锋写作向现代写实的转型,其意义并非在于通常人们所认为的是先锋文学在危机之中通过向写实靠拢进行自我救赎,而是标志了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作家的初步成熟,他们从西方外来影响下走出来,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写作。  相似文献   

9.
赵书影 《南方论刊》2008,(3):96-97,95
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写作的转型。这一转型在整个先锋文学寻求转变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余华转型的现状描述,对余华如何转型进行分析,从而证明余华的转型并非意味着其先锋性的消解,其转型的意义更大程度上标志着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作家走出西方的影响,在先锋文学本土化的探索之路上的不断成长,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0.
现代作家端木蕻良 40年代在桂林时的创作 ,虽不乏精品 ,却论者甚少。 40年代是端木蕻良在精神上最苦闷的时期 ,其创作风格与前期作品相比 ,有本质上的变化。此时 ,作家更关注自我内心体验、自我精神处境 ,其作品社会性的重大现实话语极度收敛 ,而个人化述说得以强化。在叙事方式上 ,端木蕻良也作了多种探索 ,可以说在 40年代的文坛 ,他的艺术探索具有一定的先锋性质  相似文献   

11.
1920年代,一些革命作家产生了创建无产阶级文化的精神诉求,这促使进步文艺界在文学创作和理论建构过程中明确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内涵和外延。1930年代初,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翼理论家的文化观日渐成熟,他们的无产阶级文化诉求促进了左翼文学精神特质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现代杰出的女作家、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之一,创作了大量的意识流小说,其中《海浪》是重要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唯美主义特征、心理展示及反传统意象的运用,对作品的现代主义特色进行了完美的展示。  相似文献   

13.
内容提要“人的自由”这一现代性概念具有“入的整体解放”与“个体自由”双重内涵。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将个人自由与自主权利作为人实现现代转型的基础。20世纪上半叶大批作家多将“人”的觉醒和个人解放作为文学创作的自觉追求。20世纪30年代末,在初步获得个体自由后,作家的文学创作中普遍流露出迷茫、孤独、苦闷情绪。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学范畴中女性写手的创作表现出与男性写手较大的差异。当代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开放、当代女性主义思潮以及大众传媒导向的影响等因素共同促成女性网络文学群体的崛起,女性写手的集体崛起从一定程度上扭转文学史中女性书写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5.
刘建琼 《河北学刊》2007,27(4):137-139
文学主题的特性常常是社会形态格式的表征,忧生意识是宋词的文学特质。本文试图从创作时代的社会特性出发,本依词人心灵世界的构建来追溯宋词忧生意识的种种表现,寻找文学创作的根由以及作品和作家价值所在,为宋词的欣赏和文学的创作提供思考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张学军 《文史哲》2003,(3):75-80
先锋写作中的叙事方式是在叙述角色上 ,通过叙述者的不断变换 ,或叙述者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自由往来 ,改变了故事的组合方式 ;并打破了故事时间线性发展的模式 ,创造出故事呈现的共时性空间 ,重视故事时间的重复和循环 ,由此造成了一个自足的圆形结构 ;而多重文本的结构方式 ,在多重文本的互动互补中则产生了新的意义 ,也带有“元小说”的特性。先锋作家对叙事方式的重视 ,具有文学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间的流逝,东南亚的华人社会发生了多元变化;东南亚华文作家的创作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在较具规模的当代转型中,可以发现许多新的气象:土生、土长的华裔作家,以极具冲击力的方式"闪亮登场",形成一种"新人"与"老人"、华裔作家与华人作家"同台共舞"的新格局.由于多种原因,华裔作家与华人作家的文学取向,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但是,就谋求作为所在国少数族群文学的生存、发展权利与质量,进而以谋求作为所在国少数族群文化的生存、发展权利与质量而言,二者则具有充分的共同性.  相似文献   

18.
七十年来的阳翰笙研究可分为四个阶段:30年代对<地泉>的批评;三四十年代对电影和戏剧的批评;60年代对戏剧和电影的批评;新时期阳翰笙研究的拓展.阳翰笙研究逐渐从零散走向整合,从单一走向多侧面,随着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视野的扩大,阳翰笙研究将会出现新的面貌.因此现在的阳翰笙研究还仅仅是开始,而非结束.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曾一度形成热潮的女性自恋式写作,在当代中国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女性书写者以背对男性与社会的姿态,自我封闭、自我抚摸、自诉心语。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与现实意义。但观念先行的倒置与创作视野的逼仄使得创作困境随即出现。因此,女性书写者必须加强自省意识,不断探索、积极创新。与现实积极对话,追求人类真理是女性写作走向新的广阔天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梁振华 《学术探索》2004,12(5):113-117
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时期,价值理想与生存现实之间的差距使然,中国当代作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自先秦以降的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传统是造成这种危机的历史渊源,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中国作家重塑文学价值体系、进行角色认同的努力并未就此终止,21世纪中国文学感奋人心的前景和中国作家群体富有开拓意义的发展向度正孕育于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