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标”在金秀瑶山源远流长,它不仅是瑶山人民在一定范围内用来制约人们行为的一种特殊的道德规范形式,也是瑶族人民在生产实践和自然生活中智慧的结晶。发现标,也称号物标c它的主要用途是证明那些无主的物产归发现者自己所有。如:有人在深山老林里发现~窝蜜蜂,但当时又不是采糖时节,怎么办呢?必须用上发现标来把它号下,即用茅草结成标记后,在蜂窝附近插上几个就行了。后来发现者,如不自觉维护前者的利益而偷采蜂糖,那就要受到惩罚。有主标,其顾名思义就是用于证明物产的所有权。如:在深山老林里培植香菇、木耳的人们,往往插…  相似文献   

2.
大瑶山情韵     
我带着千里苦苦奔波的劳累我带着漫长岁月久久思慕的饥渴寻梦———一片绿叶我看到了不远的希望一条小河我看到了前方的征程……永远的盘王,千里的瑶乡哟您的美丽正逐渐绽放。  相似文献   

3.
我们拟在本章中将3个生活环境各不相同的民族加以比较,他们是博茨瓦纳的昆人、巴芬岛南部的爱斯基摩人和尼加拉瓜东部的米斯基托人。据 R·B·李统计,在博茨瓦纳半荒凉的边远地区共生活着466名昆人。他们依靠数量不多、主要来源于灌木林的材料制成的简单工具采集野果野菜、捕猎野生动物。威廉·肯普所观察和研究的巴芬岛爱斯基摩人向外人出售兽皮及雕刻品,偶尔做工挣钱购买机动雪车和船只的燃料,补充弹药,也购买食品以弥补海豹肉的不足。虽然  相似文献   

4.
大瑶山漫记     
我对大瑶山的感情是浓厚而深沉的。这不仅是因为大瑶山翡翠般的丛山峻岭和那秀丽的松杉绿竹给了我不可泯灭的印象,而更主要的是那里具有“老山性格”的瑶族人民使我永远不能忘怀。记得,在一个春雨微寒的夜晚,我来到了过山瑶赵诚进的家里,灶内正在炽燃的松枝,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我们浴着飘散的暖气,坐在火灶前攀谈起来。赵诚进是一个中年的农民,脸上虽已显出了几丝皱纹,但是古铜色的容颜,冲淡了他的衰老。他告诉我,解放前,他是一个过山瑶,是老山里最受压榨的山丁。那时,落后的“石牌制”还统治着老山,剥夺了过山瑶的一切生活权利。老山上的一只飞鸟,溪流里的一尾游鱼,密林中的一头走兽,甚至松柴、野果,赵诚进都不能触动。他只能担负着“种树还  相似文献   

5.
大瑶山银杉群落位于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县城东面12公里的土县山上,有银杉约150株,其中1号银杉高31米,4号银杉胸径87厘米,树龄均有580多年,被林业专家公认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银  相似文献   

6.
友好的狩猎     
去年深秋,中蒙维修界标的双方代表检修完331号界桩后,沿着杂草丛生的荒野驱车回返时,前方高岗上突然窜出三只灰狼。恶狼,草原畜群的大敌!此刻,这些不同国度的边防军人产生了同一个意念:“消灭它,草原共同的敌人!”于是不约而同地抄起枪,驱车追击。狡猾的恶狼看到有人追赶,突然改变了方向,从边境禁区窜入蒙方纵深。蒙方代表丹巴尼玛少校脸膛气得紫涨,两眼冒着火光。蒙方是辆大车,难以在荒  相似文献   

7.
鄂伦春人是狩猎民族。解放前,靠着一匹马,一杆枪,一只猎犬,四季追赶着獐狍野鹿。吃兽肉,穿兽皮,住“仙人柱”(帐幕),世代游猎在大、小兴安岭上,粗犷而古朴。鄂伦春族男女精骑善射,在长期的狩猎生涯中练就了一手好枪法,打猎好的人被称为“阿亚莫根”(聪明的猎手)。他们能准确地判断各种野兽的行踪足迹,掌握各种各样打猎方法,如打鹿就有堵截、设围、追捕、蹲碱场,以及用吸“鸟力安”(鹿哨)模仿鹿叫诱骗捕打,用“皮兰”(狍哨)学狍子叫来诱打狍子等。猎手们熟知野兽的  相似文献   

8.
2005年4月24日,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学者费孝通、一生“志在富民”的老人平静的离开了我们。费老走了,时过境迁,转眼已是一周年。1935年到2005年,正好间隔老人大瑶山调查70年。70年的风雨变迁,瑶山“换了人间”。然而,费老长留瑶山深处的情,在人们的心里却永远抹不去、忘不了。笔者有幸于今年寒假再次追寻费老留在瑶山深处的足迹。作为先生的后辈学子,值此周年之际,特撰写此文,借以悼念费老。  相似文献   

9.
大瑶山位于南岭西部广西弧形山脉中部偏东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总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这里不仅气候宜人,资源丰富,还居住着壮、瑶、汉三个民族,总人口为134719人(1987年),其中壮族57147人,瑶族45196人,汉族32376人。大瑶山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以它神奇的民风民俗,独特的生态环境闻名遐迩,吸引着大批专家学者前往瑶山腹地进行有关民族、社会、自然资源等方而的考察,并为后人留下了大量丰富珍贵的文献资料。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曾于三十年代中期(1935年)偕同夫人王同惠女士在大瑶  相似文献   

10.
从前,鄂温克人从事狩猎,除为了衣兽皮、食兽肉之外,还要向清政府交纳贡物和用来换取生活用品.在社会分工中,参加狩猎的多是男人,但也有一些青年女人,在自己住处附近,参加一些捕猎小动物的活动.狩猎时,一般是技术好、经验多的人去打鹿、犴、熊、野猪等大兽.打大兽时,多是集体行猎.为了猎获到数量多和经济价值大的珍禽异兽,鄂温克猎人在出猎前,自发地组成一个临时狩猎小组,并在这个小组成员内,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给靠列都阿楞"(行猎长).担任这一职务的多是些年龄大、辈份高、有经验和有威望的老猎人.他根据大家的意见,最后决定狩猎场地和时间.行猎长的职务是很辛苦的,他不但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的狩猎习俗波·少布狩猎,是蒙古人经济生活的重要形式。蒙古人的狩猎,早在蒙古部统一前就有文字记载。居住在森林中的蒙古人,无疑是以。狩猎为主,“甚至有些部落的名称都与狩猎业有关。贝加尔湖附近的宝勒合真部,就是“捕貂者”之意;客勒木真部,即“捕青鼠者...  相似文献   

12.
一、导言在东南亚,迄至近年还到处居住着以采集狩猎经济为生的人群,其中部分人至今仍过着这种生活。其主要者,有安达曼群岛的居民,马来亚山地的塞芒人与巴特克人,还有吕宋岛类原始尼格利陀人种的尼格利陀诸族,泰国与老挝毗邻地区居住的佩图兰人,婆罗洲腹地的普南或佩南人,以及近年来被  相似文献   

13.
黎族人民狩猎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经验,且方法奇特。巧猎山猪山猪鼻子灵极了,很远就能闻到人的气味。当你发现它后,要绕到逆风的方向去打。也可在山猪出没的地方装上猪炮,一般装在挖了洞的蕃薯里,山猪见了便吃,一咬便炸。要是炸不死,循着血迹再打。还有一种有趣和简便的方法。因为山猪有成群迁移的习惯,在它路过的地方,挖个丈余见方的大陷井,井口用树枝伪装起来。山猪蜂拥而过,便纷纷坠落井中。用这种方法,曾有人一次捕获十几头。双枪猎熊熊,这家伙乍看傻得很,其实凶猛异常,打法更要讲究:一要选好退路,二要两人配合。你打了第一枪,它不管伤势多重,都能从胆中分泌出胆汁,迅速把伤治好,立即向你反扑。要是你没选好退路,被它追上当头劈一掌,你就没命了。所以要有两人配合打,当它扑向  相似文献   

14.
位于桂中偏东的大瑶山,山高谷深,峰峦迭嶂,形成了与山外隔离的天然屏障,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分而治之".直到建国前夕,仍被修仁、荔浦、蒙山、平南、桂平、武宣、象州等七个县分割统治.然而,这块带有神奇色彩的瑶族聚居区,自古以来,一直保留有一套具有浓厚的原始民主色彩的习惯法(又称"习惯道德"),并仰赖着这些习惯法,不仅把大瑶山社会治理得有条不紊、民风淳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而且把五  相似文献   

15.
瑶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居住分散,语言复杂,自称繁多,是瑶族的特点。为了弄清瑶族的语言和方言土语等情况,从1956年冬到1958年夏,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瑶语分队曾对全国瑶族语言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搜集了数百万字的语言和人文...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大瑶山的族际通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地方文献和访谈资料的分析 ,认为在民国时期 ,大瑶山地区的《过山榜》及石牌制度对汉瑶两族通婚的限制 ,在瑶族五个族系中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相对而言 ,茶山瑶对族际通婚的限制最为严格 ,而其他四个族系则较为宽松。此外 ,大瑶山的通婚禁忌不仅存在于汉瑶两个民族之间 ,而且还存在于瑶族内部的“山主”与“山丁”之间  相似文献   

17.
群山环抱、林海苍翠的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大瑶山深处,有一条山间羊肠小道通向一个名叫尖子岭的地方,最高处是一座海拔1800米的高山望台,余锦柱作为驻守在那里的主人,以青山为伴,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绿色高山事业,谱写了一曲林海卫士之歌。由于父亲余德明与他一家两代人先后工作在同一个望台,又都先后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故而当地瑶汉人民亲切地称誉后来接上父亲班的余锦柱为“大瑶山的儿子”。余锦柱的父亲余德明1995年开始驻守在水口尖子岭望台,他是江华大瑶山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位林业战线全国劳动模…  相似文献   

18.
鄂温克是北方一个传统的狩猎民族。鄂温克人在长期的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狩猎经验和知识,而且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狩猎方式和技巧。这些狩猎方式经过累世传承并不断完善,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狩猎传统,而且使鄂温克民族的狩猎生产技术发展得相当完备,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北方民族的狩猎文化。本文谈及的传统狩猎方式是指枪支传入之前的主要猎捕方法和技术,而有些传统狩猎方式在枪支传入后仍然使用,还不断显示出它的实用价值。集体围猎,这是人类最古老的狩猎方式之一。当时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征服自然的能力严重不足,要想仅靠…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蒙古族是由众多部落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体.早期经济主要是狩猎业和游牧业,大约在十二世纪就有了"林木百姓"和"有毛毡帐裙的百姓"的区分,"林木百姓"部落从事狩猎活动,"有毛毡帐裙的百姓"则经营畜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狩猎活动逐渐向畜牧业经济转化和过渡."十三至十四世纪,蒙古游牧民族主要从事畜牧和狩猎.他们是游牧民,同时又是狩猎民,但他们的经济基础毕竟是畜牧业."显然,这种复合经济,畜牧业  相似文献   

20.
居住在我国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解放前一直过着以狩猎为主的游猎生活.他们依靠一匹马、一杆枪和几条猎狗,一年四季游猎在深山密林之中,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狩猎经验,掌握了许多独特的狩猎方法.现就鄂伦春族在解放前传统的主要狩猎方法,作以简要介绍. 鹿:是一种视觉、听觉和嗅觉都异常灵敏的动物,性情机敏多疑,随时观察四周每一个可疑的目标,倾听每一个细小的声响,一旦看到、听到或嗅到什么,就会立刻逃之夭夭.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