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汉语名词的“数”与重叠量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名数有单数复数的区分,并且有形态上的不同。而汉语名词同样有“数”,但不是单数与复数的简单区分,还有计量、不计量、全量的区别,而表示方式也不同于英语,是用重叠量词来区分。  相似文献   

2.
荷兰画家埃舍尔以创作具有数学意味的作品而出名,也因此受到质疑。他的作品并非单纯的精确数学计算的展现,而是对人类视觉的挑战。他通过这些作品引发了关于“看”的哲学思考,让人们在看的同时怀疑看的结果。看的欺骗性、局限性、相对性和心理性,是埃舍尔作品中建构的“看”的哲学。  相似文献   

3.
论莱柯夫术语“Embodiment”译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embodiment"是认知语言学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它派生出"embodied mind"、"embodied cognition"、"embodied realism"、"embodied philosophy"等概念,该术语译名不当会直接影响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正确理解。该术语译名很多,有体现化、体认、体验、化身、寓身、涉身、具身、缘身性、体身化、成体化和肉身化等等,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都有一定道理,但整体看都略感言已尽而意犹未止。这个术语译名的多样化源于它本身在众多不同学科中的应用,其中仅罗瑞就总结了其12种定义。本文集中讨论莱柯夫/约翰逊定义,从西方哲学史关于"精神/身体"的讨论说起,通过探讨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尔、尼采、罗兰.巴特、梅洛庞蒂和杜威等人的观点,将这个贯穿西方哲学史的讨论概括为有心无体—心体对立—身体复兴—体心合一的过程,通过详细介绍莱柯夫/约翰逊对"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区分,最后得出"embodiment"译名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量词束和捆在过程性上存在着差异.从起点看,束用于较细的长条物,捆用于较粗的长奈物;从途径看,束为束缚而成,捆为捆绑而成;从终点看,束的集合体为细长状,捆的集合体为粗大状.束和捆的差异虽然在本质上是共时的,但也和语言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数量词中插入形容词的结构即数+形+量结构比较常见,例如,一大张纸,一大群人,一长根铁丝。陆俭明先 生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问题给大家讨论。例如,为什么数量词中间可以插入形容词,插入 形容词对整个结构有什么影响。从量词的特点和形容词的语义指向来看,数+形+量结构中的量词具有空间性、物质性、描写 性的特点,使得形容词能够进入该结构,形容词的语义指向不同,使整个结构有不同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6.
7.
汉语拥有丰富的量词,使用很广。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而且具有十分显著的语法意义。英语也有类似汉语量词表示特殊量的概念的名词。本文着重比较与研究汉语量词与英语特殊“量词”的异同,并指出两者互译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 量词 NP"结构中,数"词一"或"量词"在使用过程中常常隐现,从而造成这种结构的两个变式":一 NP"式和"量词 NP"式。量词、NP及句法位置是这两种变式形成的主要制约机制;此外,结构前动词的音节和附着成分、结构与动词的亲密程度以及话语的语义重点,"对量词 NP"式也有很密切的关系。深层的社会原因和语言内部的理据等是制约产生这两种变式的主要原因,两种变式在语用上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汉、英语中都有表示数量的范畴,区别在于汉语量词独立成类,英语中在名词之下有一个次分类表数量。通过对汉英量词(该文只指名量词)分类的分析,发现只有个体量词属汉语特有。该文解释了"量词"译成英语的译法,重在强调英汉量词系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量词家族成员众多,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而且让我们的文学作品增添了不少色彩。如:一“头”牛,一“匹”马,一“口”猪,二“条”狗。一“峰”骆驼,一“尾”鱼,都是说动物,却不重复,真是多姿又多彩。说到书,那更是名目繁多——有时用“卷”,有时用“册”,有时用“本”,有时还要用“部”。  相似文献   

11.
古今汉语中能表示尊敬色彩的量词并不多,“位”是宋元时期逐步萌芽发展成熟起来并沿用至今的,能表示尊敬色彩的一个称量人或神的特别名量词.中唐到两宋,名词“位”已出现语义虚化的趋势,似乎已经在朝着量词发展了,我们可以视作准量词或临时量词.只有当语素义“位置”完全脱落时,“位”才取得量词的资格.据现有语料来看,“位”作为量词广泛来用大约不早于明代.近年来,“位”作为量词被修饰中性义或带贬义的名词中心语了,其色彩意义被忽略了,“位”的使用有泛化现象,是语言规范化和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有这么一类词,如“年、天、国、省、季……”等,它们的词类归属,存在一些问题。赵元任先生和丁声树等先生把它们称作“准量词”。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研室编的《汉语知识》(1963年版)和江苏省四所师范院校合编的《现代汉语》,都将“年”、“天”等认作是“表示时间的名词。”而吕叔湘先生则认为,  相似文献   

13.
荷兰画家埃舍尔以创作具有数学意味的作品而出名,也因此受到质疑。他的作品并非单纯的精确数学计算的展现,而是对人类视觉的挑战。他通过这些作品引发了关于看的哲学思考,让人们在看的同时怀疑看的结果。看的欺骗性、局限性、相对性和心理性,是埃舍尔作品中建构的看的哲学。  相似文献   

14.
佛经数名那由他具有14种不同的数值意义,这证明它是服务于宗教典籍阐述教理需要的虚拟性数概念,与中土文献中具有实际数值意义的大数“亿”的用法形成对照。“那由他”产生时代早,使用时间久,出现频率高,宜作为相关辞书收录的首选词形。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琼·Z·欧文在一篇题为《用三倍的魅力》的文章中谈到他在写作中对“三”这个数的功能的发现。他举了不少的例子证明数“三”对创作的奇妙作用。其中的一个例子是这样的:“你的主人公想得到这个姑娘;他试探了一下,失败了。他再次想接近,又没有成功,比过去更加可怜。所以,他急切地继而进行第三次尝试,而且这一次……!假如第二次尝试中他成功了,那便会给读者一种悬着的心砰地落下的感觉,你抬脚上楼发觉已经到了楼顶时你也会有同样的感觉。第四次努力的成功很可能使读者觉得厌倦和不耐烦。三次,只有三次,这是小说的高潮,…  相似文献   

16.
宋词中有很多不以描述事物数量为主要目的而是着眼于表现事物外形、处所、附着物等单位的“类量词”.我们对这些类量词进行初步地考察,认为这些类量词主要实现的是描摹性功能,具有具象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对后世的量词仍然有着较大的影响:尽管典型量词以表示计数或计量单位为主,但类量词阶段的这种表达具象性的特点,仍然影响着名词和量词之间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点儿”和“些”都是不定量词,二者有时可以互换,有时又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心理特征的不同而导致了二者在量性特征上的不同,本文结合认知图式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名量词“把”作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量词,通常有集合与个体两种用法。集合量词“把”与其所搭配的名词之间是容器与容纳物的关系,个体量词“把”与其所搭配的名词之间是动作与对象的关系,从语义关系的角度看两者并不具备孳乳的条件,且两者在泛化方式上亦不相同。对个体量词“把”与动词来源的个体量词“乘、张、帖”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它们在与名词的语义关系及泛化方式上均存在平行性,并且在具有量词的语言中,由操作动词向个体量词的演变是一种常见的演变模式。“把”由动词发展成为个体量词,主要基于句法转喻也即转指,转指的必要条件是“把”不存在可以支配的受事。  相似文献   

19.
量词“个”非范畴化的表现主要有:语义的抽象与泛化;一些形态句法特征的消失;在语篇和信息组织上,功能和范畴的扩展和转移。人类认识发展与创新要求是量词“个”非范畴化的内在动力,其非范畴化的机制是类推与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20.
"道"本义为"道路",但"道"虚化为量词并不是从"道路"本义而来,而是选取了"道路"的作用义,即"通道的作用"作为虚化的理据。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道"虚化为量词时,没有发现用于称量"路"的用法。"道"虚化为量词之初具有较强的动态特征,随着发展演变,这种动态特征越来越微弱,以至于在现代汉语中人们已经忽略了它的"动态特征",但实际上,这正是"道"与一般的"长条状"形状量词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