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战前后,数十万华工远赴俄国,北洋政府为了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以及遣返华工归国采取了一些列措施,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制于华工出国途径的复杂性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微妙关系,加上北洋政府不能很好地协调华工与华商之间的利益冲突,并且在自由出洋阶段过于放任的政策带来了无法化解的弊端,导致了最终无法很好地完成其保护与遣返的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修建了横跨国土东西大部的中央大铁路。在建设中央太平洋铁路过程中,华工承受了大量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非人待遇,他们为美国大铁路的完成乃至美国的迅速发展,无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铁路的修筑在客观上也为美国华侨华人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有必要针对华工修建铁路对其自身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来分析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对美国华侨历史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俄国在修筑西伯利亚铁路过程中,中国一直关注其进展情况。该路动工后,清廷抓紧修建关东铁路,以加强东北防务,防止俄国扩张。俄国提议将西伯利亚铁路穿越中国东北时,驻俄公使许景澄与之进行合理交涉,后俄国又通过赴俄特使李鸿章获得了在中国东北筑路的特权。部分驻外使臣、早期维新派、官员看到了俄修西伯利亚铁路对中国的潜在威胁,建议清廷尽快修筑铁路。社会上一些有影响的报刊在甲午战争之前曾关注俄修铁路的侵略目的,但在甲午战后随着清廷政策变为“联俄”而主要报道该路的修建运营及商业功能,在铁路竣工之际又评论该路与中国的利害关系。虽然部分民众在义和团运动时期曾冲击中东铁路,但不少华工参与该路的修建,为西伯利亚铁路的建成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黄遵宪是近代知名的外交家,在任旧金山和新加坡总领事期间,一直积极地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十余年的外交生涯中,黄遵宪认识到华侨经济的重要性,劝说清政府废除禁海令和保藩护疆。这种思想在当时无疑是正确的和具有前瞻性的。  相似文献   

5.
虽然晚清政府采取种种措施对华工出国的自愿性进行保护,但是由于猪仔贩卖者追求经济利益,外国政府恃强凌弱,清朝政府官员腐败无能及华工自身受到暴力影响等多方面的原因,从而导致晚清政府对华工出国自愿性的保护措施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日文原始资料的解读,阐述了20世纪初旅日浙南籍下层华工商社群的历史变迁过程,论证了浙南籍华工商社群如何在中日经济差距的拉力下东渡日本,兴盛一时;该社群又如何在日本政府的排华政策和屠杀事件的推力下,迅速衰退。研究发现:日本浙南籍下层华工商社群的存在证明了日本华社不仅仅是华商型社会,华工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日本政府对从事非熟练劳动的华工一直持以排斥态度,华工社群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作为驻美公使,在出使前和出使期问,陈兰彬在华工问题上作出了积极努力,如率领调查团收集了大批关于中国劳工在古巴遭受迫害的材料;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在美等国华工之人身安全;在秘鲁虐待华人事件、丹佛事件发生后,积极与秘鲁、美国政府进行交涉,等等.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陈兰彬在保护华工问题上的举措不可能有太大的成效,但作为派驻美国,专事华工事宜之首任公使,可以说,保护华工是陈兰彬一生中最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8.
在晚清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历史背景下,陈兰彬以其难以释怀的乡土情结,在近代留美学生教育、出使美国以及保护海外华侨、华工权益、关注家乡民生和教育事业等方面贡献颇多,不仅反映出传统士大夫阶层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也成为他们行止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9.
一战赴法华工中的“黑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英、法军事部门的残酷统治及华工群体内部的“痼疾”导致了一战赴法华工中产生了大量“黑号”。旅法侨界为了维护侨界良好的“中国形象”一方面加强了对旅法华工的道德教育力度,另一方面积极谋求法国政府在侨工管理制度上的变革,以图消除“黑号”产生的根源,但以失败告终。而由于“黑号”的不良影响及法人的恶意扭曲,华工的整体形象也发生了蜕变。  相似文献   

10.
自1848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以后,到加州的中国华工人数也随着增加。随着华工的大量涌入,对加州的矿藏开发、铁路修筑、农耕业的开发、捕鱼、毛纺等其他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试就以上四个方面对华工在加州经济开发中的作用作一简单论述,以进一步揭示华工在美国西部早期经济开发中的历史意义、彰显华工的风采。  相似文献   

11.
瞿秋白毅然奔赴苏俄考察和研究十月革命,是为了获得十月革命与苏俄社会主义的真实情况,从中寻求一条改造中国的光明道路。他一生先后撰写、翻译有关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义理论的文章一百四十多篇,深入探析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和意义,科学分析了十月革命对俄国社会的影响,比较研究了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瞿秋白对十月革命的考察、研究与宣传,扩大了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启发了国人对走俄国革命道路的思考,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十月革命的经验与方法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  相似文献   

12.
华工出国自近代以后大量增加,那么晚清政府对出国华工抱以何种态度?已有的相关研究大多认为清政府是不顾华工死活的。发生于1873年的陈兰彬奉旨调查古巴华工状况之事,却显示了另一番情景。近代以后,华工出国方式和中国对待华工政策,开始向正规化和法定化方向转变,既立约保护华工的人身权利,也立约规范外商的招募行为。陈兰彬调查古巴华工及其所带来的新订华工条款,可以说是中国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的第一次实质性行动,开启了近代中国政府对待出国华工政策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事实的资料对红头船产生的时间作了精密的考证,指出前人认为红头船产生于清雍正九年的错误,比较确切地回答了红头船产生的时间问题。同时,文章依据红头船产生的年代及社会背景,提出了红头船是潮汕华工较大规模向东南亚移民的时间上限的标志的观点,为红头船与潮汕华侨出洋史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俄国农村公社以及俄国社会的前进道路将是不平坦的,是曲折的。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明确地阐述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曲折前进的理论。十月革命后,列宁在领导苏俄经济建设的实践中,阐述了无产阶级国家经济建设曲折前进的理论。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经典作家关于东方社会曲折前进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中后期,大量华人劳工以"苦力贸易"的形式来到秘鲁,这种劳动力的跨国迁移,有两种驱动力量,一种是"拉力",即秘鲁国内的劳动力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种是"推力",即当时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战乱,民生凋敝、大量贫农被拐骗到秘鲁。在秘鲁务工时,华工遭到残酷虐待和压榨,这激起了他们的反抗。在坚持不懈的斗争中,华工赢得了自己在秘鲁社会平等的地位,秘鲁华人社会由此形成,华人并由此成为当地的强势族群。  相似文献   

16.
卢国显 《南都学坛》2006,26(5):124-127
政策意愿是指能够对政策或制度制定起重要影响的阶层或群体的心理、情感、思想观念、价值观、生活习惯等主观因素,它是社会优势群体或阶层对制定新政策的观点和看法。实证分析发现,对城市政府制定政策改善农民工待遇表示支持的市民占据多数,表示反对的市民占据少数。年龄越大的市民越倾向于限制农民工,即年龄大的市民与农民工的社会距离大于年龄小的市民与农民工的社会距离。移居城市时间越长的市民,越不愿意支持改善对农民工的待遇。支持或反对政策调整的行政干部会占一半。政策意愿与主观心理感受、交往行为有相关性。从北京市而言,大部分市民可能会对为改善群体关系、缩小社会距离而推行新的利益分配机制表示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政府为了支撑不断扩大和升级的侵略战争,保障本国重要工业的发展,于1943—1945年间强掳约4万名华工到日本就劳。这些华工分布在135处场所,其中以煤矿最多,有47处;华工中数量最多的是煤矿工人,总计有16 000多人。与从事土木建筑、造船、铁路与港口装卸等其它行业的华工相比,煤矿工人安全条件最差,伤亡人数最多。为了争取生存和维护做人的基本尊严,在日本煤矿就劳的华工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取义,对日本统治者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反抗斗争。其结果或是遭到残酷的镇压,或是迫使日方做出一定的让步,在中日关系史上书写了悲壮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1917-1923年这一时期是苏维埃俄国由立国未稳到日趋巩固并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的时期.由于苏俄远东政策服从服务于苏俄的欧洲政策,所以随着苏俄国内情况和外部形势的变化,苏俄远东政策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很大的摇摆性和暂时性.它体现了"推进世界革命与维护俄国利益"这个困扰着苏俄外交政策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论瞿秋白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宣传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秋白认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苏俄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抄照搬书本,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应利用外资,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应重视发挥具备各种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专家的作用;革命和建设都要依靠农民;社会主义仍然有与官僚主义等旧社会残余作斗争的任务;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制度加上全国电气化。瞿秋白的宣传澄清了许多事实,使中国人民了解了社会主义苏俄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20.
葡萄牙通过走私贸易、派遣使臣、贿赂官员及发动战争等卑劣手段侵占了澳门。明政府为控制居澳葡人而设置关闸, 反而导致葡人划地自治。清初, 中国政府以禁海政策拒葡, 葡人则假意朝贡, 从中获取商利; 《管治澳门章程12 条》使中葡关系呈缓和之势。鸦片战争前, 虽然澳门领土争端纷起, 但澳门官吏均由中国政府所派, 并向中国政府交纳地租, 说明澳门主权属于中国。鸦片战争后, 葡人在澳门既屯兵又收税, 并取消了澳门向中国交纳地租的法令, 严重破坏了澳门领土与主权完整。以澳门为中介的华工贸易是葡萄牙侵占澳门造成的恶劣后果之一, 是欧美列强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血腥罪恶, 是中国近代史之一大屈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