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梧桐、凤凰、女皇3者的生态历史文化象征与浸润相融情况,指出梧桐蕴涵的女皇武则天历史文化的复合象征意义及其生态价值。从神学看,梧桐栖凤意象是借助于梧桐表现出来的神话传说;凤与龙并行,凤代表杰出女性,女皇武则天为凤凰化身,而作为神鸟的凤凰专栖于作为神树的梧桐树,梧桐象征女皇的龙生凤身。从佛学看,梧桐之所以具有中国佛教圣树意象是因为其与菩提树有许多相似之处,梧桐在历史上适应了当地气候,历代在佛教寺庙广泛种植因而代替了菩提树;凤凰也是佛鸟,女皇武则天为弥勒佛转世,梧桐象征着女皇佛身。从森林文化看,历代园林种植及诗文创作借助梧桐表现出具有主观情意的审美文化:梧桐的爱情喻象象征女皇武则天的人性情感;梧桐的孤高意象象征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王身;梧桐叶落秋至象征武则天去帝称后;桐凤高洁与梧桐的凄苦、悲伤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女皇武则天1 300多年来被人评说。同时,桐凤意象亦有其深刻的生态价值:在人的精神观念中,梧桐栖凤象征着人类的和谐文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加深森林文化方面的女皇文化研究,以桐凤为喻,可打造森林文化创意园区,创建森林文化城市。  相似文献   

2.
凤文化探源     
我们在广漠的时空中漫游七八千年,路遍华夏大地,乃知凤凰因原始先民崇鸟而生,由各民族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的碰撞融合而来,经道德升华而至.凤凰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它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上早就是名副其实的"国鸟".中华民族对凤凰的热爱,除龙之外,无它物能及.它和龙一样,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标志和精神象征.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凤、爱凤的民族,凤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涵.凤的形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时期的形象演变,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典型.凤文化的源头是原始先民对于神秘自然的崇拜,更重要的是凤文化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即对于我们的民族品格、思维模武及传统哲学思想带来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梧桐、凤凰、女皇3者的生态历史文化象征与浸润相融情况,指出梧桐蕴涵的女皇武则天历史文化的复合象征意义及其生态价值。从神学看,梧桐栖凤意象是借助于梧桐表现出来的神话传说;凤与龙并行,凤代表杰出女性,女皇武则天为凤凰化身,而作为神鸟的凤凰专栖于作为神树的梧桐树,梧桐象征女皇的龙生凤身。从佛学看,梧桐之所以具有中国佛教圣树意象是因为其与菩提树有许多相似之处,梧桐在历史上适应了当地气候,历代在佛教寺庙广泛种植因而代替了菩提树;凤凰也是佛鸟,女皇武则天为弥勒佛转世,梧桐象征着女皇佛身。从森林文化看,历代园林种植及诗文创作借助梧桐表现出具有主观情意的审美文化:梧桐的爱情喻象象征女皇武则天的人性情感;梧桐的孤高意象象征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王身;梧桐叶落秋至象征武则天去帝称后;桐凤高洁与梧桐的凄苦、悲伤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女皇武则天1?300多年来被人评说。同时,桐凤意象亦有其深刻的生态价值:在人的精神观念中,梧桐栖凤象征着人类的和谐文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加深森林文化方面的女皇文化研究,以桐凤为喻,可打造森林文化创意园区,创建森林文化城市。  相似文献   

4.
五陵少年和五陵原在唐代诗词中频繁出现,成为连接汉唐两代文化的一个纽带,也使唐诗中有着浓厚的五陵情结。汉唐两代都有开疆拓土的经历,且没有过多思想约束,这是五陵少年能够共同存在于汉唐两代文化中的重要原因。五陵原是唐代人反思历史的一个参照系,昔日辉煌的汉代五陵原在唐诗中总是带着忧伤的色调,成为与大唐气象相伴而生的一缕悲凉之气。五陵少年和五陵原是唐代文化中的两个象征符号,前者是唐代豪侠气概和自由精神的象征,后者则成为大唐盛世文化的悲凉底色。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文化形式的发展与演变都会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神话也不例外。汉代是神话发展的黄金时期,太一神话的确立、神性的消解、神话谶纬化是汉代神话的典型特色。  相似文献   

6.
汉唐治边方略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汉唐立国之初都制订了类似的安内和外的方略,且带有强烈的为我所用之目的。同时,根据当时政治、军事需要和少数民族自身的风俗特点,汉唐都采取了以夷治夷的方略。汉唐治边方略的相异点,主要表现为,唐代更能娴熟运用以夷制夷及以夷攻夷的方略,同时能根据区域的特点制定十分灵活的管理制度。在战略上,唐能根据地域特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进取方针。另外,汉代的治边方略失于僵硬,而唐代的治边方略则失于过度宽松。  相似文献   

7.
2015年西安唐代文化史学会学术沙龙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来自西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文博考古系统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隋唐长安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唐代碑志与唐代文化、汉唐文史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热烈讨论,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思想与主张。  相似文献   

8.
中华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于其总是能与时代的发展相合拍而不断演进。从北京奥运会传递圣火的“凤鸣和谐”起跑仪式,到上海“世博第一金”上翩然起舞的“凤凰来仪”,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凤凰呈现出令人惊艳的和谐之美。凤文化蕴含着道德和谐、两性和谐、风尚和谐、人才和谐等多种和谐因子,弘扬凤文化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汉画像收藏多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等地出土作品,品类丰富,以能表现当时社会风俗者尤为佳,颇不乏拓工、艺术兼美的精品和珍品。鲁迅对汉唐文化神往的背后隐含着他莫大的焦虑和罕见的激情。鲁迅对汉代石刻艺术的嗜爱主要表达了四种潜在诉求:对民族文化自信力的召唤、对庶民世界理想国的向往、对民间立场的执守、对历史真实的艺术追寻。   相似文献   

10.
从创作的文化背景来考察,唐代游侠诗主要表现为两大特点:一是游侠大量聚集于都城长安,这体现了长安都城文化对侠文化的包容;二是游侠与边塞战争的结合,这表现了侠文化对儒家文化的互补与回归;这些特点均体现了侠文化在唐代文化影响下表现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尔雅》《后汉书》等史料考证,中国的狮舞源于西域诸国的驯狮,通过朝贡,引入中原,并与中原“百戏”和“拟兽舞”等糅合,形成了中国狮子舞.狮子舞始于汉代,盛兴于唐代,清代宫廷乐中单设狮子舞——《番子乐》.唐代狮子舞的三种固定剧目《上云乐》《凉州乐》《太平乐》中,乐器(筚篥、揩羯鼓、鸡楼鼓等)和曲风、舞姿(胡旋舞)都有明显的“古西域”艺术元素.河南沈丘回族文狮舞,创始于元代,精髓源于汉唐西域“五方狮子舞”,又吸纳了中原南狮的风格,不断得到传承和创新完善.历经700多年,其舞姿、道具、技艺和乐器(大鼓、铜钹、别里子号)依旧存留着“古西域”风格的文化元素,是完美的中西合璧,充分彰显了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曾漫长的交融、演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凤秧歌”是山西省原平市西镇乡北贾村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历经300多年的兴衰演变至今仍活跃在民间舞台上.它不仅道具独特,表演时男角刚柔相济、洒脱大方,女角扭捏妩媚、颇具美感,在山西乃至全国独树一帜,而且特殊的产生背景和生存环境使得“凤秧歌”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舞蹈文化和民俗文化.通过对“凤秧歌”的文化特征进行分析论证,以期引起学人对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视,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3.
“冬无雪”是反映暖冬或气候干旱的典型现象。汉代记载较少,唐代明显增多,该变化一直被部分学者视为汉唐气候变迁的重要证据。但实际上,“冬无雪”记载的变化还与汉唐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天人感应灾异思想兴起的社会背景相关。尤其是西汉后期,宿麦的推广使“冬无雪”成为影响作物越冬的重要灾异现象。在天人感应思想下,“冬无雪”又沦为灾异天谴的外在形式,被赋予更多的政治意蕴、思想内涵与文化表征,并伴随史书记录灾异功能的强化而被逐渐重视。所以分析汉唐“冬无雪”等气象史料,应从气候变迁的单一视角,转向对史料所蕴含的历史问题、社会现象与文化内涵的多维解读,以重新认识其文本指向与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环塔里木地区的古代墓葬遗存直接反映本地区古代居民的日常信仰、经济生活、价值追求,直至对族群、国家的认同。从出土的汉唐墓葬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分析,汉晋时期对中原物质文化认同性较为明显,唐代时环塔里木墓葬文化不仅体现了对物质文化的认同,社会文化、制度文化、宗教信仰等也莫不如此。这种趋同性是由环塔里木地区绿洲社会的地理环境决定的,从历史的发展看,环塔里木绿洲社会或附属于中亚或附属于中原内地,几乎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化圈。尽管这一认同趋势在环塔里木各地并非一致,部分地区绿洲国家还多有反复,但汉唐时期整体上体现出环塔里木地区对中原文化和国家认同趋势的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15.
建鼓及建鼓舞均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建鼓中的楹木是神话传说中的神木——建木的象征性表现,建鼓因建木的神性而具有了"通天神道"的象征意义,建鼓舞体现的是古代丧葬习俗中的升天仪式。建鼓因为通天神性而成为古代的重要礼器,围绕建鼓开展的仪式——建鼓舞,因袭了建鼓的神性,具有祈祝、引导亡灵飞升天国的作用,表达了汉代人的升仙观念,是古代丧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丰富的汉代水井遗存显示出汉代水井文化的重要性。水井在汉代有诸多文化含义。首先,祭祀与追思,神格化的水井成为汉代人祭祀的对象并引申出追思名人水井的文化现象;其次,灵异与灾变,水井异常的情况常与时局相联系,令汉代人形成敬畏的心理认知体系;再次,死亡与恐惧,与水井有关的死亡生发出了危险与恐惧的文化意象;最后,闭塞与隐匿,水井的特殊结构衍生出闭塞与隐匿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17.
昝风华 《东方论坛》2008,(3):40-44,53
在汉代散文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风俗文化为其提供了大量新鲜丰富的养料。汉代风俗文化对于本时期散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风俗文化对汉代散文内容的丰富和功能的扩大具有重要意义;风俗文化对汉代散文的写人、叙事、说理艺术及其艺术风格有重要影响;作为风俗文化之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对汉代散文的风格及语言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文化交流融合的繁荣时期,不仅中原农耕民族的日常生活习惯、生产工艺与文学艺术、思想文化深受西北游牧文化影响,西北游牧文化也在中原农耕文化的巨大冲击下表现出强烈的汉化趋势,不同游牧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亦在悄然进行。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唐代主流话语人群对胡文化在中原的飞速传播持明显不同的接受态度,这是异质文化交流、转换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9.
铜马非马——中国旅游图形标志“马踏飞燕”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踏飞燕"是件属于东汉时期的出土文物,现被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人们往往从其具体形象上认定它是奔马和飞燕的造型.通过分析其历史背景,揭示出它是汉代崇龙文化的具体表现,也是汉代龙凤文化进入和谐的时代写照.其马不是马,而是马龙;飞燕也不是燕子,而是凤.将"马踏飞燕"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既体现了中国旅游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寓意着事业的龙马精神.  相似文献   

20.
宓妃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学形象之一,从战国屈原至汉代扬雄、张衡,经汉末建安的蔡邕、曹植的作品到唐代传奇,直至清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比较清晰的演变轨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中几个重要阶段的基本趋势,尤其是引导中国文学走向勇于表现自我、尊重个性之路的建安至唐代的文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