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新闻叙事:客观真实性与主观倾向性间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叙事是叙述者对新近发生的事件重塑的产物,新闻叙事不是事件“脉脉的自我显示”,而是叙述者通过叙事话语对原事件的“指称”和“命名”。叙述中,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要求与语言的主观性倾向相冲突:在对所叙之事的选择上,一方面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件的始末;另一方面,框限系列事件中的局部事件,以传达一定的价值理念。在叙述主体的介入上,新闻叙事一方面努力营造主体不在场的假象,另一方面,主体又以言者主语、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化的身份介入叙事,主宰叙事的进程。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要求与语言的主观性倾向决定了新闻叙事只能是在客观真实与主观倾向性之间博弈并寻求最佳平衡点。  相似文献   

2.
谁在叙事-试论新闻的叙述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是一种叙事 ,即向受众报告“新近发生的事实”。本文通过对新闻作品的分析 ,认为在新闻作品中 ,客观事实的叙述者并不完全等于写作新闻的记者 ,而是由记者和新闻事件中人物这两大类构成的 ;并进而总结出了 7种叙述主体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新闻策划”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策划”之我见董天策关键词:新闻策划报道策划事件策划公关新闻“新闻策划”是近年来令人注目而又引起争议的现象与问题。新闻界和学术界已就此发表了许多文章,并且围绕着新闻能不能策划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但是,由于论者往往根据各自的理解来使用“新闻策...  相似文献   

4.
记者"拟态公众"角色对新闻事件及其舆论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事件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记者“拟态公众”的角色定位,而新闻舆论的生成则又依托于新闻事件的构建。本文着重分析记者“拟态公众”角色对新闻事件及其舆论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近年来“新闻受众”地位提高的原因:其一,“新闻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受众最终决定了“新闻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其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对媒体的选择呈主动性,形成了“新闻消费自觉”的特殊心理;其三,关注受众心理选择,是新闻传播由“纯意识形态行为”转入“市场行为”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试论“传媒假事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丹尼尔·布尔斯廷提出的“假事件”概念的基础上,本文将由传媒公开策划并作为新闻进行报道的事件或公共关系活动称为“传媒假事件”。“传媒假事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消息来源和报道者的重合、隐藏的动机、导演事件、事件媒介化、暧昧的真实。从理论上厘清“传媒假事件”的面貌,有助于在这方面形成新闻工作的职业规范。  相似文献   

7.
解析“媒介事件”的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界使用频率较高的“媒介事件”、“伪事件”、“奇观”和“新闻策划”等概念的内涵及其使用进行学理的梳理和辨析,认为这些概念之间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可以从两种理论范式的角度来理解:(一)真实事件→媒介化→媒介事件;(二)媒介化的动机→导演事件→媒介化→媒介事件。  相似文献   

8.
《建国大业》与《建党伟业》是两部影响巨大的献礼影片,两部影片在历史事件选择与表达方面别具手眼,具有突破性。这种突破并非是一时兴起,而是指向了“民族认同”这一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9.
电影取材于新闻事件,使文化产业呈现出全新姿态,新闻事件改编电影赋予了电影文本更显著的时代属性,同时由于电影传导的再次传播,延长了事件原有生命周期,促进了媒介资源再开发。成功的改编不仅可使我国电影产业更具竞争力、减少“烂片”,也在媒体受众议程设置改变的同时使得原事件再发酵,引发再次传播,扩大原事件的影响力及传播效果,促进舆论监督,也促进新闻衍生经济效益的产生。新闻事件改编电影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它将推动新闻业与电影业在媒介融合发展方向上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评论一直是报纸媒体的重要内容。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新闻评论成了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时评热”的出现,更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重要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的本质,是新闻成了人文思想建设的重要资源。《长江日报》“圆桌”版在把新闻转化为人文思想资源的过程中,引导新闻受众充分开掘新闻的延伸意义,引导受众从一个个新闻事件中观察社会的脉搏,引导受众把新闻作为研究社会的一个窗口和视角,《长江日报》“圆桌”版也因此极大地提高了该报的“媒体思想力”,成为该报的一个品牌。  相似文献   

11.
民生新闻评论对弱势群体话语空间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随机性的简短评论,电视民生新闻评论以关注“民生”为宗旨,关心百姓的生存和生活状态,采取“主持”的方式来播报新闻,对新闻事件做出点评,由于这些特点,它往往被视为大众传媒时期普通民众话语权的代言人。民生新闻评论具有充分接近弱势群体的优势,但它在为这一群体构建公共空间时仍存在的几个常见问题,即:新闻点评只停留在事实的表象,不能真正为弱势群体的利益代言;对政府公务行为横加指责,评价不当;过分娱乐化,缺乏足够的社会公信力。想要真正为弱势群体搭建起话语空间,民生新闻评论还需要把握和调整好自己的视角,注重维护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切忌对公众事件进行娱乐化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新闻价值论     
一什么是新闻价值?判断新闻价值的标准、依据是什么?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首要问题。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凡是“对我有利”的新闻就是好新闻,它的价值就高。所谓“对我有利”的新闻,包括最新发生的“对我有利”的事件、观点和主张。而“我”,当然是指事件、主张的传播者、报道者,包括撰稿人,电台、电视台、报纸、刊物等新闻载体的主持者、主管者,  相似文献   

13.
“动词+非核心论元宾语”构式可以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鉴定。形式上,“动词+非核心论元宾语”由动词和实现为宾语的非核心论元名词两个构件组成。意义上,“动词+非核心论元宾语”有“选择及排除”和“强事件弱动作”的构式意义。“选择及排除”构式义的浮现是由于宾语往往来自于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语义场,语义场内成员互相对立的关系使“选择及排除”义得以浮现。“强事件弱动作”的构式义则是通过删略受事信息、添加事件背景信息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快”和“新”。相同的事物,由于观察点不同,选择的角度也就不同,常常报道各异。如何使新闻的内容新鲜、形式新颖、语言清新、底蕴深厚,不仅是新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受众对新闻的要求。所以,新闻工作者在着手采集每一篇稿件时,调整好报道的角度。  相似文献   

15.
林白水之死是中国新闻史的重大历史事件。从政治的层面来解读这个事件,权力对新闻进行强干涉的专制政体是新婚自由的最大敌人,但如将此事件转换为职业新闻人的个案来解读,以此审视中国近代报人的职业化困境,通过对林白水作为新闻人的职业生存状况的分析,会发现“不善经营”、“传统积淀”、“心理矛盾”是中国新闻专业主义难以产生的原因。林白水之死.是一个乱世文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2011年8月28日是新浪微博两周年的纪念日,其用户超过两亿。纵观新闻传播史,“新闻立媒”是一个普遍规律,1991年的海湾战争成就了CNN,2001年的“9·11”事件成就了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和中国香港的凤凰卫视。就新兴的网络媒体而言,“9·11”事件也让新浪网的新闻频道一举成名,  相似文献   

17.
“新闻事件策划”这个命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被提出以后,长期受到广泛争议和关注。在笔者的研究中,以一系列新闻事件策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为评判标准,主要关注成都市历时打造一年的文化名片“金沙”,以及作为媒体聚焦点的《金沙》音乐剧。在分析“金沙”成功的造势背后,揭示这条“金光闪闪”的文化产业链运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新闻和文学的分野与融合——新闻文学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文学”界定的是这样一类文体,它既有新闻体裁要素,又具备文学体裁特征,创作者以非凡的勇气和才华,将两种文体要素溶于一炉: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以文学创作的形式活泼,融汇感情,文字精彩之长,补新闻写作结构呆板,语言枯燥之短,典型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具有深刻思想性和普遍意义的现象和问题,使新闻价值的体现达到了最优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评论作为“报纸的旗帜”,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非典型肺炎事件报道中广东报纸刊发的新闻评论(主要是时事评论)的分析,并结合中国新闻传播史,探究新闻评论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前段时间,张雪峰在直播中“报新闻学打晕”的言论引发热议。后来,他为此专门解释不能简单将此事定义为“我不让考生报新闻学”,诸多无良自媒体断章取义,完全曲解了其本意。复盘这件事,笔者无意探讨“能不能报新闻学”——不同考生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而是想借自媒体的断章取义提醒学生朋友学会“明辨”。如今,在网络世界,自媒体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