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考察《夜雨寄北》“巴山”所指,须辨析唐诗中“巴山”“蜀山”用法及唐剑南东川之历史地理。《全唐诗》所涉“巴山”约三分之二指古巴地之山,约三分之一指川北之巴岭,即巴蜀经汉中往返关中所经大巴山脉西缘。但目前所知李商隐行迹,没有初秋由巴蜀经汉中返关中的记载,所以巴岭之说缺乏依据。今影响最大的“泛指东川(今四川东部)一带之山”说则误读了唐代地理,唐剑南东川辖区在今四川之中北部、中部、中南部、重庆西部而非“四川东部”,今四川东部中晚唐时属山南西道,今重庆东部属荆南。综合考察,唐诗中的“巴山”除少数指川北之巴岭外均非确指,而多用以区分巴、蜀、楚等地域与文化或羁留之地。但兼具“巴山”“夜雨”“秋池”,尤其是极易触发羁旅中诗情的“相思”题旨等诸要素集中之地、唐时李商隐任职的剑南东川所辖渝州之缙云山,仍最可能为李商隐创造文学典型的触发地或原型。  相似文献   

2.
诗歌作为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形式,其语言文字只是表层现象。从认知视角来看,具有共同认知机制的象似性和隐喻性不可避免地存在诗歌之中,并影响着诗歌中文字、意象、概念等的构建。基于Peirce的象似性理论及Lakoff等人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认知视角下象似性和隐喻性在建构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中的运作机制和功能。  相似文献   

3.
题目是"夜雨诗意",诗意何在? 我们大多数的课文都是有诗意的.琦君的《下雨天真好》,诗意在童年的回忆中,有自己调皮的故事,有自己亲爱的人物,有和雨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情感过程.  相似文献   

4.
就李商隐《夜雨寄北》论诗的语言结构倪素波诗是语言的艺术。而诗作为一种文体,它所含具的语言去素特征,却是一个需要辨析的课题。说诗是韵文,然而有脚韵、合平厌格律的未必一定是诗。说诗的语言要有形象性,其他文学语言乃至日常用语的某些生动表述何尝不具形象性,但...  相似文献   

5.
《锦瑟》是李商隐诗中最难解的作品之一。本文对李商隐的这篇作品做出自己的解读与评析,力求能够澄清历来对李商隐这首诗的解读分歧。解读的关键在于不纠缠于对作品背景的考证,而是着眼于作品的意象及其所传达出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新唐书>、<旧唐书>对李商隐评价歧异之处,主要表现为政治态度和创作成就两方面.对二者评价差异的原因进行剖析,可对李商隐在唐末五代和北宋的接受状况有更为客观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文学体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得益于跨文化交流的发展,所以培养出优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成为了近年来翻译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以《夜雨寄北》英译为例,收集200份翻译实证,与许渊冲先生译作进行分析对比,进而研究学生的翻译成果并探讨教学策略以促进改善诗歌翻译教学,培养更多合格的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8.
关于《周易》书名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主流看法是以“周”为代号,以“易”为“变易”。以“周”字“义取周普”者,亦多有支持者。对“易”为“变易”义的诠释又有许多不同路径,可以从许多不同的方面来导向“变易”说。这些诠释与看法存在不少问题,未必是《周易》书名命名之本意。  相似文献   

9.
10.
《夜雨秋灯录》是追慕《聊斋志异》的作品,二者都塑造出很多鲜明的女性形象。《夜雨秋灯录》中的女性形象是对《聊斋志异》的继承和发展,书中的女性更加贴近人情世态,并且具有更为自觉的主体意识。然而,书中大量出现的节妇、孝妇等形象则完全绕开了《聊斋志异》中的以情抗礼,而回到了纲常伦理的束缚之中,这是一种无奈的停滞。  相似文献   

11.
《南海寄归内法传》是唐代高僧义净西行求法归来后所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在义净在世或去世后不久即入藏,其刻本可以分为南方和北方两个系统。对其南北刻本异文进行研究,可以观察不同地域语言发展的平衡程度,透视不同地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域政治因素对语言影响的差异,鉴别版本的优劣,在汉语史研究及在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政治关系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渔的《闲情偶寄》堪称生活艺术大全。《闲情偶寄》中的设计,作者始终将功能作为第一考量,追求艺术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注重别出心裁的装饰所带来的情调和趣味,并且设计创新"好为矫异",不喜雷同,反映了作者独特的设计眼光和一些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设计思想理念,其思维观念对现代设计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环 《南都学坛》2006,26(4):79-80
关于《锦瑟》的主题历来众说纷坛,自宋元以来,尤以诗集总序说、政治寓意说两种说法为最。全面考察该诗,以上两种学说都不能概括出诗的主旨,用意向说来注释该诗相对来说更为贴切一点。  相似文献   

14.
赵吉士的《寄园寄所寄》中有许多有关徽州文化的内容,其中《倚杖寄》和《泛叶寄》两寄最能突出徽州文化的发展。《倚杖寄》中作者详细描述了徽州的山水文化、农业文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徽州山川秀美,吸引大量文人墨客前来观赏作诗;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只能种植茶、果鲜等经济作物,这就促使徽商的兴起和发展:同时徽州地区兴建大量的佛...  相似文献   

15.
李商隐诗歌的价值经由清代学者笺释而得到了全面开掘,这种现象并不是孤立产生的。在明清诗学史上,晚明胡震亨编纂的大型唐诗总集《唐音统签》对于清代李商隐诗学的深入推演具有先导作用。《唐音统签》的出版规划、笺释理论与笺释范例,为清人重估李商隐诗歌留下契机、开示门径,与清代李商隐诗学构成多方面的内在呼应,体现出承前启后之功。  相似文献   

16.
李商隐的《无题》诗把心绪描写作为创作的出发点,以表现心绪作为诗境的最高目标。此诗内容架构既有内核又具模糊性,画面序列的不规则和跳跃及多层次的组合效应等表现手法,强调了客体的主观化色彩。物象和多义用词,思辨性情感和哲理等重要因素使此诗最大限度地抒发了创作者的复杂心绪。此诗是以爱为核心、个人为主线的感伤心灵的自诉。  相似文献   

17.
明清美学是中国美学之集大成者,是中华古典美学的最后一次高峰。这一时期文化最突出的成就是小说创作。《红楼梦》则正是这一片丰美土地上滋生出来的一朵文学奇葩,它在小说构建上可能受到了《金瓶梅》的影响,但在美学思想方面则更多看到的是明清美学家,尤其是李渔的绰绰身影。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燕台》四首辞采繁艳,情致凄迷。从对前人评价的观照开始,以其修辞势态为考察基点,指出《燕台》四首具有明显的抒情特质;其意象之量化分析是理解其感性修辞的关键;其内在结构近乎循环的心灵结构;虚词的使用也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现力。此种阐释对理解义山诗的美学特质多有助益,亦给人以丰富多元的诗学启示和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9.
译者要把握好诗歌短小形式下的无穷意味,才能将诗歌之美传递开来。而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相加之和”,正是译者在理解原诗意味时应坚持的一个原则。文章对李商隐《无题》的三个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探究格式塔原理对诗歌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志清 《南都学坛》2012,32(5):49-54
李商隐的《九日》及其本事,让历代小说家、诗话家拿来说事,不断演绎生发。然而,此诗包括本事,则疑点甚多,不仅出处可疑,且内容不合常情,不谐诗理,甚至口吻失当,语意悖乱,怎么读怎么不像出自李商隐之手笔,倒像是令狐楚生前挚友刘禹锡之所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