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篇小说《九月的冰河》是作家薛涛的新作。这部小说通过对北方森林大河的自然景观描写,对边塞乡民古朴心理情感的叙事,传达出丰富深刻的生态哲思和生态审美。主人公小满是一个充满生命张力的儿童形象,作家强化小满性格中鲁莽但勇敢、执拗但坚韧、重情重义、不达目的不罢休等多侧面,体现了少年阳刚气概,令人振奋。薛涛从优质、进步的儿童观念出发,在真正意义上寻求和描写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平等尊重。  相似文献   

2.
刘勰论读者     
刘勰论读者秦元刘勰的《文心雕龙》以文体论和作家创作论为主,对作家和作品的分析及理论论述是这部巨著的核心,而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和鉴赏者在书中仅处次要地位。事实上,作品既是主体的创造活动的终点,同时又是读者欣赏活动的起点,文学活动的总过程是一个作家...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意识流作家乔依斯关于“作家非个人化”的美学思想及其创作实践。为了实现“作家非个人化”的美学理想,乔依斯还首创了“神话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神话作为一个隐喻的媒介使作家“超脱”于作品之外,同时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反讽的、超然的透视观点以审视现代人的生活。神话作为隐喻又给故事表层注入了深刻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尤利西斯》作品的分析,认为乔依斯作为一个现代派的先锋作家,是一个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作家,而不是国内评论界所说的“反传统”的作家。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死亡意识是他作品最重要的主题。在海明威的笔下展现了各种死亡的形式,但没有出现一个寿终正寝的主人公。通过对具体死亡体验的描写,表现了作家对死亡的抗争意识和超越死亡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蜀中才女薛涛人文风尚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不同时代的主体对文学的感悟,用个性化的文字所呈现的思考,铸就了不同时代的文学从业者在文 学史上的地位。薛涛,蜀中四才女之一,又是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集才华与大诗人双冠于一身。现今的薛涛研究中,无论是 诗人的个人生卒年、感情经历、身份考证研究,还是薛涛留给后世的诗歌文本解读,都是硕果累累。梳理与薛涛相关的文献,着 眼于因薛涛在蜀地而形成的旅游景点,呈现出薛涛墓、薛涛笺、薛涛井在不同时代文献中的常态与变化,剖析其“变”背后所隐 藏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论李贺诗的主体精神王佃启文学的主体性包括作家的主体性和作品的主体精神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品的主体精神,是作家主体意识在其作品中的投射;而作家的主体性主要是指作家在创作中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由性。或许是由于某种社会或政治的条框束缚太...  相似文献   

7.
关于艺术美论的基本构建,在接受美学出现以前是两项结构论:作家──作品;在接受美学出现以后是三项结构论:作家──作品──读者。而毛泽东按照他自己的审美追求,创立了一个多项结构论:人民(主导者)──作家──作品──人民(接受者)。这个结构的轴心是人民。首先作家必须与人民结合在一起,接受人民的教育,从人民生活中汲取营养;作家必须为人民服务;作品必须集中表现人民的艺术形象;作品必须为人民所接受,在作品被人民接受的前提下,发挥教育人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读者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中的具体作用入手,论述了文学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从来的文学创作都是为着一定的读者群众的,作家心中都有着“潜在的读者”,他们是作家创作过程中不执笔的合作者,又是文学创作活动的最后完成者。作家创造着读者,读者也创造着作家。而读者接受更是文学作品赖以生存的重要土壤,作品意义的生成,作品价值的衡定,审美效应的发生,都不可能离开读者的阅读消费而孤立绝缘地产生。所以人民是文学工作者的母亲。坚持“二为”方向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光荣职责!  相似文献   

9.
18世纪法国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卢梭,一生巅沛流离,充满痛苦,在他的作品中,虽然试图给人指出幸福之路,但他矛盾的人生及内心自我冲突,使读者看到其作品中的一些悖论。  相似文献   

10.
从文学类别的角度来说,英国作家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从单纯的宗教性文本到文学性作品,而这恰恰表明其独特的“审美意识形态”.以及多维的解读空间,让读者领悟到文学开放性的美。  相似文献   

11.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被认为是英国文坛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常被列入畅销书之列。在其作品中孩子的形象经常出现,但他笔下的孩子却不同于英国传统的成长小说中的孩子。本文以《时间中的孩子》为例,分析作品中的孩子形象,并发现其笔下儿童形象的独特一面。  相似文献   

12.
近二十年来,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作者的作用、文本的意义以及这两者同读者的关系一直备受欧美作家和批评家的关注,加拿大作家卡洛尔.希尔兹的小说《玛丽.斯旺》就是体现此类关注的典范之作。小说围绕女诗人玛丽.斯旺之死而展开,着重演绎了四个人物在诗人死后如何各自为营地以权威身份诠释和构建诗人的历史与作品。希尔兹在这部小说中阐释了作者、文本、读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作品诠释过程以及作品意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关系。在希尔兹看来,作者将创作意图化为文本后离场,文本因此而获得相对独立但却使歧义诠释和多义诠释成为可能,读者则围绕缺场的作者和自主的文本重新构建新文本,这一系列过程最终造就了一个新世界。  相似文献   

13.
《稻场笛声》《蓝飘带》《女孩的暖冬》和《随蒲公英一起飞的女孩》是薛涛20世纪90年代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几部短篇小说。作家以优雅流畅的文笔书写浪漫的情怀,唯美的忧伤和纯真的友情。丰富的想象力,幻想、故事与趣味的完美融合,凝练严谨的语言和飞扬的诗意充分展示了薛涛短篇小说的风致和韵味。  相似文献   

14.
秦文君是一个自我意识、童年情结很强的作家,新世纪以来的创作文体特色凸显,作家的童年在文本中多次闪现,显现了一位创作与人生交织的儿童文学作家的独特状况。以秦文君2000年以后的作品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和解放儿童的儿童文学观,充分挖掘作家本人和她的小说文本的精神世界,力图与秦文君的作品进行一次比较个人化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莺莺传》—《西厢记》(金·董解元)—《西厢记》(元·王实甫),这一流变过程也是读者(接受者)、作家、作品相互影响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以往对“西厢”的研究多囿于作家、作品而忽略了文学发展进程中的接受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起着积极能动作用的读者。没有读者参与的文学创作是不可想象的。通过读者这一媒介,“王西厢”才会完成它的再创作,才会取得如此成就。  相似文献   

16.
建国初年,保定籍作家曾经写出过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感染激励过千千万万读者。这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个奇异的现象。人们称这些作家为保定作家群。然而,保定作家群却在辉煌之后再也没有写出过新的作品,迅速从辉煌走向了衰落。人们习惯将此归于十年浩劫,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至于其它,几十年来,人们很少研究。本文从生活与艺术两个方面探讨了保定作家群衰落的原因,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保定作家群的衰落的关键原因是缺乏丰富的艺术想像力。他们实际上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作家。  相似文献   

17.
文学研究一般是以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为本体,而英美新批评派研究文学的侧重点则在于作品。细读是研究作品的方法之一,也是英美新批评派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其核心在于以文本为中心,用语义分析的方法解读文学作品,并强调文学作品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其每个部分都影响着整体,同时也接受整体的影响。本文以易安词中的《一剪梅》和《声声慢》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文本细读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18.
恐怖美学在近年来的儿童文学艺术建构中越发重要起来。而英国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就曾在1983年用其童话《女巫》向全世界的儿童们展示了一个恐怖的女巫世界,但恐怖之中总能让儿童读者找到安全感,因此"安全恐怖"策略也成了恐怖美学在童话当中运用的基本艺术策略。  相似文献   

19.
1945年,茅盾在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单行本初版后记中写道:“我得坦白自承:写到一半时,我已经完全明白,我是写失败了。失败在内容,也在形式。”(见《茅盾全集》四卷474页,以下引文未加注者均引于此书)。作为一个曾创作过《蚀》、《虹》和《子夜》,并在后期又写出《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优秀作品的伟大作家,何以在这里“写失败了”呢?在接受理论看来,作家从事写作,其目的是为了让读者阅读。而未能被读者接受的作品,其潜在功能及其文本价值就没有实现,作者的创作目的就没有达到,也就意味着作品的失败。我们不妨就…  相似文献   

20.
莫言是目前中国当代文坛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越南也受到了关注.近年来,莫言的许多代表性的作品都被翻译为越南语,其独特的风格不仅受到越南读者的欢迎,而且对越南青年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于莫言小说的研究也成为越南学术界的一个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