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所研究的是曹禺早期作品《日出》中反映的基督教精神 ,以八段引文分析作品思想。陈白露的悲剧是所有人类的悲剧 ,八段引文是阐释“日出”意义的积极因素。《日出》的思想内涵包含在八段引文中 ,它概括了《日出》的主题 ,交代了作品的题材、剧作者写《日出》的动机、所要表达的思想及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等。  相似文献   

2.
《娜娜》是19世纪法国文坛巨匠左拉的名篇;《日出》是20世纪中国戏剧大师曹禺的佳作。虽然两部作品产生于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时代,但是,它们所展现的社会历史画面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运用比较的方法,论述了两部作品所反映的真实而相似的社会生活,分析了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悲惨而相似的命运,揭示了两部作品所蕴含的深刻而相似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日出》结构艺术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出》的结构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印象派绘画技法、剧本前的引文、“损不足奉有余”的观念和契克夫戏剧创作的散文式结构法,共同构成《日出》结构的四个要素。其中后期印象派绘图的表现手法与《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内容构成《日出》剧本表层的刻板结构。散文式抒情要素与剧本前所引《圣经》中的语录,构成了作品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曹禺对现实生活的深切体验和理性思考与一些作家和作品所谓“潜在灵感型的创作心理定势”以及《日出》与《雷雨》的对比分析中,揭示了《日出》创作心理定势的第一个特色——深层的理性自觉和社会使命感;通过对《日出》的艺术分析,论证了其创作心理定势的第二个特色——作家对戏剧审美理想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5.
《日出》中的夯歌,其艺术价值是不应忽视的。曹禺本人就曾说过:“衷心希望有一位热忱的作曲家恳为代表《日出》内在神情的夯工们写一支震憾人心魄的歌曲”。这里的“写”当指谱曲,《日出》原作本身已经作好了夯歌。夯歌共有“小海号”和“轴号”两支曲子,作品中曾两次出现。这两首合唱歌曲不仅是壮美的插曲,而且是博大深厚的主题音乐,或明或暗,贯穿于剧情的始终。  相似文献   

6.
陈白露是集中体现《日出》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的重要人物,她的无可挽救的悲剧命运和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社会是紧密相联的。在日出之前,她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间。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她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她的死对于表现《日出》这部作品的巨大的社会意义有着怎样的作用?笔者试图对上述问题作一简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曹禺和老舍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回顾话剧艺术形式的发展,我们惊奇地发现,曹禺三十年代的《日出》和老舍五十年代的《茶馆》在戏剧结构方面相当地类似,而且恰恰又正是在戏剧结构上,对这两部作品的品评存在着不同意见。这种现象不能不引人深思,促进我们从理论上加以探讨。《日出》《茶馆》结构上突出的共同之处在于:没有贯穿全剧的中心情节事件,突破了戏剧通常的开端、发展、高潮、  相似文献   

8.
曹禺的剧作历来是影视改编的热点之一。在曹禺剧作的影视改编史上,《日出》的改编总体上比《雷雨》、《北京人》、《原野》的改编都更为成功。以《日出》的影视改编为个案,通过与曹禺其他作品的文本特性及其改编效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话剧改编为影视作品,原著的文本特性对这种改编有很明显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曹禺的戏剧作品《日出》为语料。从性别和功能两个角度对言语打断进行分类和分析,发现言语打断存在性别差异,女性言语打断总数多于男性。男性和女性实施的打断功能类型的分布不平衡;从具体文本出发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发现言语打断受权势地位和人物性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阐释《日出》的八段引文入手,深入探索老子哲学及基督教义对曹禺戏剧悲剧思想的启发与制约。指出:老子浊世观、基督教尘世意识触发和加深了《日出》的悲剧命运感,老子天道理想、基督教报应观念启示了《日出》悲剧正义感的象征——“日出”意象的形成和产生;《日出》的悲剧思想,在此基础上表现出对《雷雨》和希伯来文化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一、《雷雨》是曹禺创作的高峰曹禺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从1933年《雷雨》问世至今,已创作了10多部剧作。尽管《日出》、《原野》、《北京人》、《家》、《艳阳天》、《明朗的天》、《王昭君》都是中国现代戏剧创作的优秀篇什,无论主题的深刻、艺术的独创、语言的雕饰等都能标新立异、独树旗帜,不少篇章开中国戏剧创作的先河,但足以显示作家创作高峰艺术成就的只有《雷雨》。《雷雨》是曹禺创作的高峰。第一、深刻的历史主题作品通过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的夏杂关系和一天内发生的事变,反映了自光绪20年(1894)以后30年间中国社会复杂…  相似文献   

12.
契诃夫是一位在世界戏剧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其作品呈现出一种静态美。契诃夫的创作对以曹禺为代表的许多中国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曹禺通过借鉴契诃夫的写作手法,经过《雷雨》、《日出》的尝试,到《北京人》完成了自身风格转型,作品显现出一种静态美学特征。但曹禺也保持了自我的艺术风格,戏剧在平淡悠远中仍有内在的紧张感。  相似文献   

13.
对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解读都离不开其独特的历史语境。《大公报·文艺》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副刊,主编萧乾组织了由当时文学界著名作家、评论家参与的对《日出》的集体评论。曹禺也发表了《我如何写(日出)》,对这些评论进行回应。此次评论对于《日出》中“光明”与“希望”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刻的探讨。文章通过对此次集体评论的梳理,还原出《日出》主题形成及其批评的历史语境,为今天解读《日出》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在中央电视台为纪念中共建党80周年播出的两部长剧《日出东方》和《长征》里,观众都会看到黄薇扮演的年轻时代的邓颖超。黄薇,是不是和《夕阳红》栏目里那位观众喜爱的主持人同名?其实就是一个人,只不过她走出了娓娓而谈的演播室,投身到了动荡、艰难、大浪淘沙的革命洪流。 在《日出东方》里,黄薇扮演学生时期的邓颖超,大家闺秀的文静气  相似文献   

15.
《日出》、《雪国》都是诞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艺作品,虽然分别出自中日两位大家之手,其结构却都以悲剧而告终。但通过其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比较,可以发现两位作者的悲剧意识中蕴藏着丰富的不同内涵。《日出》描绘了曹禺青年时代对所处社会的一腔愤懑,通过道教经典和基督教义为读者展现了一线光明,而《雪国》则描绘了川端康成东方式佛禅虚无的思想,通过虚构的雪国展现了川端式的悲与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选取著名戏剧作品《日出》中的一个片段,运用话语分析理论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话轮转换等语用学理论来分析戏剧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说明语用学理论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戏剧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可以更准确地解读作品和人物。  相似文献   

17.
多丽丝·莱辛是学术界备受关注的作家,但是,学术界对其成长小说的研究却十分有限。成长小说是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中的重要一类,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对青少年成长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文章以《木施朗加老酋长》《草原日出》《穿过隧洞》等短篇小说为中心,着重探讨了莱辛成长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当我們回顾五四以来的話剧創作时,在許多优秀的剧作中间,有两部具有独特的光彩的剧作强烈地吸引着我们,这便是曹禺的《雷雨》和《日出》。多少年来,这两出戏不仅一直活在我国話剧舞台上,是五四以来优秀的剧目中上演次数最多的。而且在国外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在苏联、匈牙利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日本演出时,国外的朋友們給了它們极大的荣誉和很高的評价。《雷雨》、《日出》之所  相似文献   

19.
许子东以史的眼光综合考察了不同作家、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作品。他从作品的情节切入 ,发现了《日出》、《啼笑姻缘》、《沉香屑第一炉香》三部文学史意义大相径庭的作品的相似之处及不同之处 ,从中可看出他不同寻常的才情和学术思路。但有两点仍需商榷。第一 ,张爱玲的创作游离于当时的主流文学之外 ,客观效果上的确构成了对四十年代主流文坛的挑战 ,但就此便认为张爱玲在主观上受到了当时主流文学的“刺激”、“干扰”、“挑战” ,将自己置身于与主流文学的紧张对话关系之中 ,并以创作作出回应 ,这一观点是否妥当 ?第二 ,认为张爱玲作品中的男性更多一些“五四风采” ,并把忙于谈恋爱的花花公子解读为五四启蒙传统的继承者 ,这一观点是否牵强 ?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念奴娇·井冈山》和《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不是两首独立存在两篇作品,而是一篇作品初稿和修定稿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