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首先,从理论层面探讨通货膨胀因素对我国贸易平衡的影响。然后,通过构建模型,分析净出口与通货膨胀、实际有效汇率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并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VAR模型等计量方法,得出实证结果:通货膨胀水平和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都会使净出口量减少,也就是使贸易收支趋于平衡;货币供应量对我国贸易平衡并没有计量上的影响,但净出口的增加会使得货币供应量上升。最后,对维护我国贸易平衡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民间金融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理论探究了民间金融对中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作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选取全国地区性民间借贷综合利率指数作为民间金融的代理指标,建立VAR模型分析了民间金融对这些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民间金融在理论上能直接以及通过货币政策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而民间金融与货币政策的互动依赖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联系或正规金融的传导。从实证分析来看,民间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作用方式是先促进后抑制;同时民间金融也能显著影响通货膨胀,其利率升高会加剧通货膨胀;但是民间金融和货币政策无显著关系,这是由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没有起到传递作用以及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无明显的互动,由此表明民间金融并不能通过货币政策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民间金融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对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管控民间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全球节拍     
《经理人》2000,(11)
“油价泡沫”会爆破?在较短的时间里,国际油价如坐过山车,急速波动。使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得不发出警告.油价上升将会威胁明年全球经济,若油价高达每桶三十美元以上,全球经济增长会下降百分之零点三至百分之零点五。好在人们还能看到一点希望,权威人士预测:世界油价  相似文献   

4.
<正>受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及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在2008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伴随着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持续作用下,中国实体经济和物价水平受到了显著的影响。中国的CPI保持上涨的趋势。在这里我主要考察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货币供给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全球股市震荡,油价波动剧烈和经济的不确定性使得研究不同市场间的风险传导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综合评价现有研究的缺陷和既有改进方法的情况后,本文借鉴Diebold and Yilmaz (2012)的研究方法探索国际原油价格、美国经济不确定性和中国股市的波动溢出效应。本文选取1986年1月到2016年12月原油价格、美国经济不确定性指数和中国股票价格的月度数据,分别研究了静态波动溢出指数,动态波动溢出指数并做出了非线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变量国际油价解释了大部分的波动。方向性溢出指数是双向的和非对称的。在整个样本阶段系统的波动主要来自其他变量的冲击,变量国际油价的溢出效应占比重较大。变量国际油价、美国经济不确定性和中国股价对其他变量的波动溢出都存在非线性效应,前两者的正向变量的溢出效应较大,负向变量的溢出效应较小;后者的正向变量的溢出效应较小,负向变量的溢出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6.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2年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0.52%。2012年第三季度,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贬值1.41%,实际有效汇率贬值0.99%。期间央行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增强人民币波动的弹性,决定自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扩大至百分之一。汇率弹性的增大,增强了汇率对市场作用的敏感度,通过双边波动效果的增强以应对单边波动可能产生的套利风险。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越来越反映市场供需情况的变动,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得到了改善。本文通过以Girton-Roper模型为基础引入虚拟变量D对2001年1月至2012年11月数据进行回归后发现政策改变后模型中影响因素的作用改变,再分别对2001年1月至2005年7月以及2005年8月至2012年11月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出不同时期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改革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受国际物价水平的影响较大,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其不再受国际物价水平的影响,而且与国内市场利率产生了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这足以说明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大后,我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协整理论和VEC模型对国际石油期货价和我国物价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物价与国际石油期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我国物价对国际油价变化率不存在显著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短期波动亦是如此,即国际石油期货价波动对我国物价短期波动有影响,而我国物价波动对国际石油期货价的短期波动影响非常微弱。  相似文献   

8.
2012年以来,安倍晋三接棒日本历任首相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扩大规模以期对抗通货紧缩。中日经贸关系在我国的对外经贸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要保证我国对日的经贸安全就必须研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日贸易的影响及影响程度。论文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将中日贸易作为被解释变量,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前后的人民币对日元汇率和世界经济环境作为解释变量,并将中日政治关系作为虚拟变量使模型更符合实际,来研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具体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自1994年以来,中日贸易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但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单纯的经济政策不具有决定性影响,中日贸易的主题仍会是在摩擦与合作中增长。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当前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动情况,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14年1月国际石油价格(WTI)与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际油价变化对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存在显著的单项Granger因果关系,因此我国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实践中,应把石油价格因素考虑进来。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图表描述、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构建VAR模型,对我国1978~2010年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从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同向波动,且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具有明显滞后一期的负面影响。从格兰杰因果检验和VAR模型得出: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且当期经济增长与上期通货膨胀呈负相关关系,当期通过膨胀与上期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利率政策的有效性问题研究--兼论加息之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央行会不会加息?支持者和反对者看法各异,对加息政策的有效性各执一词。对于经济过热、投资和信贷扩张、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波动、货币总量扩张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等问题的不同判断,成为最终左右加息与否的重要因素。笔者利用中国1997年5月至2004年5月的月度数据对利率政策调整的有效性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表明:利率调整对于产量、物价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并不直接和明显,存在不同的时滞效应。利率对国内经济部门和国外经济部门、对资产价格和产品价格的影响存在不对称性,利率的综合效应很不确定。利率调整应该注意协调好国内效应和国际效应、资产价格效应和产品价格效应、即期效应和时滞效应、结构效应和综合效应的关系。总的说来,加息能够抑制经济过热的观点没有得到实证的有利支持,加息政策的有效性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本文构建两国开放经济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模型包括家庭、厂商、货币当局三个部门,采用贝叶斯估计方法对模型的动态参数进行估计,货币当局采用两种货币规则,一种是利率规则,另一种是货币供应量规则,分别在两种货币规则的情况下,实证分析中国货币政策对美国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两种货币规则下的中国货币政策对美国经济变量的溢出方向都是相同的,但是在溢出大小方面还是有差异的,中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的利率下降对美国利率的溢出明显大于在利率直接下调情况下对美国利率的溢出;中国货币供应量政策平滑性明显不如中国利率政策,中国在利率规则下对通货膨胀、产出、汇率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在货币供应量规则下的关注程度。因此,从中国货币政策的国内目标以及国际货币政策协调角度而言,泰勒规则比较适合中国当前的经济状况,能够在实现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国内目标的同时,降低对美国宏观经济变量的冲击。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如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深入研究了中国在1990-2013期间电力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电力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耗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但不存在电力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与此同时,VAR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滞后一期的电力消耗对当期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产生正向的作用,滞后一期的电力消耗促进当期的电力消耗,同时也促进当期经济增长和CO2排放量增加;经济增长的滞后期对当期电力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产生负向的作用,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滞后期对当期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基于此,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但正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描述的结论一样,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能源效率的提高,进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该发现对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和电力部门能源政策的制定都将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石油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国际油价波动这种外部冲击对经济可能产生各种影响。本文构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RBC(真实经济周期)模型,通过引入石油价格冲击和技术冲击,解释了中国实际经济波动的特征事实,并探讨了石油价格冲击对于中国实际经济波动的作用机制。相较于已有研究,该模型更好地模拟了中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特征。同时,研究发现,除贸易余额冲击外,石油价格冲击对经济也产生负向影响。因此,能源价格改革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防范石油价格波动对实际经济产生较大冲击。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马氏域变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我国宏观经济因素变动对股市的影响。宏观因素选取了工业增加值、消费、出口、通胀率、广义货币增速、利率以及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以反映实体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变动。本文首先利用马氏域变模型对所选变量不同时期所处状态进行识别,进而分析了各宏观经济变量周期与股市周期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各序列绝对离差建立马氏域变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利用其冲击响应函数研究各宏观经济因素波动对我国股市的影响。研究发现,A股收益率和各宏观经济变量变动都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在大多数时间里实体经济变动和股市波动保持了较好的协同性,股市周期略领先于实体经济周期;M2的快速增长往往伴随着股市的大幅上涨,但股市大幅上涨阶段并不与M2的快速增长相伴;利率调节对股市周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通货膨胀对股市收益率影响显著;实际汇率变化周期与股市收益率周期相协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货币政策理论出发,构建以稳定国际资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的“多目标”货币政策规则理论模型,并采用1998年1月至2019年11月的月度数据,建立开放经济下的TVP-SV-VAR模型,实证检验不同货币政策规则下货币供应冲击、利率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的时变与动态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时间阶段,货币政策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存在较强的时变特征。(2)等间隔脉冲响应表明,货币政策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短期影响效应要高于中长期,而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却存在一定滞后性和扩散性,且价格型规则更有利于熨平外部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的影响。(3)时点脉冲响应表明,利率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弱于货币供应冲击,且利率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回到稳态均衡的速度更快。总体来看,在调节国际资本流动和稳定人民币汇率的效果上,价格型规则优于数量型规则,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选择应逐步从数量型规则向价格型规则转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石油价格冲击的DSGE模型,基于经济波动风险的最小化,研究了石油价格冲击对中国货币供应机制的影响。在模型结构参数贝叶斯估计的基础上,通过货币政策前沿的比较分析,回答了中国货币供应机制是否应该对石油价格冲击做出反应以及应该如何反应的政策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当前的货币供应机制并没有对石油价格冲击做出显著的反应,但为了减小经济波动的风险,中国的货币供应机制在对产出增长和通货膨胀反应的同时,对石油价格冲击做出反应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次量化分析了我国原油期货与国际基准原油、上证指数以及人民币汇率之间的风险溢出关系。通过构建收益率和波动率的静态和动态网络,本文对我国原油期货与国内外市场之间的信息流向的强度、方向和动态性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发现,我国上市的原油期货与国际基准原油之间的信息关联密切,与股票市场以及汇率市场之间的关系相对较弱。同时,在构建的原油-股票-汇率系统中,我国原油期货处于信息的接收方,国际油价波动信息对我国原油期货市场存在明显的正向冲击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孙永波 《管理学报》2008,5(5):737-740
在分析影响战略性矿产资源价格的因素及其综合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其联动机制,进而以石油为例,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原油与成品油价格联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价格及总价格指数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石油在我国是非主要能源,原油及成品油价格变动对价格总水平影响不大,但因其替代性较弱,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压力较大,政府应以积极的政策组合化解石油价格的上涨对经济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