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今后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为了完成这个宏伟而艰巨的任务,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要弄清现代化的标志、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条件,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确定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和政策措施。下面我们想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方法论,也是人类和平发展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共二十大报告对中国模式与中国发展道路的概念综合与历史综合,是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模式与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西方主导的殖民化与全球化的世界体系进程中催生和展开的,是民族性与现代性复杂互动与动态结合的产物。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是对中国自身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总结与规范提炼,也是对西方现代化内含的冲突与征服基因的思想和制度批判。中国式现代化历经近现代的接力探索,从物质、制度、文化层面累积演进,经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新中国的建立而进入自身道路与体系的结构化发展阶段,对接中共二十大提出的民族复兴总目标。中国式现代化以和平发展价值观为基础与内核,是人类和平发展道路之制度性探索的典范。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明晰世界体系的霸权内涵与斗争性质,坚持和平发展的王道实践,与西方霸权和霸道展开道德和制度斗争。“一国两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与制度杠杆,是和平发展道路的典范制度,在新时代语境下可从国际法维权与国际调解院创设中进一步做出和平发展的制度性贡献。中共二十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时刻,也是人类和平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新起点与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带来了新选项与新希望。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新问题。这里,我只能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是近代尤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在这个当前世界的历史潮流面前 ,如何选择适合本国的社会发展模式 ,是许多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人民为了探寻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发展模式走过了漫长曲折的道路 ,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党领导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创造性探索 ,逐步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蓝图。一、新航向的开辟中国现代化只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是当代中国的历史选择。然而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没有经过充分工业化的…  相似文献   

5.
陈冬雪 《南方论刊》2023,(4):14-16+27
道路不能从天而降,只能脚踏实地走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百年、历千难、排万险,终寻得符合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这是一条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世界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这条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垄断,加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力量,提供了人类发展的崭新选择。  相似文献   

6.
中国价值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价值的载体,中国价值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精神内核或观念表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所以异质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价值与西方价值具有根本不同的价值旨趣。中国价值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与拓展中生成和发展,反过来又推动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不断开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也是一条价值之路——中国价值的创新发展之路。两者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才能不断推进中国价值的创新发展;只有坚定中国价值自信,才能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新境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1879年至1892年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的基督教会学校接受完整的西式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既是晚清中国较早全面认识西方现代文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重要先行者,亦是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卓越建构者。青年时期的孙中山深刻认识到,中国若要摆脱积弱积贫、民不聊生的困境,就必须步入现代化道路。1894年11月檀香山兴中会成立之前,是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形成之早期。宏阔而敏锐的世界眼光,触发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的萌芽;广博而丰富的西学知识,则成为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的源泉。孙中山早期中国现代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实现农业、教育、工业、经济等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方面,旨在通过“改良”与“革新”而达到“富国强兵”和“救国济民”。孙中山尽量汲取被视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开端的洋务运动失败之教训,紧密结合晚清中国之具体国情,致力于探寻谋求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想起点在何时?以什么论著为标志?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其思想起点应该比目前学术界的几种认定要更早些.以1933年的<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为标志,此后毛泽东在各个历史阶段上的论述,都以此为起点,并打上了这时思想的深重印痕.不仅如此,毛泽东这时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展望,还深深地影响了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论述.因此,毛泽东现代化思想起点时期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吸收借鉴世界现代化文明成果,扎根于中国实际,坚持独立自主探索得来的。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由被动转为主动,走出了一条通往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同于之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传统模式,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资本至上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拓展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徐坤 《人文杂志》2022,(3):13-20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其在遵循人类现代化一般发展规律的同时,又坚守中国本土立场,深刻扎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境况,彰显了深厚的哲学意蕴。第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主题,遵循了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同时又立足于中国特殊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展开“中国式”探索,实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之上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与方向,同时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始终以新的内涵彰显自身的生机活力,在方法论上体现了守正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坚守本土立场的基础上,又超越了单一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创造巨大民族性价值的同时,又呈现出强大的世界历史效应,充分凸显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付荣欣  郎旭 《南方论刊》2023,(1):34-35+92
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着一系列特殊的规定性。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以工农阶级的解放为起点,工农阶级的解放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奠定阶级基础、指引前进方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衍生出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未来指向于全人类未来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为世界各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价值指引和目标导向。  相似文献   

12.
周建超 《学术界》2022,(9):21-28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价值目标、内在规律、生存环境,以及世界历史条件下人类走向和平发展的历史通道,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行方向。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团结带领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它是一条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之路,既超越了以西方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模式,又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开创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多元化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和发展的理论魅力,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坚定走自己的现代化之路提供了新范式和行动的思想自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之路。它的成功开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端于近代中华民族苦难深重下被动卷入现代化历程的教训启示,印刻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现代化发展之路的艰难探索以及不断汲取借鉴人类现代化发展优秀成果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展示之中。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生成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历程、中国人民的幸福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一致,是融合近现代中国历史、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理论智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逻辑合一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破了西方“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的理论藩篱,致力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引领世界现代化发展走向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人类文明整体与民族国家深层融合的逻辑。  相似文献   

14.
付文军 《兰州学刊》2023,(11):15-2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世界谋大同的科学道路,对于这一道路的理论省察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合理性,以确证中国式现代化虽带有“中国特色”却并不独立于世界历史之外,而是响应时代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发展的科学现代化道路。唯物史观要求充分重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我们必须按照这一思路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史和建设史上的各项工作重点和实践方案,以深刻剖析各个时期具体举措的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实践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实事求是的“守正创新”之路,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在学理上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系列命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对“跨越论题”的雄辩证明,又是关于“历史合力论”的科学验证,还是“历史科学”的现实展开和“两个必然”的生动诠释。在迈向“第二个百年”伟大奋斗目标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是一个描述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总体性概念,它既是时间概念,一般指社会历史从“古代”经“中世纪”到“现代”的历史进程,也是理论概念,表征人类与传统告别、进入科技革命推动的工业社会的实践过程;现代性多用于有关现代化的评价,一般指对于现代化过程中造就的现代社会根本特征与表现形态的哲学反思和理论概括,大致包括对社会结构转型的阶段性特征、核心要素及其对新的文明秩序的追寻等共同内容,但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文化传统不同,现代性又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性特征。西方现代化的主要驱动力是资本,因而西方现代社会展现出的现代性特征是:生产方式全面“物化”、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相对独立性、共同体与个体的撕裂。中国式现代化则开创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呈现出的现代性特征是:领导核心与人民主体的统一、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统一、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中国版本。  相似文献   

16.
17.
王程 《河北学刊》2022,(5):61-69
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济文明机理,首先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经纬及其时代使命中发现它的特殊性内涵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范导。在此基础上,厘清经济理性与政治理性的关系,澄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对资本的激励与约束,指明资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三重限度。与此同时,通过反思传统“义利之辨”的核心程式切中中国精神的时代表达,在伦理方面形塑现代化的灵魂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表现为生成了人类经济文明新形态。它不仅开辟了具有自身特殊性的历史进步模式,更为世界其他文明通往现代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8.
话语蕴含着主体的价值观念,是传递主体观念的现实表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的新道路,集中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从哪里来的?这条道路的内涵是什么?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展现了中国的话语思想与理念,这为消解西方话语霸权、传播中国理念、提升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创造了条件与机会。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正在兴起的新技术革命热潮,已在我国引起强烈反响,越来越多的同志认识到:新技术革命对我国既是一个机会,又是一个挑战。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我们应当抓住时机,迎接挑战,利用新技术革命的成果来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但是,新技术革命到底向我国经济建设提出了哪些方面的挑战?它与我国四化建设有什么关系?怎样利用新技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主?这些都是我们在制订新技术发展战略时首先应当正确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现代化建设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表明中国要从新型城镇化初步完成后提升到更高层面的任务上来,要从重视第三产业提升到强调实体经济上来,挤去虚拟经济泡沫,重视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工业化,应坚持守正创新,不走剥削掠夺的发达国家之路;坚持独立自主,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走重军工争霸权轻民生之路;坚持艰苦奋斗,不走高税收高福利养懒汉之路。从发展路径来看,新型工业化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抓高科技创新产业,扶持并帮助其发展;建设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重实体经济发展,挤去虚拟经济中的泡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