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殖民拓荒时期的北美大陆,清教理想主义表现为移民的使命感与开拓精神。在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该思想趋向继而表现为乐观进取、追求个性解放的超验主义。20世纪后,爱默生式的乐观情绪和“西行寻梦”的清教理想,因其特有的局限性,逐渐让位于反映生存困惑的思想模式和文学题材。  相似文献   

2.
自然价值是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支点之一,也是生态伦理思潮中不同学派争论的焦点之一。对自然价值的不同理解、界定将直接影响到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建构。人类中心论生态伦理学是在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并不否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但强调人具有比其他非人类存在物更高的内在价值,坚持人的主导性地位,主张以维护人类自身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为价值尺度,对人类实践行为加以限制,人对自然负有间接性的义务。非人类中心主义学者以价值问题为环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价值中心论,主张将价值审视的目光扩展到非人类存在物。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又经历了动物权利论的自然价值观、生物中心论的自然价值观、生态中心论的自然价值观这一演变,逐渐将自然价价值从生命个体拓展到生态整体乃至整个大自然,从而为人类从更高的道德角度去关怀自然、保护环境提供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得出人类中心主义是个体论,而不是整体论,只有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是整体论,这实际上是把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人和作为生物学研究对象的人混为一谈。把哲学上所说的人和生物学中所说的人看成是同类。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的最终目的是整个生物界的协同进化,即包括人在内的整个生物界,当认识到环境危机是由人造成的时候,根据他们的生物学理论,为了维护整个生物界的协同进化,因此就必须削弱人的力量,即人的社会性,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进入自然中心主义,这不符合哲学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4.
在科学化、工业化迅速发展的20世纪,生态环境危机成为全球性的共识。与此相应,国内外学术界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伦理学两派观点的对峙。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当今的生态环境危机是因为个人主义、群体主义、国家(民族)主义的泛滥,恰恰背离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原则;科学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反过来生态环境危机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来治理。而生态伦理学则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会打破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导致环境恶化,二者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伦理学的观点都有着深刻的人性根源。人是自然又不仅仅是自然,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对立的一面,而生态伦理学则过于注重人与自然同一的一面。二者的尖锐对立表明,在当今生态环境危机面前,人类陷入了一个两难选择的境地  相似文献   

5.
清教主义思想对美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美国文学在清教主义思想的渗透和影响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在不同的时期,清教主义在美国文学中的影响和地位也各不相同。文章分析了清教主义思想在美国文学各个不同时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6.
生态中心主义是一种主张把伦理学视域扩展至大自然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思潮之一。以生态学与生态链相互联系为学科背景与论证依据,以实现整体主义生态价值观为主要诉求是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特质;在其规约与统摄下,生态中心主义主张拓宽道德关怀视域,即伦理关照从传统人与人之间扩至整个生态系统。大地伦理学、自然价值论、盖娅假说、深生态学分别从不同视角与层面阐述与揭示了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特质与道德旨趣。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美国生态诗歌是生态危机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诗歌体裁,与传统自然诗歌有着本质的区别。生态诗歌从生态整体主义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出发,全面关注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精神生态,其主题特征表现为强调生态整体观、批评人类中心主义、文明批判和生态预警,以及对人类家园意识或位置感等精神状况的深层关注。为此,梳理20世纪美国生态诗歌的主题特征,以期把握当代生态诗歌的思想脉络和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8.
文学生态中心主义主张,把以人为中心的文学研究拓展到整个生态环境,把从自然中抽取出来的傲慢、孤立的人的概念重新放归自然,研究人与生态整体系统中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此,其力荐生态文学中激进的“放弃的美学”,即放弃人的中心性、主体性,放弃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与自然的疏离感,赋予非人类世界主体性,这预示着未来人类以生态为中心的生存状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在哲学语境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基本话题,它构成了生态伦理学语境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背景和哲学基础。西方哲学语境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具有三种形式,即古代形式、近代形式和现代形式。以此为背景和基础,生态伦理学中分别具有了以第二种形式为背景和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似乎以第三种形式实质以第一种形式为基础的自然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是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诞生的学说,它若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以第三种形式为背景和基础因而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生态伦理学,并且有效彻底地解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那就必须真正接受第三种形式的启示,在自然中心主义的基础上有机融合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具有内在价值、比其它物种高贵。加拿大生态文学家法利·莫厄特的纪实小说家《与狼共度》揭示了人类的虚伪、粗暴、短视,以及对生态链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指出荒原狼具有爱心、真诚、智慧,能顺应自然规律,自觉维护生态平衡,作品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从人出发,而且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人出发来解决环境危机,较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是一大进步。但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是不完善的,它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人坚持到底,从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危机。所以要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人出发,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伦理学、价值论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12.
在哲学视阈下,"底线"是量变和质变的节点,"底线思维"是被动向主动的转化。传统工业文明在个人主义、物质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导下,出现了人的物质需求缺底线、人的伦理道德失底线和人类破坏自然无底线的突出问题。生态文明是一种具有底线思维的最新文明形式,在人类个体价值上坚持集体主义,反映了人作为群的动物的社会伦理底线;在人类价值追求内容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反映出人追求意义的精神底线;在人类的类价值上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统一,反映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智慧底线。坚持以底线思维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强社会制度设计,切实保障人的生存底线;调适个人价值目标,坚守人的社会道德底线;反省人与自然关系,守住生态环境底线。  相似文献   

13.
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给经济和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自然本身带来了巨大的破坏,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极大紊乱。这就促使人类不断地思索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近年来兴起的生态价值观是一种超越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新的价值观,它超越的是传统工业文明的价值理念,注入的是现代文明体系中的价值理念。能否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一个关键在于,是否承认自然本身有价值,是否能够充分肯定自然本身的价值。生态价值观在这个问题上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创立者、美国生态学家莱奥波尔德提出了“大地伦理学…  相似文献   

14.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的一个核心意象是“诗人—神父”.这个意象的塑造结合了欧洲传统文化中的“俄尔普斯诗人”的意象和清教主义,既保持了与传统和宗教的联系,又将清教主义发展成为一种自然的宗教观,将文学的地位提高到和神的启示、和圣经同等的地位,甚至更高;将诗人的地位提高到比神父更高,极大地减少了宗教对文学的束缚,激励了19世纪的美国文学创作,推动了美国新英格兰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流派,生态批评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生态批评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对“类中心主义”,主张“生态中心主义”和环境公平。其分支生态女性主义批判了“男权中心主义”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压迫;深层生态主义主张超越生态学作为科学这一事实达到“自我意识”和“地球智慧”深层次境界;文化生态主义认为生物多样性等环境问题必定会反映在语言与文学领域;印第安族裔生态文学的关注焦点从社会关系转移到了自然关系。生态文学代表作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丰富的生态思想,生态批评是人类为其所生存世界斗争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6.
大地伦理学是奥尔多·利奥波德创立的一种以整体主义为价值核心的环境伦理思想.该思想为人类拯救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伦理价值导向.其核心概念"土地共同体"改变了人在共同体中的地位,确立了伦理整体主义的最高原则,与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主义形成三级对立模式.考察大地伦理自身,亦存在自然主义的谬误、"环境法西斯主义"、反文明倾向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种以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为创造理念的生态文学。对自然的生态整体主义想象是其文学想象性的独特之处,具体体现在感知自然和塑造生态我两个方面。这种想象的实现要求作家能够从整体的角度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性,实现与自然的主体间交往。生态文学对自然的想象为文学创作带来一股绿色的清新空气,重新燃起人类的诗意栖居之梦。  相似文献   

18.
农业伦理学旨在探究农作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农业的应然状态,与发展相对成熟的环境伦理学相比,它具有不同的理论侧重点,可对环境伦理学作出补充甚至超越。表现为农业伦理学聚焦作为基本实践活动的农作,关注人与环境间的关系,对环保有直接性和主动性;农业伦理学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直接促进人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1990年代至今,文学批评界存在着重理论轻文本的现象。文学批评成了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说教,忽视了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作为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著作之一,《红字》被认为是清教主义伦理观的寓言,我们通过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重读这部美国文学经典,探讨小说所揭示的清教主义道德伦理观,并重构小说女主人公赫斯特·普林在当时的清教伦理环境中的伦理形象,最终可得出原罪-惩罚-救赎是清教主义伦理道德观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20.
超验主义生态文明观是美国超验主义思潮相关作家群的集体智慧,建构于人类对神、自然和人类自身相互关系的科学认识和人在宇宙中的科学地定位的基础之上,主张归顺自然的立世观;其核心体现于对自然智慧的肯定、对科技文明的解构、对唯发展主义的鞭笞以及对自然文明的崇信,坚信道法自然的知识观;最后落脚于人类的生态责任,确立了关爱自然的伦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