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90年,J·K·罗琳开始写一个11岁孤儿浑浑噩噩被带进魔法世界的故事,1997年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到2007年最后一本《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出版,其间相隔10年。2001年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上映,到此刻《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划下句点,又是10年。  相似文献   

2.
英国女作家罗琳所著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取得了巨大成功,带动了小说改编和创作的《哈利·波特》魔幻系列电影的全球热映,十年间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化消费,文章从小说与影片不同艺术门类的优势互补和支撑、双向互动以及电影艺术特有的放大效应切入,分析两者之间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共融(共荣)关系。  相似文献   

3.
运用数理批评的方法,分析论述了《哈利·波特》的叙事空间及空间的文化意义,并对杜贵晨先生提出的文学数理批评范围进行思考。认为,《哈利·波特》的第三空间融合物质与世俗的第一空间麻瓜世界和精神与神圣的第二空间魔法世界而成,却生发出超越麻瓜与魔法世界的三大文化意义:童话、文化寻根和英雄成长;在英雄成长这一核心意义层面又生发出死亡、爱与成长三大核心主题。《哈利·波特》多"三"的现象显示罗琳对数字"三"的崇尚超出现代人一般意义的数字崇拜而接近原始思维中的数字崇拜。因而,杜贵晨先生对数理批评可以用于全部文学的设想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哈利·波特》在中国的流行,其系列小说的翻译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结合勒菲弗尔和图里的翻译理论观点,从文化视角出发,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中译本进行描述性研究,可以发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文译本翻译直接程度较大,倾向源语规范;台湾皇冠出版社中文译本翻译直接程度较小,倾向目的语规范。这种差异符合不同的社会文化意识,也符合不同赞助人的利益和不同译者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5.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算不上一部伟大的电影,但它至少不是仅仅靠声效和感官来刺激观众"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第五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上映了,片子从德思礼一家的离去开始,演到哈利·波特降服伏地魔。年轻的魔法师(丹尼尔·雷德克利弗饰演)和伏地魔在全片高潮中的战斗预示着最后的结局。  相似文献   

6.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流行已经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产生于心理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不仅可用于对语言的解读,也可用于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知解读。基于图形—背景理论视角,对《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的动物意象进行解析,阐释小说叙事的匠心所在。  相似文献   

7.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流行已经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产生于心理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不仅可用于对语言的解读,也可用于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知解读。基于图形—背景理论视角,对《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的动物意象进行解析,阐释小说叙事的匠心所在。  相似文献   

8.
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欧美家喻户晓,尤以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最为成功,其译作在中国也广受好评,这与其译者是紧密相关的。以彻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译者在其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典型的策略进行分析,找寻其所遵循的翻译规范来探讨儿童文学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角度分析《哈利·波特》系列文本中权力的空间机制,揭示其隐匿的后现代空同叙事解构.文本中权力空间机制有两种方式——对群体的隔离和对个体的监视.权力通过空间隔离排斥魔法社会的弱势群体,保护优势群体,并强化自我群体意识;权力也通过空间监视个体,控制并规训未成年巫师的身体.该机制分析揭示了魔幻文本空间实际上充满了权力控制,权力与空间是《哈利·波特》中隐藏的后现代特性.  相似文献   

10.
"要是她不笑,我有可能把这些东西全部撇在一边。"说这话的是《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她说的"这些东西",正是《哈利·波特》这部现在走红全球的魔幻小说的一大摞文稿。  相似文献   

11.
几年来,《哈利·波特》在风行世界、好评如潮的同时,也受到了如禁止出版等不公正的待遇。其不公正的待遇与其小说或是童话的文体界定密切相关。从审美品格来区分,魔幻小说是小说,具有写实性;而童话具有非写实性。从人物形象塑造上区分,小说要求塑造典型人物、圆形人物;而童话偏于类型人物、扁形人物的塑造。考察《哈利·波特》的非写实性与人物形象的类型化特征,我们不难界定《哈利·波特》的文体本质为中国的童话,英国的FairyTale。  相似文献   

12.
通过比较《哈利·波特》和《格萨尔王全传》中灵魂外寄的现象,解读了灵魂外寄的形式、制作目的及其意义。在《哈利·波特》中,黑巫师为了长生不老,通过谋杀他人制作寄魂器,这被认为是最邪恶的魔法而遭到魔法部的严禁。《格萨尔王全传》中的灵魂外寄现象源于藏族的民间信仰,正义与非正义双方的任何人、任何部落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寄魂器,其多少与寄魂者身份的高低贵贱有关。  相似文献   

13.
编读     
亲爱的《云端》:在飞机上无意翻阅《云端》杂志,没想到带给我如此大的惊喜。本以为机上杂志就是只介绍有关航空的内容,厚厚的《云端》却有着浓重的人文精神,有思考、有立场,更难得的是隐藏在其中不张扬的小幽默感,令人觉得舒服。当我看到哈利·波特专题的时候,我的眼眶湿润了。《哈7》的完结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里面不仅有演员成长的点滴,也有我逝去的青春年华。依稀还记得哈利·波特第一部上映  相似文献   

14.
刘文 《可乐》2010,(1):39-39
正是十三四岁的年纪,穿着白色的校服坐在朝南的教室里,老师在黑板上写板书时,我们就把绿色书页的《哈利·波特》在教室里传来传去,压在抽屉下面,上面盖一本大开本的教材之类的书。  相似文献   

15.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英国当代女作家J.K.罗琳的成名作。运用列维-施特劳斯的神话分析理论发现:哈利和伏地魔分别以善和恶的方式寻找各自的存在感,两人寻找存在感的方式是二元对立的。两人相反的命运结局表明:只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找到存在感。从列维-施特劳斯的神话分析理论研究《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探讨当代人寻找存在感的主题,揭示了J.K.罗琳对当代人存在感的思考,拓宽了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哈利·波特的成长,哈迷们也成长起来。哈利·波特的故事结束了,哈迷们的故事还在继续……2007年7月21日清晨,子游出现在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门前,这一天他原本应该在就读的西安外国语大学参加专业课的期末考试,但是他做了一件疯狂的事——向学校申请缓考,乘火车赶来北京,参加《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英文原版首发式。  相似文献   

17.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代表作,是充满魔幻色彩的长篇小说。该系列小说自出版以来就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普遍喜爱和追捧。尽管被很多人定义为儿童文学作品,然而这一魔幻系列小说显然有着更深刻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从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开始,小说已经不仅仅是一部轻松的儿童小说了。在这部小说中.我们不难找到英国文...  相似文献   

18.
《哈利·波特》系列之所以成为超级畅销书,其编辑策划功不可没。中译本《哈利·波特》系列也不例外:在规划设计阶段,选题独特,组稿独到;在翻译稿的审读加工和装帧设计阶段,审稿严格,加工巧妙,装帧设计精美;在作品的复制传播和宣传营销阶段,首先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前期预热,然后利用各种营销手段进行促销,最后利用衍生产品开发销售促进图书主打产品的畅销。  相似文献   

19.
也许,哈利·波特不是改变世界电影的作品,但它悄然影响着这10年电影如火箭般迅速的变化格局。2001年魔法小子为9·11疗伤《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美国遭遇9·11恐怖事件后,首部企图恢复大众娱乐状态的一线商业片——灾难,让当时的美国观众瞬间忘记了暑期档的热闹,转而把更多的愿望投向了疗伤。10月的《今日美国》曾大肆抒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作文》2008,(8):22-23
风靡世界的《哈利·波特》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斥着巫师、幽灵和魔法的世界。但那个故事毕竟只发生在霍格华兹魔法学校里,与现实生活毫不相干。可是以下介绍的几个诡秘现象,却是真实的事件,发生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