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正文本和副文本共同建构译本的意义内涵。在翻译研究中,译本副文本是呈现译本、译者和当时社会语境的重要载体。《论语》英译本的副文本信息尚未得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即使涉及译者评论、序言等,也没有明确提及副文本概念。挖掘《论语》英译本副文本的历史价值、文本价值和史料学价值,形成系统的副文本理论,有助于《论语》英译研究的深化。辜鸿铭《论语》译本的副文本既能完成对读者的作品导读,又能折射当时历史语境下翻译目的功利性、翻译规范、以及译者的翻译方法、翻译心路历程等。因此,考察副文本可使副文本与译本、译者、文化语境、翻译规范等之间的张力得以显现。这种张力有助于获知译本生成的历史细节与译本接受的传播语境,也是论述译本的元话语的方法论,为深化译者、译本研究带来契机。  相似文献   

2.
副文本的合理运用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安乐哲在《道德经》译本中将其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研究发现:正文本翻译前,通过副文本阐述译者重译典籍的因由、目的、底本的选择以及哲学语境的建构;翻译中,阐明译者“中国式叙述”的翻译策略、语言和文化语境的建构以及读者服务意识;翻译后,再现道家哲学语境,并彰显译者的翻译惯习。译者发挥主体性利用副文本建构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多重语境,不仅使读者加深了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也为中国典籍的翻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沙博理是著名美裔华籍翻译家,其翻译的?水浒传?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英译本。本文系统地梳理了沙译?水浒传?的相关副文本内容,利用副文本的史料价值对沙博理译就?水浒?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过程进行审视,从而全面准确的解读其译者主体性。借此,本文希望丰富译者沙博理研究的维度,促进?水浒?沙译本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4.
副文本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围绕并伴随正文本,对正文本形成补充与强化,同时协调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基于杰拉德·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通过对《山海经》安妮·比勒尔英译本中具有代表性的副文本要素及其作用的研究表明,比勒尔译本的副文本在建构文化形象、彰显译者风格、促进译本接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成功于中国典籍外译实践而言,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教士《论语》译本与基督教意识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基督教意识形态在三个传教士《论语》译本中的具体体现,研究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均有必要作文本(翻译本身)与副文本(注释、序言、绪论等)的分疏。在翻译层面上,译者追求隐形而不可得,意识形态作为其诠释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约着译者对他者的理解,往往造成无意识的"误读"而非有意识的"操纵"。但在副文本中,译者则会正面现身,进行知识管理。  相似文献   

6.
副文本是翻译文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文章以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为基础,通过考察董乐山在各个时期译介的西方文学、历史和学术各领域著作译本的副文本,梳理和总结董乐山在翻译目的、翻译态度、翻译要求、翻译原则四个方面的翻译话语,以期深化对其翻译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活动得以完成的根本保证,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选取《孙子兵法》翟林奈译本和闵福德译本中的译例,从底本选择、体例编排、文本解读和翻译策略四个方面,试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历史、译者、翻译版本、翻译方法、国外传播、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以下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中外译者对毛泽东诗词文学性的态度;中外翻译的目的;集体翻译与个人翻译的差异;不同版本的"副文本"特征;"文革"期间,毛泽东著作对外译介"空前绝后",为何国外的毛泽东诗词译本基本上也集中出现在这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学界从各个方面对小说的成功译介进行了探讨,但是鲜有学者从副文本翻译角度探讨其对小说译介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序跋角度探讨副文本在小说翻译中的阐释性功能,运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说明序跋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诸多例证表明,译者对原作中副文本的翻译为读者提供了了解作者、作品、译者翻译目的和翻译思想的捷径。  相似文献   

10.
缩合是英语口语体典型的语言特征之一,这一现象在翻译文本是如何体现的?研究以葛浩文《呼兰河传》初译本和自我重译本为语料,对比两译本中的缩合现象,探究译者自我重译的特征。研究发现:重译本中缩合现象出现频率更高,形式更丰富,更贴近原创英语的特征和使用规范。重译中缩合形式使用频率升高与目标语规范和期待规范有一定关系,是目标语规范化与译者主体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译者自我重译呈现出明显的翻译规范化特征,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忠实”又“为读者考虑”的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11.
《孙子兵法》是我国军事文化之经典,代表了中国传统战略思想。钩沉该书翻译史是其翻译研究的基础,学界现有研究缺乏对最新外语译本的关照,应用型、研究型文本与外语译本未区分以及外译情况与重要译本的介绍过于简略,因此,全面梳理该书在非英语世界和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史具有必要性。《孙子兵法》翻译史有六大特点:其翻译是蔚为壮观的跨文化传播奇迹;外语译本问世之前,该书既已广为流传;其翻译与战争、国际关系等密不可分;译本类型与译者文化身份具有多样性;翻译史中多有转译现象,几种影响力大的译本多为后世译者所采用;中国人译本出现较早,但海外接受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从目的论视角,以《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的卢秋莹汉译本《我就是要挑战这世界》为例,在阐释翻译目的与译者主体性之间逻辑联系的基础上,探讨翻译目的和目标读者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重点研究译者如何应用归化策略以及转译、措辞、句式结构调整和虚词具体化等翻译方法,分析译者对源文本的解读和对译本的加工,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翻译目的和目标读者的需求,积极发挥主体性,翻译出优秀的译本,彰显译者的身份地位。  相似文献   

13.
使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对<霍小玉传>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了研究.使用语料库检索分析软件WordSmith,对两个英译本以及作为对比使用的英语本族语语料库中的平均词长、词汇密度和文本可读性等多方面数据做了统计和对比.同时,还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运用相关翻译理论对两个译本中的翻译实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两个译本译者在翻译风格上的特点.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实证性研究具有科学性,因此其研究结果可以为翻译批评提供可靠的依据,也可用于翻译教学和译者培训中.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选取朱自清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分别来自中国译者、西方译者和中西合作译者的三个译本为语料,利用语料库分析软件Simple Concordance Program 4.0和Textanz,从译本中的词汇变化量、句子长度、可读性,以及情感表现、比喻修辞翻译等方面入手,对三个译本的文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三个译本在词汇层面都是低密度文本,句子都在中句范围内,与原文质朴的语言风格吻合;但在情感词汇使用、比喻修辞翻译及可读性指数上,存在着一些区别。  相似文献   

15.
《论语》外译迄今走过了四百余年的历史,对其的评论研究也层出不穷。然而,以往的研究多以译本本身为对象,忽略了译者及读者。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论语》各种形态译本的译者及读者,译者就是传播者,读者就是受传者,《论语》译者在选择文本及翻译策略时受到"守门人"的操控,同时译者的可信度影响译本的接受,而读者选择性心理的多样性和历史性也是制约《论语》传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以译前分析为基础,对契诃夫的作品《胖子和瘦子》进行分析,对比多种译本,证明译前分析的必要性。译前分析可以使译者在翻译时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为译者提供文本接受者、文本类型、篇章结构等文本内部和外部信息,从而使译者在翻译时能够准确地采取相应翻译策略,保证译文的质量。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文本分析能力及话语分析能力,更有助于学生翻译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运用译者主体性理论对《呼啸山庄》的两个译本——杨苡和方平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揭示译者在翻译活动的全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的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译本序跋等方面,实现对原文的改写。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文本内的翻译实践、文本外序跋的撰写,不仅受到译入语的意识形态,诗学系统的制约与影响,同时受到译者主体性的操纵,这也是对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的修正与补充。  相似文献   

18.
翻译文学作为特殊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译者的诠释理解和语言转换后已经成为了相对独立于原作的个体,理应拥有相对独立的文学地位。翻译文学相对独立地位的确立有赖于译者相对独立地位的确立。译入语环境中译本和原作者是真实存在的,而原文本和译者成为附庸,这无疑是一个悖论。译者的主体差异和主观诠释决定了译本和原文本质上的不同,译者通过赋予译本新的意义来占有译本。本文旨在通过对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来论证翻译文学的相对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19.
副文本是指封面、标题、序言、前言、注释、后记等在文本中连接读者和正文,并起协调作用的中介性文本材料。译作的副文本可以体现出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观。作为译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副文本对于读者如何理解译文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副文本的研究能够揭示出原作未完全说明的东西,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翻译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文学翻译首先是一种审美过程,译者作为审美主体,对原作即审美客体的理解以及对译文读者审美心理的判识,共同奠定了译文的审美价值。以《德伯家的苔丝》两个中文译本作为研究个案,通过比较两个译本翻译风格与文本形式的差异,揭示文学翻译中比较美学与翻译实践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