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伊尼斯和麦克卢汉都将媒介历史分为口语、文字印刷和电力三个时期。伊尼斯认为,媒介从中完成时间到空间的偏向,帝国由稳定到扩张动荡而面临文明危机。麦克卢汉强调,人的感官系统由此从完整联觉走向延伸割裂,在“地球村”中重回声觉空间。二人的媒介历史分期观都秉持技术决定论,叛离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研究传统,具有结构主义、动态发展和人文色彩,对媒介发展设定模型使其相对忽视媒介和社会的互动关系。二人的理论相异点及原因表现在研究内容、考察视角、学术方法、理论风格、思想倾向五个方面。在学术影响上,共同唤醒对媒介本身的关注,为全球化进程输出早期理论,伊尼斯奠定媒介帝国主义研究基石,麦克卢汉开启后现代分析思潮大幕。 相似文献
2.
张广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3)
伊尼斯的传播理论提出了媒介影响文明的两重范畴:时间-空间偏向和口头-书面偏向。他认为,建立在传播基础上的比较政治视野比那些仅仅考虑生产或宗教关系的研究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个社会的兴衰。历史被占支配地位的媒介划分成不同的发展时期,这些媒介把信息记载和转化为一定的知识体系,而一定的知识体系又与既定政治社会的权力结构相匹配。媒介和社会的互动造成了传播的偏向,传播的偏向强烈地影响了该社会的文化定向。透过传播的偏向,我们不仅可以辨识文明的特性,还可以预断文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麦克卢汉在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道宽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麦克卢汉是媒介理论的泰斗。回顾 20年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内地学界的麦克卢汉研究。麦克卢汉数十万字的译著已经问世,数十篇评论密集刊出。中国的麦克卢汉研究不会太迟,因为全球范围的麦克卢汉热,也刚刚起步。 相似文献
4.
孟青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53-55
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在传播媒介研究史上引起很大争论。本文对其观点存在的合理性及其重要性做了初步论述,认为其观点对我们认识和研究传播媒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提出了他具有前瞻性的媒介观,强调媒介本身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今天,当互联网这一新媒介日益渗透于人类生活时,我们发现,新媒介的特点及带给人类的影响正好证实了麦克卢汉媒介观的预见性和合理性;同时,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也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光彩,指导着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和认识互联网这一新媒介. 相似文献
6.
别应龙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1-5
传统技术观认为,技术只是一种运载物质或信息的工具,它并不能决定或改变它所运载的东西。麦克卢汉认为,这种技术观遮蔽了技术的本质特征。他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思想,认为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改变远远大于技术所负载、传递给人们的具体信息内容;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发明或技术都是人类躯体的延伸或自我截除;并最早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即电子技术将被拼音字母和印刷术所分割的世界“重新部落化”,使世界成为了一个“地球村”。麦克卢汉从全新的角度揭示了人与技术的真实关系,拓展了技术研究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7.
e时代的先知--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大年 《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4):99-102
麦克卢汉是20世纪最伟大的媒介理论家之一。他提出的“地球村”、“媒介即讯息”、“冷、热媒介”、“媒介是人的延伸”等思想无不给人以震撼。随着时代的前进,赛博空间的到来,麦克卢汉的预言一个个成了现实。他的非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终于得到了认可。 相似文献
8.
李明伟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90-93
伊尼斯的传播研究与其政治经济学研究一脉相承,特别是受到凡勃伦及其创立的制度经济学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方法论的启发;加深对技术重要性的认识;提供了一些重要概念和命题。伊尼斯恰恰是在这些方面为媒介环境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麦克卢汉的遗产——超越现代思维定势的后现代思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道宽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4)
麦克卢汉是传播学的巨匠、先知和“圣人”。其著作《理解媒介》是传播学的经典,其中大多数的思想和术语,历经风雨而不衰。他提出的“重新部落化”就是今天时髦的后现代化,也就是超越现代思维的局限,亦即超越分析的、线性的、机械的思维,走向整合的思维。这是麦克卢汉最重要的遗产 相似文献
10.
麦克卢汉首创"地球村"的概念,他把地球村分为传统的地球村和赛博空间的地球村,地球村理论的确立是全球化思想的萌芽,对全球化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图从分析地球村理论来探讨麦克卢汉的全球化思想。 相似文献
11.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明伟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3-6
文章在对媒介环境学派整体分析的基础上,勾勒出了该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对传播媒介的静态分析;对媒介演化的动态分析;对媒介本身之社会历史影响的分析。每个方面又包括多个层次和维度。 相似文献
12.
郭淑娟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
从传播技术的视角对马克思和麦克卢汉的技术思想进行梳理,将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观点结合起来加以探讨。具体而言,从马克思和麦克卢汉所处不同时代的不同技术媒介背景着手,比较了二者对技术、媒介的不同考察角度,分析了二者对"技术或媒介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不同探讨,从而发现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微妙的一致之处,也对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进行了另一种阐释。 相似文献
13.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或任何技术都将改变人类活动的规模、进度或形态①Marshall McLuhan, Understanding Media, Die magischen Kanäle, 1968, pp.22.。在此意义上,麦克卢汉强调的是媒介本身的文化意义,而非媒介传达的内容。这为传统上认为媒介非中立的媒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事实上,媒介是对应于特定社会的文化模式的,因此此社会中的媒介的形成与分布也就不是偶然的。文章将首先具体探讨麦克卢汉此观点在当今世界的现实意义:面对跨越国家及社会制度的数字媒介全球化传播及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媒介化进程,媒介生态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接下来,作者尝试联系文化和公民来对当代数字媒介传递的信息作出解读。 相似文献
14.
辛雅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4-99
在英美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阶段十分重要。在这一阶段,批评不但摆脱了传统的印象式文学鉴赏形式,在文学内部被重新定义,而且逐渐被专业化和制度化,成为大学教育中的一门学科。这一过程中,瑞恰兹、克莱恩、兰色姆和弗莱几位批评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讨论这几位批评家是如何重新定义文学批评并使之适应大学教育,并最终使批评独立于其他学科的。 相似文献
15.
徐江红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4(1):99-101
中美两国的注册会计师职业作为一种中介力量都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两国对于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对中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范围、主体及内容进行比较,为完善我国的相关法规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美国教育技术博士论文看教育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京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3):106-108
本文通过对美国1992年至2001年教育技术博士论文的基本数据分析,探讨美国教育技术研究的前沿课题,认为教育技术发展方向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系统开发和设计基础上多学科整合的集成应用。 相似文献
17.
晏亮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52-54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颇具个性和复杂性的存在,孙犁显然受到过始终游离于中心和边缘之间的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影响。孙犁从坚守知识分子独立立场、热烈追求人道主义、深情眷念故土乡亲等三个方面接受和借鉴了肖洛霍夫的人生观和创作经验,进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8.
张智新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17-21
美国地方政府是由一般目的政府、特殊目的政府及准政府组织构成的互不隶属的“百衲被”式体系,其内部结构、功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一体系赖以形成并发展的政治哲学基础是人民主权原则、自主治理原则、司法调控原则、共同利益原则、政治和行政分离原则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地方政府的改革趋势主要体现在组织形式上的多样化导向、政府间关系的合作化导向、公共产品和服务对象上的顾客导向、纵向权力关系上的分权导向、内部管理上的企业化导向。无论在构建基础还是在改革取向上,美国地方政府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特别地方政府改革均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亮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3-19
英国汉学家魏理在翻译《楚辞.大招》时,因为追求译诗的文学性和可读性而没有兼顾到译文对原作的忠实,存在随意删改和任意发挥的问题,因此遭到著名汉学家翟理斯的批评,为此两人就《楚辞》翻译的方法和具体问题展开争论。这场争论为后来的翻译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为楚辞学在英国的崛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