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时代背景、历史定位和基本内容三个层面,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从抽象到具体等辩证思维方法,结合中国国情和现代法治理念,分析了树立和统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必要性,厘清和界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系的进步性,阐明和论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容的科学性。同时,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发展规律、体制特色和历史局限进行了理论解释,初步回答了人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编写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过程中提出的一些疑问,并对监督制约、基本人权、司法公正、司法独立和法律权威等观念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系中的定位以及它们分别与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阐述,突出了法治的理论与政策和实践的契合。  相似文献   

2.
张溪 《南方论刊》2008,(1):30-32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党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吸收古今中外法治文化,结合中国法治的实际情况,进行的理论创新,主要内容包括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3.
人治曾经是几千年中国政治文化的最高原则,随着满清泥足巨人的轰然倒塌,中国终于同这一传统决裂,选择了法治之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1949年以后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观念上再陷入治窠臼.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解放思想的大潮中,举国再次探索被妖魔化的法治的可欲性.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中国法治、人权和宪政理论的形成过程中,众多的政治学家、法学家从不同视角,对权利主体予以了阐释.无论是为了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还是为了弘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都离不开"人民"这个轴心概念..  相似文献   

5.
6.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司法机关,首先要树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司法理念。本文论述了法治理念的概念以及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司法为民”理念的内涵及其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如何实现“司法为民”理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现在用五句话概括和表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确有改进的空间。我们党对法治从排拒到接受的转变过程应该实事求是地记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中是否原本并无法治理念,法治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产物。目前对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涵之构成要素的具体解说多有不合理处,应该逐一改进。发展民主、保障人权、宪法至上、依法治国、公平正义、党的领导如果解说得好,一定能够有助于提升法律从业人员乃至广大公民的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在汲取中国传统法治营养,继承和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的智慧结晶的基础上,借鉴并吸收西方国家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现实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理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不仅为中国自主地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人类法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依托;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实现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利于建设法治中国、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一步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借鉴国际法治经验,但不照搬照抄。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综合转型以及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各领域的全方位导入,作为统领和表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法治发展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形成、发展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法治发展进程具有全面性与针对性、整体性与层次性、阶段性与大局性有机统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发展了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和诠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当由以下理念构成:即良法之治、宪法至上的理念;规范公权、保障人权的理念;依法行政、服务行政的理念;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法治意识作为一国公民的理性品质,构成法治国家的精神底蕴。它既是法律规范化的思想动力,又是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它不仅影响法律规范创制的质量,而且制约着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制度的全过程,从而决定制度建设的成败。法治意识作为法治国家的内在灵魂与精神支撑,不惟是一国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一国实现法治的重要标志。全面认识法治与法治意识,是实现法治国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至少可能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它必定会引发法律或司法的形式性与实质性关系之思,二是它可能会引发人们对法治发展的历史性与现实性之思,三是它可能会引起学界对法学学科的属性和法学教育之思.在此,笔者力图将这三种思考纳入一种整体历史视野之下. 一 首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必定会引起人们对于法律的形式性与实质性关系的思考.在这方面,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发布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纲要征求意见稿>(下文简称<纲要>)既表达了法治的实质性倾向,也警示要照顾到法律的形式性,防止走过头.一方面,在党和国家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建设法治天津的历史任务,提出了天津公民法治观念培养问题。在结合天津实际,分析法治天津公民法治观念的历史基础、社会基础和心理基础的基础上,提出公民法治观念的内容和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5.
依法执政已写入十七大党章,这是我党进一步加强民主建设、惩治腐败的宣言。针对目前我国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只有采取以德治国的多种措施,才能实现以法治国。因为,加强以德治国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法治是法律人的理想与要求,是法律职业得以存身的基本理念。法治命题是一种评价性命题,是在控制人的思维基础上规范人的行为。但由于法治的要求与社会、文化背景等存在着很多的联系,同时也与社会关系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冲突,因而对法治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从法律社会学的角度看,法治确实是与一个社会的现实情况相适应的。但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法治作为一种理想是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力量。所以要搞好法治建设,我们首先要回到法治的逻辑起点,搞清楚法治究竟是什么,然后才能发挥法治理念的批评行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