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萍  李文璐 《理论界》2013,(11):149-152
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作为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中一项重要的住房保障制度,在城镇住房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呈现产权式保障向租赁性保障过渡的趋势.本文分析梳理了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了问题存在的深层次根源,在对两种保障供应方式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理性面对住房保障制度的变迁,提出差别化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的思路,制定适合本地区发展实际的保障性住房政策.  相似文献   

2.
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是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一项基本任务.长期以来国家对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收效并不理想.因为,经济适用房制度本身就是一种与设计目标相悖的制度,真正的低收入者往往由于其社会关系资源、弄虚作假的条件、政策漏洞的研判能力等因素要严重低于非低收入者,所以在经济适用房的制度安排下容易出现"逆购买"现象,也就是真正中低收入者买不到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成了中高收入者的住房保障制度.我国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制度应该以廉租房为主,以各种补助形式为辅,坚决取消经济适用房制度.  相似文献   

3.
住房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有利于推动住房市场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与社会和谐.目前,我国住房保障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以租为主"的住房保障政策是可取之道."三元到四维"的住房保障体系要求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将公共租赁房与廉租房作为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主要方式,将限价房作为满足中等收入群体住房需求的主要手段,将住房公积金和住房信贷等方式作为实现高收入群体住房需求的主要措施,藉此以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  相似文献   

4.
论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必要性、当前定位及未来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对城镇住房保障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历史性的作用.但因其制度设计本身存在多方面的缺陷使得其难以支撑城镇住房保障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城镇住房保障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迫切要求对现行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进行改革,要求创新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和创新的方向是建立和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在当前,公共租赁住房应是新植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弥补现行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缺陷的,补位性质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可替代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未来,公共租赁住房则应是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核心和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5.
公共租赁住房是借助政策和立法支持,由政府或社会主体投资筹建,面向城镇住房困难群体的新型保障性住房,是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根本方式.我国于2009年首次提出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此后相关政策和法律规范才逐渐出台,而且多以应急性和纲领性的政策和法律文件为主.当前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正处于建设初期,在公共租赁住房土地供应、房源供给、资金来源、准入和退出制度以及监督管理制度等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我国应当整合现有住房保障政策及法规,尽快制定《住房保障法》,弥补我国当前缺乏住房保障基本法的不足,促进整个住房保障法律体系的完善.为配合公共租赁住房法律制度的实施,我国还应当进一步完善土地、税收、金融等配套法律法规,确保公共租赁住房土地供应、建设运营、后期服务等各环节都有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6.
为了配合住房市场化的改革,我国建立了以住房公积金、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为内容的住房保障制度.这一制度在保障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和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困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没有充分认识住房保障的非市场约束分配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是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一套住房保障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完善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加强住房保障制度的法制建设,建立严格的收入考评制度,制定科学的住房保障规划,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7.
德国社会住房法律制度是德国社会保障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贯彻德国《基本法》规定的社会国原则的重要体现.目前德国的社会住房的法律渊源主要是以联邦层级的《住房资助法》和《住房限定法》为主,并辅之以有关的条例.在法律关系上体现了主管机关、资助接受人和住房权利人的三方关系,并通过目的限定和价格限定制度予以保障资助目的的实现,在不取消私法自治和私有财产权的条件下完成必要的社会安全保障目的.  相似文献   

8.
楚道文 《兰州学刊》2013,(7):176-183
住房保障就是通过市场、社会、互助、家庭等各种方式满足社会成员的住房需求,保障社会成员的住房权利。基于这一认识,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由住房社会保障制度、住房自力保障制度、住房互助保障制度、住房家庭保障制度和住房其他保障制度共同构成。不同的构成部分,其制度目的、实施手段和实施内容都有不同。  相似文献   

9.
国外住房保障的基本模式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保障是国家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根据各自国情,建立了各具自身特色的住房保障制度。综观国外住房保障实践,可以归结为三大基本模式:公共住房制度、财政补贴制度、住房金融制度。研究并反思国外住房保障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建立和完善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转型期住房保障制度评析——社会公正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十年以来的建设和逐步完善,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住房公积金在内的住房保障体系。其主要不足表现为:公共财政投入不足,投资比例过小,保障性住房供需严重失衡;保障对象甄别制度设计滞后,保障效率低下,保障对象有些错位;政策监管严重缺位;住房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非预期的结果",政策预期效果大打折扣。原因归纳为四个层面:理念层面、法律效力层面、制度实施层面和社会阶层结构层面。应该构建一个公正、合理、有效且可行的住房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保障性住房社会管理能力方面的短板,削弱了保障性住房工作的实效性。应当通过良好的制度设计,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居民多方面的积极性,合理安排政府各部门的职权,利用购买公共服务等多种方式,完善在住房保障的信息管理、准入退出、监控制度等方面的社会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2.
住房保障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几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对住房保障的认识和建设,而在此过程中,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住房保障发展历程和相关建设经验非常必要。二战后英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变化历程便充分印证了住房保障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并揭示出了住房保障建设中可能会出现的政府责任偏差和路径依赖的问题。通过对英国住房保障政策制度演变的总结与归纳,可以对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完善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西方住宅消费保障制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住房消费保障制度是对市场化住房分配机制的必要补充 ,也是国家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国家住房资源配置中 ,政府和市场分别发挥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兼顾。从西方住宅消费保障的演变发展规律看 ,西方住宅消费保障政策既基于公平的角度产生 ,又基于效率的需要而发展。本文从社会公平、社会效率、经济效率三个角度研究了西方住宅消费保障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过程 ,得出了完善我国住宅消费保障制度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城市社会,住房是影响社会分层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渐进式改革的背景下,单位制度与住房制度产生交互作用,导致住房产权的获得既有单位因素,又有市场因素.住房产权的获得方式不但影响到家庭的经济利益,而且还会通过居住隔离、子女教育和就业分化产生系列衍生效应,导致阶层的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15.
福利政治蕴含着福利资源配置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权力关系,通过在社会结构框架中的实践呈现出来.以往我国反映这种权力关系和结构特性的是单位制度.目前,单位制度对城市社会的影响逐渐减弱,但并未完全消失,因此呈现出“后单位社会”的特性.“后单位社会”的住房保障中新旧体制和新旧结构性因素并存,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权力关系处于动态建构的状态.政府在联合社会力量推进住房保障的过程中,产生了体制复归和体制创新两种后果,这两种效果是当下社会福利政治的独特表现,应予以辩证理解和科学把握.“后单位社会”福利政治的目标首先是社会成员具有表达并实现权利的组织载体,其次是社会组织在福利资源配置中处于平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住房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有利于推动住房市场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与社会和谐。目前,我国住房保障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本文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元到四维"的住房保障体系思路,为构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作了初步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7.
张锦洪 《兰州学刊》2010,(1):127-129
城市住房制度改革20年以来,住房制度改革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对改革质疑之声不断,政府对原来的制度设计也作出了修正,住房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为了克服定量研究不足的缺陷,为进一步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文章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具体分析了住房制度改革的各项措施在改善中低住房水平中的边际效应。研究表明,购买商品房等市场化改革措施的边际效应明显,而购买经济适用房和租赁公有住房等非市场化改革措施的效应近似于0。因此,未来的改革应该继续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同时辅以政府的住房保障。  相似文献   

18.
利用住房公积金存量资金建造公共租赁住房,有利于解决无法享受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群体的居住问题,保障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权利,缓解社会矛盾和政府在实现"住有所居"方面的压力。利用住房公积金建造公共租赁住房,首先应当解决制度保障、明确产权及属性、资金风险控制、信息透明度等问题,同时应当明确所建造的租赁住房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进行日常管理,收益应先行冲抵建房资金成本,风险可控。利用公积金建设公共租赁房,利国利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李泠烨 《兰州学刊》2014,(11):101-108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明确征收住宅时应优先给予住房保障的原则,并将具体办法的制定权给予省、自治区或直辖市。通过对22个省份的规范分析,可得出住宅征收中住房保障可分为优先权模式和增设保障类型模式,所增设的保障类型是现有住房保障方式外另一种特殊的重要的住房保障类型。上海市的居住困难户保障补贴制度是其中代表。通过整理分析上海市居住困难户保障的条件及在各征收补偿方案中体现的裁量标准,并与一般住房保障规范的条件比较,可发现实践中保障对象放宽,不以实际居住困难而以未从国家取得住房福利为标准,并不审查是否有自行取得适居住房能力,申请人资格被主要限定在房屋的财产权利人的现象。这表明该制度承担了经济利益分配的实际功能,偏离了一般住房保障的生存权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20.
住房制度变迁经历了住房福利模式阶段、住房福利模式向住房货币化推进的阶段、社会转型新时期的城市住房制度阶段.伴随着我国整体社会机构、身份结构、个体价值观等方面的转换或改变,不同住房制度阶段的住房差异和住房属性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住房市场化的推进,住房的投资属性逐渐凸显,居住属性受到严重挤压.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发挥住房保障的兜底功能,住房居住属性开始回归.住房属性的演变进程表明党和政府为打造公平的住房格局、增进民生福祉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牢牢把握住房的居住属性,正确引导公众的住房消费观念,探索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