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樊国忠 《理论界》2005,3(1):7-9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课题.作者通过对党在革命时期的领导过程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执政过程的深入考究,认为党的内在素质在党的执政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国情出发,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首要任务是努力提高党的内在素质.这对党实现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以"三个代表"思想构建执政党理论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执政党理论新体系,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主线,以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实践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根本,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目标,以永葆党的先进性为标准,构建执政党理论新体系的内容,包括执政地位、执政精神、执政资源、执政文明、执政效率、执政人才等21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局部执政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中共的执政经验主要有:坚持执政为民,真心真意为群众谋利益;注重经济建设,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物质基础;建立民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坚持从严治党,对腐败分子绝不手软.中共在中央苏区时期局部执政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叶利钦执政时期,民主社会主义力量弱小且分散,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十分微弱.普京对俄罗斯政党政治的重新设计,推动了其执政时期民主社会主义力量的整合.戈尔巴乔夫亲自主导的俄罗斯民主社会主义阵营的联合行动以失败而告终."公正俄罗斯"党的崛起为俄罗斯民主社会主义带来一丝曙光.当前,"公正俄罗斯"党大有超过俄罗斯共产党之势,但在短期内无法挑战"统一俄罗斯"党.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在整个社会中处于领导地位。党的领导要通过党的执政来体现,党的领导是否坚强、科学、有效,主要体现在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弱上。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取得执政地位以后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而且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四个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能力建设事关执政党执政地位的稳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至关重要。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决策水平、完善监督机制、提高党的适应能力等四个方面入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党建华  孙鹤 《理论界》2006,16(2):235-236
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的执政经验告诉我们,党只有在执政的地位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要求,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满足需要和公平满足需要的可能。执政能力是党统领全局的能力,是党不断巩固执政地位、呈现自身生命力的能力。新的历史时期,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提高执政能力是党能否长远处于执政地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新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燕 《理论界》2009,(1):57-59
枪杆子政权与依法执政有根本区别,这种区别是执政党执政方式的根本转变.其根本转变本应在党的八大以后的一定时间里完成,但是"文化大革命"影响了这种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执政方式转变的转折点.党的十四大以来为执政方式的转变和依法执政框架的构筑做了准备,党的十六大以来依法执政理论初步形成体系,党的十七大是依法执政理论基本完善的标志.自此,有中国特色的依法执政理论成功地指导了执政党的执政实践,成功地领导中国抢占了世界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厉有国 《江汉论坛》2007,2(10):88-91
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一直反对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执政方式,其执政方式指导思想是十分鲜明的、一惯的.但由于受经济体制、政治事件、理论准备、历史的惯性、苏联共产党执政方式等的影响,"一五计划"时期党在执政方式指导思想上开始发生变化,逐步形成以党代政的指导思想.这一变化导致权力高度集中,弱化了国家政权建设,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对党的执政能力和自身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后,国内外情况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1]把法制保障提升到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更高层面,既标志着我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反映了我党对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新要求、新思路.对依法执政的相关问题进行认真探讨,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中央着眼于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集中一段时间和精力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时期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其精神内涵丰富而深刻。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其价值体现在党的执政伦理建设方面有以下几点:一是对党执政理念的引导,有利于实现执政目标的"善"价值;二是对党的执政制度伦理的影响,有利于实现执政手段的"善"价值;三是对党员干部道德人格的影响,有利于实现执政主体的"善"境界。要实现井冈山精神的当代价值,应该在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手段、执政主体三方面所构成的执政伦理建设体系中充分挖掘其内含的伦理价值资源,使井冈山精神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自信、自觉、自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为例,探讨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下,高度重视党风建设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局部执政时期,为了巩固新民主主义政权,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政权运作、政府组成、法制法规三大方面对中共的执政方式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长期探索。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权建立后,毛泽东就提出要以国民党为戒,避免采取直接指挥政权的方式;1942年中共开始建立间接指挥政权的机制;抗战期间,中共开始建立民主执政的政治体制,1940年7月确立的"三三制"支持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更是党的执政方式民主化的集中表现。遵义会议之后,中共又纠正了工农民主政权时期"唯成分论"和"唯功绩论"的错误,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立法方针,明确规定党不干涉司法,让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这是我党在局部执政时期探索执政方式法制化的具体表现。上述诸举措为中共局部执政时期的民主执政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二战以来,德国社会民主党分别在1969和1998年取得执政地位,治国理政长达20多年.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社民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执政理论的与时俱进、执政政策的应时而变和政党建设的适时转型.这些经验对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党中央以其高度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忧患意识面对新阶段的政绩困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模式造就的执政地位合法性最重要的经济基础本身具有短暂性和流变性等局限,加上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建设等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面临着巨大挑战.鉴于此,构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合法性多元基础,加强"包容性"政党建设,不仅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要求,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科学论坛》2004,(18):124-126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命题,这是我们党在建党理论上的一个创新.如何用"与时俱进"的观点,研究和探讨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于深入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么样建党"的问题,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更好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因素.能否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有新的突破,检验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关乎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着党如何领导推进农村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行思考,从振兴农村经济、推进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造和谐社会和加强基层党建诸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农村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人权为目标的民主化、法治化和制度化的系统过程。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宪政建设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即苏维埃时期宪政建设和抗战时期根据地宪政建设。宪政建设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素质,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确立党的执政权威。党推进宪政建设的具体路径主要有:确立宪法和人大的权威地位;正确处理党政关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经济,培养中间阶层;广泛进行民主启蒙,培养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