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当代视觉文化缘起及本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一种历史的目光,从根本的形而上层面考察当代视觉文化与人类世界的内在深层关联,从而理解视觉文化之本质:当代视觉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的一种必然的命运,其根本动力是人类通过视看将时间空间化从而降服时间、超越自身生存有限性的精神意向.这种植根于人性深处的视觉精神在遭遇后现代空间性体验氛围后推动视觉媒介技术发展,造就了当代蔚为壮观的视觉文化景观.人类将世界转化成视觉图像加以把握,从本质上说是人直观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对象化活动形态的体现.图像世界的存在和发展可以归结为一种世界对象化价值运动,其根本意义在于伦理价值,即确证人的力量、满足人对于主体的梦想.  相似文献   

2.
视觉文化的崛起改变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地形图,文化的广泛视觉化也在悄悄地改变文化自身的规则。可视性成为文化的显性原则,因此,对视觉文化的基本构成单元的讨论必然指向形象。形象作为视觉文化最基本的元素,决定了视觉文化的总体面貌,形象的构成原理也就是视觉文化的运作规则。形象本体的考量乃审视视觉文化的重要视角,形象分类为图像、影像和景象三种形态,触及视觉文化中形象运作的不同层面;形象的主题类型学分析聚焦于形象类型,类型的概括有助于揭示形象如何生产意义乃至意识形态;形象作为视觉对象,与视觉性和表征密不可分,其关系解析打通了理解视觉的社会建构和社会的视觉建构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消费社会,图像的视觉扩张与现代媒介成长是同步的,图像作为媒介在信息传播网络中逐步向人们敞开,然而图像自身的真实意义却是被遮蔽的.现代媒介技术革命助长了人们对图像与符号设计的消费欲望,视觉文化也藉此完成了其自身的历史转向,在这一转向之中,图像是媒介信息传播的关键,并在消费视野中显示出其前所未有的张力.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的转向”的呼声中,视觉文化研究的兴起是一个颇为值得关注的趋向。作为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层面,视觉文化的种种现象正在进入我们的视野,引起理论的思考和学理性的探讨。从逻辑层面说,视觉文化是一种图像的文化,它的相对概念是一种话语的文化;从历史的层面看,视觉文化和当代传媒的发展以及消费社会的趋向关系密切。所以,对视觉文化的研究必然涉及到当代文化转向的诸多方面。   本专题各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视觉文化问题,视觉意识形态、文化传播的媒介、图像文化的叙事方式、数字化的图像消费、语像和视像的差异等问题,被作者强调出来。这些问题远不是视觉文化的全部,作为一种常识,它们只是视觉文化理论思考的若干有代表性的层面而已。   晚近文化研究中对视觉问题的关注决非空穴来风,它反映出理论思考对文化变迁的敏感。海德格尔早在三十年代就指出“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他认为,世界图像时代不是指关于世界的一幅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这现代之本质”。如何看待这一论断 ?就让我们把这些讨论作为起点,从视觉文化的路径进入“现代之本质”吧 !  相似文献   

5.
传媒对于当代文化的塑形,不仅表现为它以自己的独特优势把自身因素不断植入社会文化机体之中,还表现为对已有的社会各个文化因素的结构性整合.传媒文化力,不仅表现在其为文化建构一个全景式的展示平台,它还是各种文化以一定形式和质素进行展示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把关者,传媒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媒化".传媒不仅仅是文化的容器,传媒的存在形式对文化的性质、内容以及表现方式等方面常常具有建构功能.消费社会的语境为传媒文化力的生成创造了可能,传媒技术的发展为传媒文化力的生成提供了条件.其所建构的丰富奇特的文化景观,已经超出了人类已有的文化经验,不断催生新的文化想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媒作为现代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整合力量,日益释放出巨大的话语能量,并且演绎出一个又一个文化奇观.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司法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在中国本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一种司法形态.这种司法形态因与外界完全隔绝而呈现出独特的伦理特质,这些特质的生成主要受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形态和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对这种伦理性特质及其形成机理进行深层剖析与理性评判,对于当代中国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对图像和视觉的审理成为20世纪以来反思现代性和建构自身的一个重要基点.本雅明从社会变迁与感知方式的关系入手考察图像时代的特征,他指出:现代社会与以往社会的最根本区别就是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的差异.鲍德里亚从摹本的角度研究视觉图像,他更关注复制品构筑起来的"超真实"世界和符号的"幻象"奇境.本雅明和鲍德里亚有关视觉和图像的思想既揭示了视觉图像与现代性的关系,也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当代艺术实践领域的新现象,即音乐的视觉化和媒介的视觉化.  相似文献   

8.
我们正处在一个发展的时代.发展的时代需要发展的哲学.建构中国自己的当代发展哲学,既是"二战"以来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需要.中国自己的当代发展哲学必须具有当代中国自我特色.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探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根本问题,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本质关系,阐释当代中国人在其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价值和意义的当代发展哲学.建构中国自己的当代发展哲学,离不开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论和发展观念.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发展观历史演变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9.
刘子建 《天府新论》2008,(1):117-119
新闻的社会价值基础是一个历史的、民族的范畴.新闻价值的发现以社会文化环境为其本源.从历史的观点来讲,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状况不一样,人们的价值观亦不一样,新闻的社会价值基础就不一样.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人们新闻价值观不同.新闻社会价值观受到受众和传播者文化特质的影响.要使新闻传播真正造福于社会,就应实施合理的传播控制.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审美特性与视觉文化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视觉审美已经成为当下时代主要的审美方式,视觉文化和图像成为了文艺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关于文学理论的深化和当代建构方面的研究却备受忽视.实际上,当代文学与图像是可以做深刻的艺术贯通的.文学的图像化呈现和贯通性的审美功能不仅是文学的变异,也是传媒艺术的重要审美属性.呈现为图像方式的传媒艺术,并不意味着文学的缺席.文学的内在视像性质、文学的审美运思、文学的语言美感等重要的审美特性揭示了文学正是当代传媒艺术形式的重要支撑之功能.而当代视觉文化的普遍化却造成了审美的肤浅,视觉文化如今应该考虑其内涵的提升和与思考的互动.文学因素的回归应该是一个积极的策略.与文学血肉相连的传媒艺术,可以成为视觉文化提升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6.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17.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奎 《社会科学》2001,38(7):13-17
以新的视角研究政治信念 ,特别是对 8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进行研究 ,对于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强化理论创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一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学说、原则、理想的真诚信服和执著追求的态度。信念包括政治信念、道德信念和生活信念等 ,其中政治信念是人生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那么 ,今天为何去探索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呢 ?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就在于 :在社会主义运动暂时的低潮时期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 ,我…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发展经济学虽然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它不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指导理论 ,所以我们必须研究中国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以此关注中国的经济问题 ,总结中国的改革经验 ,预测中国的发展趋势。目的是建立和完善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