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何丽娜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4):24-27,107
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外国资产迅速扩张,外汇占款成了我国基础货币的主要投放渠道。由于各区域的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存在差异,统一的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的效应可能存在差异。通过对我国2004年第1季度至2011年第2季度央行统一的货币政策操作在不同区域的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认为对东中西部应分别采用不同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2.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给全球注入了过量的流动性。这些流动性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稳定性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采用VAR模型研究2000年至2012年美国的过剩流动性对中国经济和货币政策产生的冲击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美国的过剩流动性对中国存在通货膨胀效应和货币政策效应,不存在经济增长效应。但是,相比较国内经济因素的影响,美国过剩流动性对中国经济系统的影响并不是主要因素。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GDP增长乏力是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剧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考虑,本文使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双重非对称性效应的特点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相同的货币政策冲击下,不同地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程度和反应时滞是不同的。同时,这种差异还跟地区经济结构和发达程度有关。最后从区域振兴和货币政策差异化实施的角度,对缓解和利用货币政策双重非对称效应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协整分析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我国1994-2007年第二季度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分别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在利率传导途径、汇率传导途径、托宾的q效应和居民的财富效应传导途径以及银行信贷渠道中的有效性.实证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较弱,以上各种传导途径在我国都不畅通.  相似文献   

5.
基于沪市和深市换手率、非流动比率、流动强度的视角,构建时变参数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异质性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发现,异质性溢出效应体现在:1)政策模式异质性.美联储数量型宽松货币政策主要会降低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而价格型宽松货币政策主要会提高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2)传导机制异质性.美联储数量型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汇率渠道影响上市公司投资信心,进而影响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而价格型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利率渠道影响国际资本的套利行为,进而影响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3)冲击时期异质性.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冲击,在全球经济新常态时期的响应幅度最大、持续时间最短;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响应幅度最小、持续时间最长;而在全球经济危机时期的响应幅度和持续时间都较为适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Pagan and Sossounov的非参数诊断思想,对我国铜期货市场进行牛熊市划分.在此基础上,采用EGARCH模型研究不同市场态势下我国铜期货市场的波动性特征,结果表明我国铜期货市场在牛市和熊市阶段存在显著的波动非对称性.牛市阶段体现为显著的收益正冲击效应,即"利好"消息大于"利空"消息的影响;熊市阶段体现为显著的收益负冲击效应,即"利空"消息大于"利好"消息的影响.文章进一步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探讨了我国铜期货市场存在上述波动非对称性的原因,并据此建议我国监管部门应适时引进期货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大力发展期货投资基金.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以投资效应的三大传导渠道作为理论基础,从理论角度分析投资效应存在区域非对称性;其次在三大传导渠道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对导致我国投资效应的区域非对称性因素进行分析,并得出我国投资效应的区域非对称性主要反映在信贷传导渠道上,并通过建立各个地区实际投资与当地新增信贷的VAR模型,来验证货币政策投资效应的区域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8.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中国货币政策——短期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巨大,中国也不例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给国内经济带来的影响,中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复苏的曙光逐渐在中国、欧美国家乃至全球显现。应该看到,金融危机带来的破坏性仍然未能全部消除。理性分析、评判货币政策在中国经济复苏中的效应,为今后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有效性不足的情况下,股票市场的波动幅度和风险程度往往较高,不仅影响了金融体系的稳定,也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对股票市场进行适度的调控对证券市场的发展和货币政策的完善意义重大。从我国已有调控的即期统计特征看,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调控的效果不仅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而且多次出现调控失效的现象。通过对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调控两类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和股市波动的关联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从总体来看货币政策调控对股票市场能够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但存在有显著的时滞效应,其主要原因是两种政策工具的作用机理不同,可以考虑通过完善的货币政策工具设置实现对股票市场调控的优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外汇储备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书家  费逸 《理论界》2009,(8):56-58
2009年初,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突破2万亿美元,15年内增长了40倍,高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议论的中心.始于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目前愈演愈烈.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外汇储备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原因,探讨了三个影响外汇储备规模的主要因素即全球经济失衡、汇率以及贸易.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计量结果表明,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主要因素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汇率、储蓄投资缺口以及外贸依存度,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文章的最后对金融危机后外汇储备的规模及使用途径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果断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总体而言,社会各界对货币政策还是持肯定态度的,政策力度也比较合适.然而,未来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和我国经济出现通胀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货币政策需在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同时进行结构性微调,对潜在的通胀风险提前做出反应,以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投资波动是导致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对投资需求的管理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显著的"时间累积效应",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非对称性关联,且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向的"溢出效应",而扩张并未对投资产生显著的"牵拉效应"。  相似文献   

13.
技术创新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文章选取我国30个省1998-2006年的数据资料,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区域技术创新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结果说明,我国东中西部技术创新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东部各种技术创新投入对增长的拉动效应较明显,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投入的增长效应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4.
中国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模型实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利用前瞻性经济结构和非二次福利函数方式设定的目标函数,测定了中国的最优非线性货币政策反馈规则。在央行非对称性偏好和非线性反馈规则的模型设定框架下,利用非线性广义矩估计方法(NLGMM),对央行最优化一阶条件(Euler方程)的约简式和结构式同时进行了估计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1993年至2005年间,央行存在非对称性政策偏好,货币政策反馈规则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实际造成了中国存在通货膨胀的明显倾向。  相似文献   

15.
新冠疫情的暴发将非常规货币政策重新带入公众视野.研究发现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在金融危机下效果显著,但在外生冲击下效果有限.未来需加强非常规货币政策定向性与财政政策协同性研究,发挥稳健货币政策精准滴灌的作用;健全应对不同危机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区分需求侧与供给侧危机,侧重使用不同的政策组合应对;结合我国国情,调整和创新操作工具和传导机制、协调其他经济政策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的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6.
在信用市场非对称信息基础之上提出的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渠道,不但有利于宏观经济理论分析,而且也有利于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实证研究。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信用渠道的实际经济作用机制的详细考察,提出了促进我国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效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自2008年爆发美国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中央银行频频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影响和引导国内经济,应对所产生的国内经济问题.但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一步深入的当今,经济开放越深化,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和削弱就越大.如何根据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形势与特点,正确选择货币政策加以应对,并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注意处理好相关问题,将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率,从而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998-2003年我国"宽松货币政策下的通货紧缩"问题的研究,认为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由于商业银行、企业和居民等货币政策传导主体对货币政策信号的反应迟钝,或是背离货币政策的导向而为之,货币政策信号的传递有明显的时滞,同时货币流通速度呈下降的趋势.正是这样的"梗阻"使得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的名义货币供给与进入实体经济的有效货币供给在数量和时间上出现较大差异,进而造成有效货币供给缺口的"梗阻"效应.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必须疏导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有效抑制"梗阻"效应.  相似文献   

19.
张前程  范从来 《江海学刊》2022,(1):105-115+255
由于共生利益分配的不对称,金融与实体经济在共生发展中存在非对称性,这是导致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的深层原因。基于面板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我国的金融与实体经济实现了共生发展,但在共生利益分配中偏向金融部门,呈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效应明显弱于实体经济对金融的贡献的“失衡”状态;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发展的非对称性及其所引发的失衡程度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行业有所区别。为此,应着力矫正金融与实体经济的非对称共生发展关系,推动二者向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演化,促使金融和实体经济从“失衡”走向“均衡”。  相似文献   

20.
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采取了富有争议的政策措施,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了金融改革.这些措施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金融危机中很难独善其身,应借鉴美国的做法,进一步提高我国宏观调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